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的张珊珊背后,躺赢的核酸检测还能走多远?

旗帜财经 2022-11-29 19:53:08

摘要:

尽管疫情还没有结束,疫情期间“成绩不俗”的相关企业未来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利用新冠检测作为资本积累的手段或许就要结束了。种种迹象也表明,防疫措施或许正逐步开始从以核酸检测为核心的“防”,慢慢回归到以提供稳定医疗资源的“治”。我们期待这样的转变。

作者| 芳华

编辑|凌凌柒

这两天,全网都在找两个人——一个是神秘人张珊珊,一个是核酸检测疑案背后的“带头大哥”。

寻找张珊珊,源于兰州核酸检测出错的一条新闻。有媒体报道,11月25日,兰州核子华曦实验室工作人员误将个别核酸异常人员名单录成阴性,直到转运时才发现。

这是把阳性弄成了阴性,还是把阴性弄成了阳性,很多人没看明白。但这个严重的失误,成功的再一次将这个仅成立三个月的公司和其“全国注册了35家核酸机构”的劲爆消息,暴露在大众的视野里。

为什么说再一次?是因为在此之前,这家实验室背后的核子基因及其旗下公司,就曾因为核酸检测业务存在问题而多次被罚。然而,诡异的是,多次被罚似乎对其经营并没产生什么影响,甚至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名正言顺地瓜分核酸检测“蛋糕”。

张珊珊究竟是谁?确切地说,她是和35家核酸机构有关联。她又为什么造假?当然是为了利益。核酸造假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核酸检测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核酸检测业务规模达到了每年至少1.45万亿。

1

水大鱼大,风口上的赢家

随着A股上市公司三季度财报的陆续发布,核酸检测概念股的业绩神话也一一暴露。数据显示,在核酸检测概念股中,有67家公司实现营收2516亿元,净利润728亿元。

67家公司中,仅有9家公司亏损。亏损的原因是颇为有意思:它们都没有真正涉及检测业务。

也就是说,所有涉及核酸检测业务的公司今年都成为了资本市场上最大的赢家。

其中,九安医疗的业绩增长最为惊人。2022年前三季度,九安医疗归母净利润达到160.50亿元,同比增长31918.64%。九安医疗的股价也从最低的5元/股涨到了98.03元/股的历史最高价,涨幅1237.65%。这种涨幅在A股市上也极为罕见。

九安医疗原本以生产家用健康电子产品为主。2020年疫情暴发后,九安医疗营收大涨180%,一举突破20亿大关。虽然2021年公司业绩出现跌幅,但在奥密克戎成为主要流行毒株后,九安医疗依靠家用新冠检测试剂盒又实现了咸鱼翻身。

位于行业矩阵C位的达安基因,是为数不多同时涉及上游设备、中游试剂和下游检测的公司。受益于贯穿核酸检测上下游的布局,达安基因2022年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3.36亿元,同比增长65.61%;净利润49.11亿元,同比增长94.52%。2022年上半年,达安基因的利润更堪比印钞机,营收达到了66.76亿元,净利润则为36.08亿元。

同样处于“赛道”核心位置的迪安诊断则代表了线下采样检测机构们的现状——2022年三季报显示,迪安诊断第三季度主营收入48.76亿元,同比上升37.48%;单季度归母净利润5.48亿元,同比上升8.37%。反观2022年上半年,迪安诊断检测诊断业务的营收就达到了107.53亿元,同比增长85.68%,净利润21.84亿元。

当然,尽管利润可观,但我们从数据中也不难看出,线下核酸的采样检测属于“苦活”和“累活”。

除了九安医疗、达安基因、迪安诊断,明德生物、万孚生物、凯普生物、东方生物等企业也选择迅速布局抗原检测。其中,明德生物在2022年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0.78亿元,同比增长153.12%,体现了德生物核酸检测试剂市场份额的地位;凯普生物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42.59亿元,同比增长113.8%;实现归母净利润14.88亿元,同比增长130%。凯普生物业绩增长的另一部分原因也来自于核酸检测试剂的自产自销。

2

水浑鱼杂,业绩持续性受质疑

在现有的核酸检测产业链中,处于下游的检测试剂盒生产企业已有不少上市公司,而正在等待上市和刚刚上市的公司主营业务大部分为核酸检测中上游业务。尽管当前大多数涉核酸企业都有着不俗的业绩,但不得不承认,国内的核酸检测市场正在发生变化。

例如,之江生物2022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的增长率为4.25%,2021年时,业绩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致善生物的归母净利润在2022年中期业绩上也出现了5.56%的负增长。

翌圣生物的2022年中报显示,其净利润为3214.55万元,还不及2021年全年数据的一半。

康为世纪2020年和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较上一年的增长幅度分别为215.41%和45.13%。

瑞博奥2019—2021年的业绩数据显示,近三年,瑞博奥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35亿元、2.84亿元、2.85亿元;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4489.36万元、1.13亿元、1.1亿元。

菲鹏生物2019—2021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92.81%、94.02%、88.43%。

事实上,多家公司也都明确表示过,新冠疫情带来的业绩增长具有偶发性,存在未来可能因为疫情收入下滑导致业绩大幅下滑的风险,从2022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相关企业的收入也的确是有喜有忧。

3

水落石出,监管“从严”方向或变

事实上,任何行业的发展都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节奏,短期的暴利在供需暂时错配的时候是合理的,但是长期必然会迎来反噬。核酸检测行业也是一样,一旦政策发生调整,整个行业可能都要面临改变。

11月24日晚,上交所公告称,鉴于翌圣生物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决定取消对翌圣生物发行上市申请的审议。而在这之前的三天(11月21日),深交所、上交所先后针对“主要业务涉及核酸检测的企业申请上市”一事回应称,高度关注核酸检测企业上市申请,坚持从严审核,尤其是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

核酸检测公司密集上市,引发市场质疑之声,首当其冲的则是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以及剔除核酸业务收入后,公司是否仍满足发行上市条件等。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这一次由抗原检测主导的热潮,在最近三年,包括核酸和抗原检测试剂在内,一共出现了四次行情。其中第四次抗原检测试剂行情涨幅最大,达到214%。其余三次以核酸检测为主的行情涨幅都在30—60%之间。如今,热潮在种种博弈与利益交织的乱象底下,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迹象。

11月28日,广州宣布在除海珠区、番禺区、天河区、白云区外的7个区,允许长期居家老人、每日网课学生、居家办公者等无社会面活动的人员在没有外出需求时,可以不参加全员核酸筛查,以减少人群聚集感染风险。

与此同时,11月27日,北京也宣布,对于流调溯源、查阳追阳等采取的临时管控措施,第一时间向群众发布公告,做好解释说明和服务保障,坚持快管快查快解,临时管控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4小时。

加之近期疫情防控优化二十条对核酸检测的安排做出优化,也具有一定的标志性意义。

以上种种迹象或许也是防疫措施逐步开始从以核酸检测为核心的“防”,慢慢回归到以提供稳定医疗资源的“治”的转折点。

如果真是一个转变,那么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无论是核酸检测,还是辅助检测手段的抗原检测,都像是新冠检测行情走下神坛的缓兵之计。最终,都会慢慢降温,回归平静。

尽管疫情还没有结束,疫情期间获得发展的相关企业未来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利用新冠检测作为资本积累的手段或许就要结束了。毕竟,聚焦研发、潜心经营,才是未来真正的长久之计。

0 阅读:54

旗帜财经

简介:资深媒体人创办,力求高度、深度、力度、温度的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