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渊源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变化,形成今天的简体字,但是我们任然一眼就认出原来的那些繁体字,因为文字的演变都是有一定规律和一定的关系的,大部分的汉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会用到。
即使是一些偏僻字我们通过字典、手机、电脑等也能查到,但是在汉字中有一种这样的一类文字,它存在过,但是我们不会读,也不会认,它叫做则天文字。
它总共只有十八字,则天文字是武则天时期所创造的文字,这十几个字,即难看也难懂,但是把它拆开我们都认识,说明它并非是凭空想象的。
最早对于它的记载是宋代史学家郑樵在其著作《通志·六书略》中称,武后新字中至少有七字来自篆文、古文或籀文。 则天文字的造字方法来自六书中的象形法和会意法。
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而闻名于世,她发明这种文字的目的就是政治理由及愚民,就是为了堵住天下人的嘴,这则天文字本来只有12字。
宋代史学家欧阳修撰的《新唐书》卷七六《后妃传上 ·则天武皇后传》中记载:“载初中,又享万象神宫。……作曌、天、地、日、月、星、君、臣、戴(初)、载、年、正,十有二文,太后自名曌,改诏书为制书。
这武则天不仅是创作了文字,还拿其中的曌还拿来改为自己的名字,把自己改叫“武曌”,寓意是指自己像日、月一样高高的挂在空中,自己的威严撒照在大地之上,显然就是想称帝。
后来武则天为了能够在政治上获得支持、能够顺利的登基称帝,便要求当时的高僧为她修改古书,一些和尚为了得到皇室的眷顾,通过对佛经《大云经》疏文注释,假借神话篡改佛教教义,刻意曲解经文文意并且给这些经文新的意思,从而创作出《大云经疏》,这文字就用在了这些经书中。
永昌元年也就是公元689年《大云经疏》做成之后,上表到朝廷,得到武则天喜爱,于是将新创的十二个新字在永昌元年十一月发行于天下,并将新的经书抄赐发行于全国各州,还请名僧来讲解这边经书,其实就是为了宣扬她的新“十二”字
这一部改编的佛文经典,在千余年后,居然还保留在敦煌十七号洞窟中,且完整地保存了“天、地、日、月、星、君、臣、初、载、年、正”等十一个则天文字。
中国学者施安昌发现在敦煌十七号洞窟中考古的时候,发现这种文字,又通过对在敦煌写经等古文书的研究,发现了这些文字存在着“递变字群”的文字演变规律,推测这批则天文字在永昌元年七月壬午也就是公元689年前便已造好,为了率先百辟,武则天先行示范。
后来他又根据对武周时期六百余件碑志的调查,发现这十二字随着武则天的强化皇权和加封出现了新的字样增加了“授”、“证”、“圣”三个字,在公元695年,又出现了“国”字新体,在公元698年出现“人”字新体,形成后来所谓的十七文,就这样慢慢的新体的“月”字也出现,
但是随着武则天皇权的衰落,便只创制了这十八个新字,据记载这十八字是分五个时期推广使用。则天文字十八文分别是新体的“曌照、天、地、日、月、星、君、臣、初、载、年、正、授、证、圣、国、人”但是其中的十七个已经都消失。
然而可笑的是创作的新文字的武则天却在死后的立下了一块无字碑,实在是讽刺,为什么是无字碑,
因为在唐朝时期,女子死了是不立碑文的,妇随夫姓,只有丈夫死了妇女的名字会可刻到碑文上。
而且武则天和李世民、李治的辈分很乱,武则天先是李世民的才人,后来是这个李治的皇后,这三个人的辈分不好排,这武则天到底是李治的后妈,还是李治的夫人,如果碑文上写字估计也算不伦不类,可惜这样一位开辟新文字的女皇帝,结果由于封建制度,连名字都上不了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