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春,一支南下的解放军部队伍经过吉安渼陂时,大家看到一位历尽岁月风霜,已是满头白发的老太太,每天搬个小凳子坐在马路边,看到队伍走得慢或者旁边有骑马的领导经过时,总要站起来询问:你们认识梁兴教、梁必业吗?他们从这里经过吗?一天一天地等啊等啊,她盼着当红军的丈夫和儿子能够平安回来。
这一天,四野48军奉命从吉安进军赣南、广东,路经村子旁边的时候,老太太问到了一位长官模样的人,他停下来询问她,得知她是梁必业母亲,便告诉她:大娘,梁兴教不认识,梁必业已经当军政委了,他没走这条路南下,从湖南那条路走了,你不要再在马路上等了,以后有机会碰到他,我们一定转告你儿子,叫他来看你!
老太太拉着告诉消息首长的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就这样,她擦了擦昏花的老眼,搬着凳子,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家里,等着儿子回来。随后,这位参谋长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军长贺晋年。
时隔不久,贺晋年与梁必业在一次会议上碰面,贺军长告诉他“你母亲还健在,在路上等着你,盼着你回家见你一面呢!”听到如此好消息,梁必业真恨不能插翅飞到家乡,见一见离别20多年的老母亲和乡亲们。但建国之初,工作繁忙,军务缠身,不能如愿。只得派手下人将老母亲从吉安老家接到自己身边来。见到母亲时,梁必业不由得热泪涟涟,用双手臂把娘抱住,喊了声:“娘!”。母亲眯着眼睛,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喃喃地说:“儿呀,二十年了,咱娘俩总算又见面了,你长高了,胖了,娘好想你啊!”。
梁必业请母亲坐在椅子上,双手捧上一杯香喷喷的热茶,端详着老母亲,动情地说:“娘,儿也时刻挂念着你老人家啊!”。当天晚上,母亲给儿子讲了自己所遭受的磨难和家乡亲人的一些情况,母子俩说了许多的话,谈到父亲牺牲的情形时,两人禁不住抱头痛哭起来,思绪仿佛回到二十年前母亲送丈夫、儿子参加红军时的那次离别的晚餐,竟然是一家人团聚的最后一次晚餐:
1930年秋红军在各处动员要攻打吉安,吉安,古称庐陵。地处赣江中游,是赣西地区的中心城市,地处赣江中游,逆江而上可达赣州,顺流南下,即抵南昌。东近东固山,是赣西南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南是神岗山与禾水,西临赣江,北踞螺子山。由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扼南北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当年,吉安城内守敌在城郊各个山头修筑了炮台、碉堡、战壕等坚固工事,又挖了7道壕沟,埋了竹钉、暗桩,架设了铁丝电网,形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外围纵深防线。另一半圆形防线是赣江天堑。敌人扣留了江面上所有的船只,封锁码头,禁止水上交通。邓英大肆吹嘘“吉安是金城汤池”、“可保无虑”。
1930年10月4日凌晨,各路红军结集吉安城周围,按照作战部署向吉安城发起总攻,红军高层领导人亲临真君山前沿阵地,指挥战斗。此时,吉安城郊尚处在寂静之中,唯有远处近处不时传来公鸡的啼鸣声。就在这寂静之中,孕育着即将惊动天地的滚雷!淡淡的晨霭下。
“呯”!一颗绿色的信号弹飞上真君山上空。顿时,红军大队和10余万武装群众、赤卫队员,气势凌厉,向吉安城发起总攻。红四军首先在螺子山打响。接着,各路大军向真君山、天华山、神岗山攻击,赣江东岸的群众武装同时响应。霞光徐徐照遍整个大地。东方,一片柔和的浅紫色和鱼肚白。只见处处红旗招展,军号激昂,杀声震天。剧烈的步枪声、机关枪声、迫击炮声,比过年放鞭炮还要热闹、激烈。……
经过白天气势如虹,剑拔弩张的冲杀,守城的敌人负隅顽抗,吉安城还没有完全占领,当晚红军发起夜战。时近望日,一轮皎月高挂中天,大地一片洁白。随着总指挥的一声枪响,埋伏在四周山上的红军和赤卫队一起向城内冲杀。有的提着一把禾草,有的拿着柴刀,还有的扛着木板和楼梯,他们用柴刀斩断敌人的铁丝网,用稻草填满敌人的壕沟,用木板和楼梯搭成沟桥,在广大群众的密切配合下,红军首先在城西突破了敌军阵地,直插城内中山路大街。接着,其他各路相继破阵入城。红旗在吉安城内翻卷、飞扬!从此,红军雄踞半壁江西,赣江两岸一片红!
红军占领吉安后,江西革命形势急剧高涨,随后,红军大部队和地方武装在全城人民热烈欢迎下进驻吉安城,召开了10余万群众参加的“庆祝吉安暴动胜利大会”,会上提出扩大红军队伍的口号,各县、区成立扩红委员会,群众争先报名,父母动员儿子,妻子动员丈夫,兄弟互相鼓励的动人事迹不断出现,这一天,渼陂的梁兴教、梁必业父子双双被上级批准参加红军队伍。
梁兴教,为人老实忠厚,当过店员,做过一些小生意,后来在家务农,是一位本分朴实的人,在大革命时期早早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就被发展成为了组织成员。他的妻子名叫刘年彩,劳动妇女,为人宽厚,勤劳善良。当时他的家庭有7口人,生活可谓是艰难,红军来了之后,参加革命工作,在他的影响下,年仅13岁的儿子梁必业也很快就成为了儿童团团长,并于1929年入团。
此时,红军几次攻打吉安,梁必业跃跃欲试要去参加红军上战场,可无奈年龄太小。后来经区委推荐,梁必业奉调到区办青少年骨干训练班学习,开始接受革命道理的启蒙教育。随后,父子俩都参加配合红军围攻吉安城的战斗。特别是儿子梁必业,带领100多少先队员,高举红旗,手持梭标,查看路条,盘查行人,努力配合攻城战斗,圆满地完成了预定任务。得到了红军首长的高度评价。
梁兴教、梁必业要去当红军,回家把消息告诉刘年彩,她非常高兴,父子档红军临行前的那天晚上,她还特意请了家里最亲的几个人,张罗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把家人都召集到一起,为他们父子饯行。妻子送丈夫、儿子参加红军,一时在村子里传为美谈。这里离别的晚餐,也给一家人留下永恒的记忆。
父子参加红军之后,父亲梁兴教分配在红4军特务营第1连当司爷(相当于现在的文书),梁必业因年纪小,被分配在红 4 军政委办公厅政治队当学员,毕业后,去当了交通兵,负责传送信件等工作,从此开始了人民军队的生活。在红军队伍中,父子俩一开始的时候还有业务往来,在行军或送信时,梁必业常与父亲见面,但很少说话。按当时规定送信在门口要喊报告,进门后要立正、脱帽、敬礼,并双手将信件递给收信人。每当他到特务营第 1 连送信时,由于父亲在场,梁必业每次都觉得很不好意思。
随着战事越来越紧,后来这对父子在部队中就分开了,慢慢地天各一方,从此再也没有见面,直到后来,梁必业才知道父亲梁兴教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这让他很悲痛,但也坚定了他继续战斗下去的信心。梁必业擦干泪水,他在部队表现非常积极,被选入青年学校学习,毕业后当了青年科科长。在反围剿战斗中,他一直被调任其他岗位,担任过宣传队队长、直属队俱乐部主任、政治部总务处处长等职。
而梁必业的母亲刘年彩,自从丈夫和儿子当红军后,就日夜思念亲人能回来,然而一开始就遭到地主还乡团的迫害,被抓起来逼她说出丈夫儿子的消息:“你丈夫和儿子到哪里去了?赶快把人交出来!”刘年彩回答说:“我丈夫和儿子到什么地方去了,不知道。你们就是打死我,我也交不出人!”她被乡亲们抬回家时,已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才渡过难关,她只盼着亲人的回归。主要是做做农活还会摆小摊,贩卖些火柴等补贴家用。
直到后来,这位伟大的母亲,才知道丈夫已经牺牲,儿子成为了开国中将。当时儿子要把她接到工作的地区居住,她只是像做客一样,马上就回到老家,那时候村里是集体化,不准私人摆摊子。她年纪大了,在集体里做不了重事,就每天早上满村去捡狗屎牛屎,叫生产队施肥,赚点工分。这时,她的儿子在当领导。老太太十分的善良谦和,从来不摆将军母亲的架子。最大的特点是见人就说吉利和祝福的话,不管大人小孩,听了总是高高兴兴的。
成为高级干部的梁必业戎马倥偬、工作繁忙,一直没有机会回到老家,直到那一年的清明节,他深情地来到母亲长眠的墓地,只见山花烂漫流水潺潺,满目青山,白云悠悠,杜鹃染红的山岗田野,不禁老泪纵横毕恭毕敬地在母亲坟前肃立三鞠躬。献上花圈后,他声泪俱下地说:“娘,儿子今天来看你了,我来晚了,你安息吧!”。将军擦干了眼泪,在警卫员的搀扶下,一步一回首地离去。他觉得对这位母亲
2002年秋,正是梁必业父子参加红军72周年的日子,将军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临终时他告诉子女:我死后的骨灰不要存在八宝山,以免占后来者的位置,也不要葬在老家渼陂村,占村里的土地。就洒在老家的山山水水,陪伴自己同时参加红军却过早牺牲的父亲,还有勤劳一生吃苦耐劳,生活俭朴的母亲。
本文参考资料《梁必业将军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