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历代王朝,要论清洗功臣的冠军,明太祖朱元璋是当之无愧的。
但任何事情都有原因,朱元璋为什么要清洗功臣,又是用什么手段,步步为营的清洗功臣?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朱元璋的黑料,聊聊这个布衣天子是如何把一个股权分散的明朝,打造成个人独资的朱氏天下的。
公元1353年,刚参军一年的朱元璋,已经迎娶元帅郭子兴的义女马氏,成功进入濠州红巾义军的核心圈子,于是郭子兴命朱元璋回乡招兵。
朱元璋以显赫的身份回到乡里,共招到七百人。
那时濠州红巾义军是因兵授职,有多少兵就能得什么官,于是郭子兴任命朱元璋为镇抚,地位高于千户、低于万户,属于中高级军官。
但此时的濠州有郭子兴、孙德崖、彭大、赵均用等多股势力,互相内耗不休,朱元璋觉得竖子不足与谋,便把七百兵马交给郭子兴,独自带着徐达、汤和等人南下,攻略定远县。
南下路上,朱元璋非常顺利,先是招降了驴牌寨的三千民兵,又攻破横涧山的张知院,俘虏两万,并遇到落拓文人李善长,陆续攻破滁州、和州。
走到这一步,朱元璋便有了嫡系兵马、明朝开国的最原始班底,而这些最开始追随朱元璋的人马,被朱元璋定义为“濠州旧人。”
但因为郭子兴的存在,朱元璋并没有成为濠州红巾义军的领袖,而是以内部创业者的身份,成为濠州红巾义军的一座山头。
也就是说,濠州红巾义军有两座山头,一座是郭子兴部,一座是朱元璋部。
所以在公元1355年3月郭子兴病逝的时候,经过濠州红巾义军各级军官的推举、龙凤政权皇帝韩林儿的任命,郭子兴次子郭天叙成为都元帅、郭子兴妻弟张天佑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成为左副元帅,濠州红巾义军的第三号人物。
《明史》里写道:“太祖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表示朱元璋要独立自主,坚决不接受左副元帅的官职。
但这其实是为尊者讳,在那个时候,朱元璋除了抱龙凤皇帝韩林儿的大腿、团结郭子兴旧部以外,没有其他出路,他的嫡系势力根本不足以独当一面。
而龙凤皇帝韩林儿任命郭天叙、张天佑为都元帅和右副元帅,目的也是让他们和朱元璋互相制衡,避免濠州红巾义军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
换句话说,朱元璋的真实身份是龙凤政权的军官,头顶上有一片青天。
虽然是三位元帅共事,但郭天叙和张天佑的能力较差,一切行动都要依赖朱元璋决断,于是在处理一线事务的过程中,朱元璋还是得到濠州红巾义军的主导权,军政事务的最终决定权。
“是时,三帅虽共府置事,运筹决策皆自上裁。将士乐战,军民倾向,权归于上矣。”
到了5月,朱元璋决定渡长江,谋取南京,但濠州红巾义军起自江北,没有用来渡江的大船。
怎么办?
就在这个时候,巢湖水军的统帅廖永安、俞通海带着数万兵马、千余艘战船前来投奔,不仅壮大了濠州红巾义军的力量,还给朱元璋送来渡江的战船。
正因为如此,巢湖水军成为和濠州红巾义军并驾齐驱的另一座大山头。
“五月,太祖谋渡江,无舟。会巢湖帅廖永安、俞通海以水军千艘来附,太祖大喜,往抚其众。”
随后,朱元璋统领濠州红巾义军渡过长江,攻破南京,并命将出师东征西讨,不断的扩大根据地。
在这个过程中,元朝义兵元帅康茂才、朱亮祖等人,或是因为战败,或是因为准备入股,纷纷统领旧部归附朱元璋,他们被朱元璋定义为“江南归附”,和濠州红巾义军、巢湖水军并列为第三座大山头。
而在攻克南京的时候,郭天叙和张天佑战死,朱元璋头顶上一度没有青天,但龙凤政权立即发布命令——
升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任命郭子兴三子郭天爵为右丞。
这意味着,龙凤政权希望郭天爵,能统领濠州红巾义军的郭子兴旧部,制衡朱元璋,不希望朱元璋在江南一家独大。
郭子兴旧部具体有什么人,现在已经不清楚了,唯一留在史书里的是邵荣。
俞本在《纪事录》里写道:
“至正十六年三月(公元1356年),克镇江府。上升徐达、汤和为同佥。”
“至正十六年四月,克丹阳、金坛。升邵肆、邵荣、廖永安为同佥。”
“至正十六年十月,上升侄朱文正为同佥,与达、和共总大军,攻常州。”
“至正十八年三月,上命甥李文忠为同佥。上以廖永安弟廖永忠为同佥。”
同佥是元朝官名,正四品,这段历史记录说明,刚攻克南京的时候,邵荣、廖永安的地位起码是和徐达、汤和并列的,廖永忠的地位和李文忠并列。
而廖永安是巢湖水军的统帅,徐达、汤和是朱元璋嫡系,这就意味着,邵荣统帅的兵马,起码和朱元璋嫡系、巢湖水军差不多。
这就是郭子兴旧部的实力,也是郭天爵能做右丞的底气。
换句话说,朱元璋攻克南京的时候,共有四股势力——濠州红巾义军郭子兴部、濠州红巾义军朱元璋部、巢湖水军、江南归附。
在这样的背景下,朱元璋要想集权,巢湖水军和江南归附是不能动的,一旦动了他们,再要招降纳叛便不可能了,于是兼并郭子兴部便是朱元璋的第一选择。
等江南根据地稳定之后,朱元璋就动手了。
公元1358年7月,朱元璋指责右丞郭天爵谋反,下令诛杀郭天爵,郭子兴就此绝后,濠州红巾义军郭子兴部失去领袖人物。
公元1361年11月,朱元璋任命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镇守南昌。随后升李善长为左相国、徐达为右相国,李文忠、胡美为平章,其余人各有封赏晋级。
这次大规模任命,朱元璋的嫡系濠州旧人,占据了绝对优势,郭子兴旧部被彻底边缘化。
于是在公元1362年8月,平章邵荣、参政赵继祖出言不逊,有人密告朱元璋,于是朱元璋命令平章廖永忠、都护康茂才邀请邵荣和赵继祖喝酒,趁机逮捕两人,押解回南京,中秋夜斩首。
之所以命廖永忠和康茂才抓人,朱元璋是深思熟虑的。
廖永忠是廖永安的弟弟,代表巢湖水军。康茂才是渡江后统兵归附的,代表江南归附的势力。可以说,廖永忠和康茂才是濠州红巾义军以外,两座最大的山头代表。
朱元璋命他们两人逮捕邵荣和赵继祖,其实就是在告诉郭子兴旧部,四股势力中的三股都站在朱元璋一边,希望郭子兴旧部能认清形势,不要做无谓的反抗。
朱元璋的手段非常有效,郭子兴旧部果然没有反抗,放任邵荣和赵继祖被杀,而朱元璋也借此整合濠州红巾义军,把濠州旧人和郭子兴旧部逐渐融合起来。
从此以后,朱元璋麾下形成濠州红巾义军、巢湖水军、江南归附的三足鼎立格局。
2、
回顾朱元璋发迹和诛杀郭天爵、邵荣的过程,我们可以总结两点——
1、朱元璋屠戮功臣,根本目的是削山头,不断的把军政大权集中到濠州旧人乃至朱元璋之手。
2、朱元璋屠戮功臣,不是简单的下达一道命令,而是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
明白了这两点,朱元璋后面要做的事,就很好理解了。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开创大明王朝,同时命徐达、常遇春统帅25万大军北伐。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中原半壁江山纳入明朝治下,那么以徐达、常遇春为代表的濠州旧人,彻底奠定了明朝的主导地位。
而在此之前,巢湖水军的代表廖永安、俞通海战死,继承他们地位的是廖永忠和俞通源,地位远远不如濠州旧人。
江南归附势力的代表康茂才,开国三年后病逝,朱亮祖倒是屡立战功,但也只被封为永嘉侯。江南归附势力的地位,也远远不如濠州旧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朱元璋依靠濠州旧人,拉一派打一派,开始屠戮另外两个山头的功臣。
因为明朝定都南京,紧邻长江,而长江沿线遍布巢湖水军的旧部,于是巢湖水军的地位降低了,对明朝、对朱元璋的威胁却更高了。
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削除巢湖水军的新代表廖永忠。
朱元璋和陈友谅爆发“鄱阳湖之战”的时候,廖永忠立下赫赫战功,被朱元璋称为奇男子,开国后追随徐达北征,回来被封为德庆侯,随后又以征西副将军的身份随汤和、傅友德伐蜀,军功更是超过汤和,被朱元璋亲口褒奖为“傅一廖二。”
但到了公元1375年,朱元璋便以“僭用龙凤诸不法事”,把廖永忠赐死。
赐死廖永忠之前,朱元璋没有动濠州旧人和江南归附,也可以说,朱元璋是联合濠州旧人和江南归附,清洗了巢湖水军。
廖永忠死后,巢湖水军便失去领袖,江河日下,不复往日辉煌。
五年后,廖永忠之子廖权才继承侯爵,追随傅友德征云南。公元1384年,廖权去世,但朱元璋不允许廖权之子廖镛继承爵位。
巢湖水军的另一个新代表俞通源,开国时受封为南安侯,公元1389年病逝,朱元璋同样不允许俞通源之子俞祖继承爵位。
随着巢湖水军的失势,江南归附也即将迎来惨烈打击。
朱元璋首次大封功臣是公元1370年,截止到公元1380年,朱元璋又册封了一批新功臣,西平侯沐英、永昌侯蓝玉、定远侯王弼、靖宁侯叶升、景川侯曹震等人都是在这期间封侯。
这些明朝第二批封侯功臣,绝大部分都是朱元璋的濠州旧人,资历最差的也是渡江以前追随朱元璋。
于是,朱元璋的嫡系,被刻意分成旧功臣和新功臣两派势力。
正是因为新旧功臣的支持,朱元璋才能在公元1380年发动“胡惟庸案”,屠戮株连一万五千人,一举废除宰相制度,并把大都督府拆分成五军都督府,牢牢掌控着明朝的军政大权。
而就在“胡惟庸案”爆发的同年,朱元璋召回镇守广东的朱亮祖,用鞭子抽死。
继康茂才之后,江南归附势力失去能征善战的代表人物,一蹶不振。
所以“胡惟庸案”不仅仅是针对胡惟庸,而是朱元璋修改制度、削除山头、集中权力的重要步骤。从此以后,明朝江山彻底成了朱元璋和濠州旧人的江山。
那朱元璋满足了吗?
没有。
“胡惟庸案”以后,朱元璋故技重施,又提拔册封了一批功臣为公侯,例如颍川侯傅友德晋升为颍国公、永昌侯蓝玉晋升为凉国公、郭英册封为武定侯,还包括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等等。
这批人更加根正苗红,除了傅友德以外,无一例外都是濠州旧人,或者是濠州旧人的子弟。
就这样,明朝出现了三批册封公侯的功臣。
公元1388年,蓝玉在捕鱼儿海击败北元大军,明朝暂时没有边患,于是在公元1390年,朱元璋重提“胡惟庸案”,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亨、济宁侯顾时等功臣及其家族,被朱元璋认定为胡惟庸的同党,遭到屠戮。
这些功臣,都是开国初年第一批册封的公侯。
很明显,朱元璋是联合开国后立功的两批功臣,清洗了开国前立功的功臣。
开国后立功的两批功臣,几乎都跟随蓝玉、傅友德征战过,蓝玉和傅友德又是常遇春的旧部,而皇太子朱标是常遇春的女婿。可以说,开国后立功册封的两批功臣已经合流,紧密团结在皇太子朱标的周围。
朱元璋重提“胡惟庸案”,不仅是清洗拥有创业股份的功臣,更是在给皇太子朱标铺路。
经过长达二十年的屠戮清洗,明朝的大权完全集中在朱元璋和朱标之手,功臣完全集中于没有创业股份的濠州旧人。
设计谋杀郭天爵和邵荣整合濠州红巾义军,诛杀廖永忠打击巢湖水军,处死朱亮祖贬抑江南归附,重提胡惟庸案屠戮开国旧功臣。
朱元璋用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的手段,一步一步剪除对自己有威胁的人,清洗对明朝安定有威胁的势力,这份心机谋划,你可以不喜欢,但不能不服。
3、
可能按照朱元璋的设想,创业时期的山头都被削干净了,明朝现在只有一个以皇帝朱元璋、皇太子朱标为首、以凉国公蓝玉等濠州旧人功臣为辅的山头。
而且在地方重镇,朱元璋册封了一批朱氏藩王——
1378年,秦王朱樉就藩西安、晋王朱棡就藩太原。1380年,燕王朱棣就藩北平。
1381年,周王朱橚就藩开封、楚王朱楨就藩武昌。1382年,齐王朱榑就藩青州。1391年,封朱权为宁王、朱橞为谷王、朱松为韩王。1392年,封朱桂为代王、朱植为辽王、朱楧为肃王。
朝堂和地方都是根正苗红的,明朝江山稳定了吧?
朱元璋没想到,公元1392年5月,皇太子朱标薨逝,朱元璋毕生的布局一夜坍塌。同年9月,朱元璋按照礼法,册立在世的嫡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
但那时朱允炆年仅16岁,朱元璋65岁,朱元璋已经来不及培养朱允炆了,更何况朱允炆的母亲是继太子妃吕氏,和蓝玉、傅友德等常遇春旧部没有任何关系。
于是朱元璋决定,把明朝的功臣们一网打尽——“你们都是留给标儿的,既然标儿不在了,你们也跟着去吧。”
而屠戮明朝最后一批功臣,朱元璋的依仗就是遍布天下的藩王,具体负责执行是晋王朱棡。
太原晋王府保留了一批朱元璋发给晋王朱棡的圣旨,里面完整记录了屠戮蓝玉等功臣的全过程,后来被命名为《太祖皇帝钦录》,根据这些圣旨,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有多么心思缜密。
朱允炆是公元1392年9月28日册立的,到了闰12月13日,朱元璋便给晋王朱棡发了三道圣旨——
“将与各公侯等官的谕制收了,你那里差人送来。钦此。”
“各公侯在你那里好生相待,今日送二十三十羊,明日又送些,着四五十万锭钞打发他,着他每欢喜。钦此。”
“今后但有恶人,不问是谁,拿住便废了,钦此。”
一边让晋王朱棡款待在山西练兵的功臣,让他们放松警惕,一边命晋王朱棡磨刀霍霍,准备杀人。
公元1393年2月2日,朱元璋给晋王朱棡发圣旨——
“将总兵官太师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所统山西、河南各都司步军点视,率领塞上隄备。其总兵官宋国公、颍国公、开国公、定远侯、全宁侯,皆驰驿赴京议事。”
命令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开国公常升、定远侯王弼、全宁侯孙恪放下练兵的工作,到南京商议国家大事。与此同时,晋王朱棡统帅河南、山西兵马出塞,远离内地。
这样一来,两省兵马便掌握在晋王朱棡之手,功臣们想造反,也没有部队。
等功臣们回到南京,朱元璋见地方没有造反的风险,便在南京发起“蓝玉案”,以疾风骤雨之势,把凉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等功臣凌迟处死。
剩下的功臣们,毫无还手之力。
紧接着,朱元璋给晋王朱棡下达了一系列捕人圣旨——
2月29日,“蓝总兵通着府军前卫指挥、千户、百户、总旗、小旗造反,凌迟了。着王那里差的当人同郝进去,将会宁侯并他的儿子,都凌迟了。家人成丁的,也废了。妇女与晋府配军。”
府军前卫是常遇春的嫡系部队,蓝玉也是在府军前卫成长起来的,随着蓝玉案爆发,府军前卫的各级军官都被凌迟处死。
会宁侯张温,曾和蓝玉一起征讨四川、云南,关系匪浅,现正在山西练兵或者公干,朱元璋命令晋王朱棡逮捕张温,全家凌迟处死。
3月5日,“差人去拿东莞伯,并男何公著等人口,都拿来。钦此。”3月13日,“提取镇西卫葛指挥,钦此。”3月17日,“提取指挥陶春等三十三名,钦此。”3月24日,“说与王,把那三个侯碎砍了。家人、火者、成丁男子都砍了。家财头口交与王府。妇女,王府差内使起解。钦此。”
凌迟了、碎砍了、砍了、废了......随着这一连串血腥的词语送往晋王府,明朝仅剩的濠州旧人功臣,以及曾在他们麾下任职的军官,被朱元璋和晋王朱棡一起送走。
这些功臣的家财,大多留在晋王府,妇女有的赏赐给晋王府军人,有的由晋王府交给宦官送回南京。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牵涉到蓝玉案的明朝功臣、军官共有一万五千人,朱元璋杀的血流成河,随后朱元璋赐死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明朝开国功臣只留下徐达、李文忠、汤和、耿炳文、吴良、吴复、沐英、郭英等八家。
“于是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从这些事便能看出来,朱元璋晚年重用的是晋王朱棡,而不是燕王朱棣,可能晋王朱棡感受到朱元璋的重用,产生了夺嫡的心思,便把世子朱济熺留在南京打听消息,迟迟不肯召回太原。
但对于朱元璋来说,重用晋王朱棡是希望他能辅佐皇帝,而不是让他到南京做皇帝,于是在4月17日,朱元璋给晋王朱棡又发去一封圣旨——
“即目世子长成,塞上调兵,令世子还国,父子更相轮替,往来塞上,帅大势军马,以练风霜。亦且,父出子守其国,子出父守其国。根本且固,甚是停当。尔不才,尔不听父训,留世子于京师,但出塞上,国中且虑。或尔归来,军中无主,甚失计较。今秋凉,若不取世子归,直贬你到云南。”
“今为首者公侯人等,自作自犯,十去八九。纵有一二,不令总兵,明有反状,皆亲戚相碍,兼念前勋,使养老于家。练兵练将,皆尔等秦晋燕周楚齐湘,岁出塞上,抚绥军士,以备将来与胡大战。尔等长成,不靠外人为将。记心,记心。”
这份圣旨,可以看出晚年朱元璋的真实想法。
他是铁了心要把皇位留在朱标一系,不允许其他藩王觊觎皇位,胆敢生出这样的心思,必将严惩。
他也不相信任何功臣,即便是濠州旧人也不相信,他只相信自己的子孙们,朱家人的江山要朱家人来守护,即便肉烂了也要烂在自家的锅里,千辛万苦打下来的江山,绝不能给外人做嫁衣裳。
晚年的朱元璋,已经没有早年的英姿勃发,犹如奋斗一生的老财主,小心翼翼的守护着自己的家当。
4、
据《明太祖宝训》的记载,称帝开国以前,朱元璋和大臣有过一次讨论,议题是汉高帝和唐太宗谁更优秀。
大臣说,唐太宗文武兼备,但略少一些真诚。汉高帝豁达大度,建章立制规模弘远,汉高帝比唐太宗更优。
但朱元璋不同意。
他说,汉高帝豁达大度,所有人都知道,但汉高帝诛戮功臣,可见度量不大。
唐太宗虽然建章立制不如汉高帝,但能驾驭群臣,天下太平以后,功臣都能保全善终,故而唐太宗为优。
“论高祖豁达大度,世咸知之。然其记丘嫂之怨,而封其子为羹颉侯,内多猜忌,诛夷功臣,顾度量亦未弘远。太宗规摹虽不及高祖,然能驾驭群臣,及大业既定,卒皆保全。此则太宗又为优矣。”
那个时候天下未定,朱元璋怀着一腔热血展望未来,随着天下尽入于手,形势、欲望、本性推着朱元璋,走上古今最惨烈的屠戮功臣之路。
晚年的朱元璋坐在奉天殿的龙椅上,不知是否会想起,那个和大臣讨论汉高帝、唐太宗的下午?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濠州红巾义军的小卒到大权独揽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成功的,然而,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朱元璋寄予厚望的“朱家人守护朱家江山”,在他驾崩一年后,便被全盘推翻。
他被后世子孙们高高挂起,当成一杆正统的大旗,但他留下的政策和路线,都被弃之如敝履。
他以为的万世不易之策,只是他以为的,燕王朱棣身边的军官们,都不这么认为,天下的芸芸众生们也不这么认为。
因为这天下,归根到底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朱家一家一姓的天下。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
鸟尽弓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