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加兰德步枪是二战中综合表现最为出色的半自动步枪,巴顿将军称其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战斗武器”。
我军首次获得这款武器,是在解放战争东北战场上从国民党军队手中缴获的,因为加兰德弹仓可以装8发大威力子弹,比传统的栓动步枪要多3发,因此东北人民又给它取名“大八粒”。
此后,解放军在西南的后续作战中也有大量缴获。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缴获的数量则更多。
不过不同于汤姆逊冲锋枪这样的美式装备,我军并没有在前线过多地使用加兰德步枪,多数情况下也都是作为急用临时补充。
虽然我军官兵对加兰德的评价是火力猛、威力大,但是对其接受程度并不高,换句话说就是官兵不想用,属于典型的“叫好不叫座”。
原因有很多,但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字——麻烦。
志愿军战士手中的加兰德
加兰德虽然优秀,但它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结构复杂,而同时期服役的半自动步枪中最为复杂的一个。
复杂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故障率高,为了降低故障率,加上加兰德的拆卸十分麻烦,美军士兵每天都要花至少半个小时来对枪进行保养,如果战场形势严峻没有这个时间,那后勤保障就要到位,以便士兵可以随时可以使用新枪。
对于解放军和志愿军来说,作战强度高,作战时期经常需要进行长距离奔袭穿插,保养枪支的时间非常少,而且当时的士兵也普遍缺乏对枪支保养的习惯,所以对于这么一支“少爷枪”,实在是伺候不起。
而且,中国国内战场地形和环境有着多样性的特点,保养不到位的加兰德却很难适应。经常会出现弹夹弹不出来,沾点雪和泥就容易变成“单发”武器。
另外,由于加兰德本身是为欧美人的身材设计的,因此枪托握把粗大,当时我军士兵体格较小,握着很不舒服不自然;加上枪身较短,刺刀也短,拼刺劣势大,也不适应我军的战术战法。
另一个麻烦就是弹药问题。一般来说,我军弹药补充来源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兵工厂制造,对于一些新弹药来说,可以通过缴获或接管敌人的兵工厂来制造弹药;第二是战场缴获,尤其是缴获弹药库,一边打一边补充。
但主要还是要依靠兵工厂制造,因为缴获的数量往往并不多,战斗中还容易出现战损,单纯依靠战场缴获补给对于游击战还好说,但是对于大规模的正规战则是不太现实的。
而加兰德使用的.30-06弹药,国民党军队自己造不出来,因此我军也没有弹药的制造技术;而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我军除了在长津湖全歼过美军一个团级作战单位外,就没有再打过团级单位以上的歼灭战,这也导致美军撤退时都能转移或者摧毁弹药库。
因此我军在无法自给补充弹药,也无法大规模缴获弹药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及时补充前线部队的。加上加兰德半自动射击弹药消耗速度更快,对后勤来说更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不过鉴于加兰德优秀的火力能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我军也曾短暂尝试过组建“美式装备”的军队,大量集中使用加兰德,比如1952年6月27日总参谋部向志愿军补给M1加兰德步枪1900余支。
但是还是因为客观因素放弃了这种想法,转而全面使用苏联的枪械。
弹药是主要因素。没有相配套的后勤,装备了苏式武器了以后更不可能大量装备伽兰德。
它的子弹是7.62毫米口径的全威力子弹,后坐力大,其实不太适合东亚黄种人使用。志愿军更喜欢用M1卡宾枪。
主要是美国给国民党的军援里八大粒缴获不多,在朝鲜没办法以战养战,一有迹象就毁仓库,不给志愿军机会。
装备之争最后不单纯由性能决定,往往还有考虑到编制、成本、后勤维护难度和装备稳定性,而且可能后面几个参考的比重更大。毕竟在国内自用装备的选择上,性能一向不是最重要的,能不能在战时大规模供给、稳定使用、易于普及才是关键。
传说中的夹手指枪是不是这把
骆驼:什么?还要保养?真是渣渣!
估计就和苏军不喜欢SVT40一样,没有经过相关训练的士兵,对半自动的保养要求“不适应”。相对m1卡宾枪和冲锋枪,弹药消耗更快,但更“喜欢使用”和常用。
后勤不行
说白了一切都是因为穷,以前穷的时候小米加步枪冲锋,现在有钱了还不是航母战舰隐身战机先进坦克足够的火炮弹药。。。
毫无疑问是好枪,不使用就是供不上子弹。没有其他原因
张桃芳前期用莫辛纳甘水连珠,后期用M1大八粒
与结构复杂没多大关系吧!同样的是SVT—40,苏联红海军士兵就喜欢,元首先生的人也喜欢,但普通灰色牲口就不喜欢😔为什么?文化程度低~志愿军战士的文化程度,也不习惯精密机械
这枪笨重,造型上人机工效对我们不友好。看看后来列装的56半就很适合我们。
这话说的,难道还不如汉阳造?自己弹药后勤跟不上,跟人家枪有什么关系啊?
如果缴获的是M1-C/D呢?还挑吗?
国军接收过多少伽兰德步枪?小编有相关资料吗?
不可靠!后勤跟不上
主要是弹药问题难解决!
M1步枪编号有两种步枪,另一种忘了名称,谁记得?
简单皮实好用毛病少就是真的好
傻大黑粗的,就现在比,sks完虐它。
弹药的问题
一句话,不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