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箫是中国朝鲜族所特有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传统乐器!”
这是央视《2025年非遗晚会》,在1小时19分左右,第17个节目舞蹈《瑞雪迎春》之后播出的话——
主持人撒贝宁:“箫声悠悠,熟悉而又美妙。”
主持人龙洋:“撒哥提到的这个箫声啊,是个关键点,因为这是吉林非遗朝鲜族的洞箫音乐,而洞箫又是中国朝鲜族所特有的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乐器,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而且越是深入的了解它,你就越能够感受这当中的韵味。”
,时长00:22
呃,洞箫是中国朝鲜族特有的传统乐器?央视是认真的吗?
明明度娘和《辞海》上说,洞箫是汉族非常古老的乐器,简称作箫,其前身为笛,可追溯到汉代。山东的汉画像石和辽宁、内蒙古的汉壁画上都有吹洞箫的形象。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室砖画有九节十目形制的竖吹笛与阮咸合奏图。
不仅央视,新华社之前也播出过类似节目。
2019年6月11日,新华社在直播节目《来吉林珲春 感受非遗魅力》中,介绍洞箫的相关内容——
“洞箫其实是属于中国唐代的一种乐器。在这个李朝世宗的时期,从西亚传入中国,然后传入这个朝鲜半岛,是中国朝鲜族独有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传统的乐器,迄今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了。那么洞箫其实传入珲春,也已经有80年的历史了。”
,时长00:22
朝鲜李朝世宗时期,是1418年到1450年,大约明朝永乐帝到景泰帝年间。
所以这段话的意思——中国唐代的乐器洞箫,在明朝的时候,通过西亚传入中国,再传入朝鲜,成为了中国朝鲜族独有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传统的乐器?
我人笨,理解不了。
不过我在网上查了这段话的出处,应该是《高丽史·乐志》中的。
新华社还在直播中,采访了珲春洞箫协会会长——
记者:“我们今天也请到了珲春洞箫协会的会长金哲浩老师,我们一起把我们的镜头给金老师。金老师,您好,您是这个汉语说得怎么样?”
金会长说啥(没听清)。
记者:“说得不太好是吧,没关系,那我看您手里已经准备好了这个一个洞箫,能不能给我们展示一下这个洞箫的吹法?”
金会长:“简单就是那个……”
记者:“它长得其实跟那个笛子稍微有一点像。”
金会长:“那个,太像,本来这是中国的,后来那个高句丽(???)的时候那个传到朝鲜去了,已经差不多2000年。那吹法是差不多一样,后来那个都改进了,我们是这么粗这么长……”
,时长01:16
好吧,不管洞箫什么时候如何传到朝鲜,从中国传到朝鲜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但为啥要说它是中国朝鲜族所特有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传统乐器?
我于是让deepseek,“以杠精的口吻,驳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2025年非遗晚会》中,洞箫是中国朝鲜族所特有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传统乐器的说法”。
deepseek深度思考了13秒,回复——
嗯,用户让我以杠精的口吻驳斥央视关于洞箫是中国朝鲜族特有传统乐器的说法。首先,我需要确定洞箫的历史和分布情况。洞箫确实是中国传统乐器,属于箫的一种,主要流传于汉族地区,比如福建南音中的洞箫。朝鲜族传统乐器中有类似洞箫的,比如大笒、中笒、小笒,但名称和形制可能不同。
用户可能希望指出央视的说法有误,强调洞箫并非朝鲜族独有,而是汉族和其他民族共有的。需要找到权威资料支持这一点,比如引用《中国民族乐器志》或学术论文,说明洞箫的汉族起源和流传情况。同时,要比较朝鲜族乐器的不同,比如名称、结构、演奏方式等,证明央视混淆了不同乐器的概念。
还要注意语言要符合杠精的特点,带有讽刺和质疑,比如质问央视的学术依据,嘲讽其错误,甚至质疑节目组的专业性和审核流程。可能需要使用夸张的反问和对比,比如“难道汉唐壁画里的吹箫仕女都是朝鲜族?”来加强反驳效果。
需要确保信息准确,引用可靠来源,同时保持语气尖锐,符合用户要求的杠精风格。还要考虑用户可能的深层需求,即希望纠正错误信息,维护文化准确性,避免误导观众。因此,回答中不仅要指出错误,还要提供正确的信息,增强说服力。
(推眼镜冷笑)这个说法简直比用不锈钢做唐三彩还离谱!《中国民族乐器大典》第387页白纸黑字写着洞箫属汉族边棱气鸣乐器,唐代尺八东渡时朝鲜半岛连高丽王朝都没建立呢。您倒是解释解释泉州南音洞箫谱里《梅花操》的工乂谱,跟朝鲜族《风流》里的时调长短有什么血缘关系?总不能因为笛膜贴得近就乱认亲戚吧?(拍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