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强教授:青少年高度近视视盘周及黄斑区的影像学观察

有眼的视野 2025-02-23 02:55:50

编者按: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近视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的相关研究,成为眼科学术会议探讨的热点议题。2024年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委会第十二届PCV论坛暨黄斑病年会上,河北省眼科医院刘志强教授带来了关于青少年高度近视相关的新进展。

刘志强 教授

河北省眼科医院

河北省眼科医院,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激光分会眼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河北省激光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中西医结合眼科分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专委会黄斑病学组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常务委员河北省医学会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委员邢台市医学会眼科专业常务委员

近视大流行,形势异乎严峻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近视人口约为14亿,患病率超过28.3%,并持续呈现上升趋势。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近半数人口罹患近视,患病率将飙升至49.8%,而高度近视的患病率也将从当前的4.0%激增到9.8%。这一严峻形势,特别是对我国青少年而言,更是敲响了警钟。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近视率呈现出逐年上升、低龄化、高度化的趋势。数据显示,6至18岁的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约为53.6%,而高三学生中高度近视的比例更是惊人,达到了20%。

高度近视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更因其可能引发的多种致盲性眼病而备受关注。高度近视因眼轴过度延长、屈光度数持续增长,大大增加了发展为病理性近视的风险。白内障、青光眼、近视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近视性视神经病变等致盲性眼病,在高度近视人群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视人群。病理性近视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已成为中国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的首要病因。因此,对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盘周及黄斑区进行影像学观察,对于早期发现病变、预防致盲性眼病具有重要意义。

刘志强教授团队研究,揭示高度近视早期盘周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血流的微妙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眼轴长度的增加,盘周和后极部都会出现萎缩。那么,对于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而言,他们的盘周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血流在早期是否会发生微妙变化?刘志强教授团队对2023年7月至2024年4月期间,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就诊的38例(76眼)高度近视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年龄介于13至21岁之间,近视度数在600度至1300度之间,眼轴长度在26.2至29㎜之间。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包括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照相、自发荧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及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OCTA)等检查。

研究发现:

①这批高度近视患者盘周不仅出现了神经纤维层的变薄,还观察到了脉络膜空腔的形成。更为严重的是,黄斑区的神经纤维层萎缩程度比盘周更为明显,甚至出现了黄斑区及周围的视网膜劈裂。这一发现提示,高度近视并不仅仅是盘周及黄斑区神经纤维层的简单改变,更要高度警惕视网膜劈裂及脉络膜空腔的存在。在杯盘比方面,高度近视相关性视神经改变还需与开角性青光眼进行仔细鉴别。至于高度近视相关性视神经改变与高度近视血管性病变、牵拉性病变是同时发生还是继发导致,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②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多种环境因素和易感基因,但临床研究结果尚未能明确其先发因素。对于高度近视的视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及黄斑区血流密度的减少,目前也尚无明确阐述。血流密度的减少是否预示着未来盘周脉络膜萎缩和黄斑区巩膜后葡萄肿的形成?早期后极部脉络膜的循环是否会影响黄斑区的血流密度降低?近视早期眼底可能并无明显病变表现,但血流已经出现了下降。通过量化分析视网膜微血管的改变,可以探索近视潜在的病变机制,从而做到早期发现和预防。研究发现,与正视眼相比,单纯性近视眼视网膜浅层和深层毛细血管密度均有所减少,且不同分区的血流改变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可能与近视萎缩弧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有关。黄斑区微血管密度的下降与眼轴延长和等效球径增加相关。视盘血流密度随近视度数的加深而下降,并与眼轴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有关。研究发现高度近视患者的黄斑和视盘血流密度均有所降低。黄斑血流密度不仅与眼轴、等效球镜相关,还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内丛状层复合体(GCC)厚度有关。这一结果符合视网膜厚度与血流之间的关系,同时证实了视网膜血流自动调节的供求关系。然而,视盘血流密度与眼轴、等效球镜、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均无关。

总结

高度近视已然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眼科临床和研究的难点热点。目前近视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相关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正在逐层击破近视的形成谜题,期待有朝一日近视成因完全解密,促使人们掌握有效精准攻克近视的治疗手段,护卫人类视界健康光明。

0 阅读:0
有眼的视野

有眼的视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