年号是如何诞生的?为何会出现年号碰车事件?今年是黄帝历哪一年

醉薇谈历史 2023-11-10 05:29:00

乾德三年(965年),北宋消灭后蜀,赵匡胤收割了一大批后蜀的美女充入宫中。某一天,他到某位美女的房中视察工作,被梳妆台上的一只铜镜吸引住了。

这面镜子斑斑驳驳,一看就知道年头不短了,但工艺却很精致。赵匡胤正把玩着,却被镜子背面的一行字雷得目瞪口呆——乾德四年铸。

我去,今年才乾德三年,明年铸造的镜子今年就在眼前了,穿越了吗?这玩意儿又没有保质期,用得着故意造假改生产日期吗?

赵匡胤赶紧招来赵普:你给解释一下,咋回事?

赵普也懵了,《论语》里也没这方面的知识呀。好在现场有书读得比赵普多的人,有个叫窦仪的翰林学士说:“这东西一定是前蜀的宫中之物,当年王建称帝时曾经用‘乾德’为年号。”

赵匡胤赶紧令人查阅资料,果然如窦仪所言,镜子上的“乾德四年”就是前蜀纪年(即922年),距此时四十三年。

赵匡胤腾地就火了,改元之前他就一再对赵普等人强调:新年号除了要有新气象,还必须是没人用过。你们可倒好,吭哧瘪肚几个月给我弄了个“回锅肉”,还是个短命王朝的年号,晦气!

看着臊眉耷眼的赵普等一众宰相,赵匡胤叹了口气:读半部《论语》的人就是没文化,以后任用宰相还得用知识分子呀。

这就是年号的麻烦之处,就跟人名一样,没有关联性,重复率很高。那么用年号纪年是怎么来的呢?它又有特殊含义和趣事呢?

古代纪年方法及年号的由来

我们今天使用的纪年是通用的西历,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帝王年号纪年,采用公历与民国年号并存的方式,1949年9月,政协第一次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即公历。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纪年的呢?

说起来很有意思,在没有历法之前,人们的纪年方式很远古,比如渔猎民族赫哲族,他们根据捕获大马哈鱼的时间为标记,用当年捕获的第一条大马哈鱼时间作为一年的开始。

再比如某些草原民族,以女人的月事周期纪年。简直让人忍俊不禁,要是以这玩意儿签合同不得打破头?

后来诞生了历法,比如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太初历等等,这些历法都属于岁星纪年和干支纪年的范畴。

黄帝历是中国最古老的历法,人们称黄帝建国的那一年为“黄帝元年”。长期以来,就有一种声音呼吁抛弃西历,恢复代表中华文化的黄帝历。脑补一下,您知道今年(2023年)是黄帝历的哪一年吗?咱们评论区见答案。

所谓“岁星纪年”就是以岁星在天区中停留的十二个位置对应十二年,并以十二年为一个循环。所谓“干支纪年”就是以天干和地支顺序相配,形成六十年为一个周期的循环纪年。

干支纪年是个奇迹,它居然延续几千年准确无误,而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为何说干支纪年是个奇迹呢?因为这种纪年方式是循环的,以“甲子”为首、“癸亥”为末,六十年一个循环,每个循环之间没有“校验”,只要有一个循环之间的对接出现误差整个纪年就全乱了。所以,数千年下来它居然准确无误,堪称奇迹。

这种纪年方式极容易产生错误,又很不方便,比如汉高祖“己亥年壬戌月甲午日”,您知道这是哪一年哪一天吗?几千年下来几十个己亥年了,只能查《朔润表》,再经过复杂的计算才知道,那是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即刘邦登基称帝的那一天。

年号不需要背诵让人脑壳发胀的天干地支,标志的方式也更“亲民”。比如贞观、康熙,我们都耳熟能详,对应的年份无需计算,查表即知。

年号对应在位的皇帝,它由汉武帝创建。在年号诞生之前,人们以“王某年”、“帝某年”或者“前、中、后某年”来标志,比如汉文帝“前元二年”、汉景帝“前元二年”。这种称谓有点像穷人家的“二狗子”,土气得很,而且重复率极高。

直到公元前123年的一天,一个偶然事件改变了历史。

这一年的十月,汉武帝外出狩猎,捕获到了一头“一角五蹄”的神兽。大臣们认为这是天降祥瑞,为了纪念这个了不得的大事件,汉武帝决定设立特定的年号,于是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元狩”诞生了。元,始也,狩,征伐,喻为讨伐匈奴。

熟悉历史的朋友立刻就会反对:不对,在“元狩”之前,汉武帝还有建元、元光、元朔三个年号,建元才是第一个年号。

其实不然,按年份,这三个年号虽然在“元狩”之前,但他们是在确定“元狩”年号后追补的年号,一直追补到汉武帝登基改元的那一年,即建元元年(前140年)。

从此以后,中国的历史一律采用以帝王年号,结合干支纪年的方式来标记年月日。

年号的特殊含义以及趣闻趣事

从第一个年号“元狩”的诞生就可知,年号具有除陈革新的含义,暗含了某种期待和愿望,就跟人的名字一样,马虎不得。

比如“乾德”,乾代表“极阳”,《易经》中“大哉乾元”之说,“乾德”就是最光明、最大的德行。是不是比“二狗子”赫亮、大气、尊贵多了?听着就能多造两碗饭。

于是年号逐渐被赋予了各种特定的含义,越来越重要,由此产生了许多有趣的事。

就像那些热衷于给自己和子女改名字的人一样,很多皇帝沉溺于改年号,搞得我们恨不能撕了史书,太他M的难记了!

比如汉武帝一共用了十一个年号,生个儿子,老子高兴,改元,打了个胜仗,朕开心,改元,今年年景不好,换换运气,改元。

再比如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这两口子脾性相投,都喜欢折腾年号,两人各用了14个年号,尤其是武则天,她在位15年,平均一年一个年号,最极端的时候一年用了三个年号。比如695年,年初时叫“证圣”,九月份变成了“天册万岁”,十一月又成了“万岁登封”,读历史的人能不疯吗?

有人喜欢改元,还有人喜欢“研究”名字:人有名有姓,年号是不是也得这样?于是有人发明了“复合年号”,并且一次性搞出几千个年号。

此人就是王莽,他的第一个年号叫“始建国”,后来他突发奇想:我大新帝国要万年长久,以后年号每六年一换,采用复合称谓,“始建国”为固定部分,如同姓氏,后面才是名字。比如始建国天凤、始建国地皇……

比较搞笑的是,王莽居然一次性起了6000个年号,可用36000年。后来,他的“复合型”年号居然被光武帝刘秀抄袭,也搞了个“建武中元”的年号。

到了明朝,皇帝们都“偷懒”了,不再热衷于改年号,大多“从一而终”,于是年号竟然取代庙号,成了皇帝们的专有称谓,比如永乐皇帝、嘉靖皇帝、康熙皇帝、光绪皇帝。

正因为年号的重要性,所以它也成了王朝正朔的象征,是否沿用宗族国的年号,就成了割据政权、番邦小国是否忠心的衡量标准。

比如,朱温建立后梁后,改年号为“乾化”,但李克用拒不承认后梁,继续使用唐朝的“天祐”年号。由于古代信息不发达,往往新皇登基,甚至改朝换代了都不知道,还在沿用以前的年号。

比如,明朝都亡了265年了,朝鲜民间居然还在用“崇祯”的年号。

历史上那些被重复使用的年号

从汉武帝使用年号纪年至清帝逊位的2052年,中国历史上一共使用了500多个年号,被不同的帝王重复使用的年号有89个,有的被重复使用多达六次之多。

比如太和、建元、建武、建兴、建初、甘露,这六个年号被重复使用的次数最多,其中“太和”被使用了6次,建元、建武、建兴分别使用了5次,建初、甘露被使用了4次。

使用“太和”年号的皇帝有:魏明帝曹叡(227—233年)、后赵石勒(328—330年)、成汉后主李势(344—346年)、晋废帝司马奕(366—371年)、北魏孝文帝元宏(477—499年)、唐文宗李昂(827—835年)。

使用“建元”年号的皇帝有:汉武帝刘彻(前140—前135年)、汉赵刘聪(315—316年)、晋康帝司马岳(343—344年)、前秦苻坚(365—385年)、南齐高帝萧道成(479—482年)。

使用“建武”年号的皇帝有:光武帝刘秀(25—56年)、晋惠帝司马衷(304年)、晋元帝司马睿(317—318年)、后赵石虎(335—348年)、南齐明帝萧鸾(494—498年)。

使用“建兴”年号的皇帝有:蜀汉刘禅(223—237年)、东吴孙亮(252—253年)、晋愍帝司马邺(313—317年)、成汉李雄(304—306年)、后燕慕容垂(386—396年)。

关于改元的笑话还有很多,当年明英宗“夺门之变”复位后就因为年号闹出了大笑话。

明英宗初即位时的年号是“正统”,复位后改为“天顺”。为这事,《万历野获编》的作者沈德符大骂徐有贞等人“眼瞎”,几个月前刚刚被平定的苗人李珍暴乱,他的年号就叫“天顺”,朱祁镇同学这是接的谁的班?

年号重复大多数是因为年代太久,没人搞得清楚,但有人却“故意碰瓷”,重复本朝的年号。这个人就是唐肃宗,他居然将唐高宗的“上元”又回锅了。因为“上元”有“历始”的意思,他要急于清除太上皇的痕迹,跟老爸抢一个“始”字。

您还听过哪些关于年号的趣闻?评论区分享吧。别忘了前面的问题,2023年时“黄帝历”的哪一年?

1 阅读:134
醉薇谈历史

醉薇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