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文阅读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9月27日,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仪式在中南海隆重举行。
这一天,将领们身披戎装,胸前挂满勋章,见证着他们为新中国流血奋斗的辉煌历程。
只是,授衔名单公布后,一位少将的军衔评定却引发了巨大争议。
这位少将便是谭友林。
与他并肩作战的王震、萧克等8位将军得知这一结果后,联名向中央反映,认为谭友林的战功与资历完全可以授予更高的军衔。
这一异议甚至惊动了时任军衔评定领导的罗荣桓元帅。
面对质疑,罗荣桓坦言:“是我的失误”并亲自为此致歉。
那么,谭友林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究竟有着怎样的经历?他为何被低估?
21岁的“娃娃政委”1937年的延安,一封由贺龙亲笔书写的信送到了周恩来副主席的手中。
信中提到一名优秀的年轻将领,贺龙希望能为他安排手术治疗右臂的旧伤。
这位将领,便是年仅21岁的谭友林。
但当周恩来正计划召见这位政委时,却意外地发现送信的年轻战士正是信中提到的人。
周恩来看着谭友林稚嫩的面孔问:“小谭政委,你今年多大了?”
谭友林站得笔直,红着脸回答:“报告周副主席,我21岁了。”
这个21岁的青年,已在无数次战火中证明了自己。
1916年,谭友林出生于湖北江陵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14岁时,他毅然加入红军,从湘鄂西根据地到大山深处,他跟随贺龙四处征战,迅速成长为一名坚韧不拔的战士。
战场上的谭友林从不惧生死,在一次对敌激战中,他右臂被子弹射穿,但他忍痛继续指挥战斗,坚持到最后一刻。
当时,医疗条件极其简陋,战士们能做的仅是简单包扎,甚至连止痛药都难以找到。
谭友林拖着发炎化脓的伤口,跟随队伍翻山越岭,完成了漫长的长征。
期间,他曾因高烧险些丧命,却仍然坚持参加战斗。
在长征路上,贺龙对他既欣赏又信任,在许多关键战斗中将重要任务交给这位年轻的政委。
而谭友林则以冷静的指挥和无畏的冲锋赢得了无数战士的尊敬。
战友们亲切地称他为“娃娃政委”,不仅因为他的年纪,更因为他有一颗少年般的赤诚之心。
到达陕北后,谭友林得到了久违的喘息时间,但他却将这段时间用来进一步提升自己。
在红军大学的课堂上,他潜心学习,不仅仅是战术技巧,还有作为一名政委需要具备的思想教育能力。
正是凭借这样一种不畏强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谭友林成为了贺龙军中最年轻的政委。
而周副主席得知他的事迹后,也是赞赏有加,很快安排他做了手术。
做完手术痊愈后,谭友林也而很快投入了新的战场。
用智慧赢得抗战1938年秋,谭友林接受了彭雪枫的邀请,来到豫东地区筹建新四军豫东游击支队。
这是的土地被日军肆虐着,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
而谭友林在这里,开始了他抗日生涯中最艰难的一段历程。
当时,游击队刚刚成立,人员寥寥,仅有几百人,缺枪少弹,甚至连基本的后勤补给都无法保障。
而对面却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
面对这样的困局,谭友林冷静地分析了局势,认为要在这里站稳脚跟,首先需要扩大队伍。
而扩充队伍的第一步,便是收编附近一支盘踞多年的土匪武装——李寿山大队。
这支大队由一群不服管教的土匪组成,纪律涣散,甚至在某些时候也对百姓横征暴敛。
但谭友林深知,在抗日的大旗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建立根据地的关键。
他亲自带着几个战士冒着风险来到土匪的营地,耐心地和他们谈心,从关心他们的生计入手,逐步打开了对方的心扉。
“你们也有父母,也有孩子,现在外敌入侵,国土危亡,我们都得想想将来。如果我们连家园都保不住,这日子还怎么过下去?”
谭友林的话句句扎心,随后,他和队员们与土匪们同吃同住,不仅教他们认字,还耐心地讲述革命的意义和抗战的必然性。
在这过程中,李寿山大队逐渐放下戒备,最终成功被改造为抗日队伍的一部分。
经过这次成功的收编,谭友林迅速意识到,在抗战初期,民心与团结才是战斗力的基础。
他开始大力推行同样的策略,利用真诚的态度和缜密的谋略,不断吸纳更多的地方武装加入抗日行列。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打着抗日旗号却依然为非作歹、鱼肉百姓的伪军和汉奸组织,谭友林则毫不留情。
他指挥战士们几次精准打击,将敌伪势力逐出根据地,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
在一场关键的伏击战中,谭友林带领队伍奇袭一股正在转移的日军小队。
他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提前安排战士埋伏在山道两侧的密林中。
等到日军队伍进入包围圈时,谭友林一声令下,战士们从四面八方同时开火。
敌人猝不及防,混乱中被一举击溃,这场战斗不仅缴获了大量武器和物资,还极大地提升了游击队的士气。
随着游击队的壮大,豫东根据地逐渐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抗日力量。
当地百姓感激游击队为他们带来的安定,纷纷送来粮食和物资,甚至还有年轻人主动加入队伍。
在这样的基础上,谭友林带领队伍与彭雪枫一起多次打击日伪军,逐渐在河南打出了威名。
从辽沈战役到抗美援朝1945年,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谭友林被调往东北,投入到中国解放战争的序幕中。
彼时的东北形势复杂,不仅有国民党的渗透,还有形形色色的地方武装和土匪横行。
谭友林担任松江军区哈北军分区司令员后,立刻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剿匪行动。
他带领部队翻山越岭,深入森林,逐个歼灭盘踞多年的匪患。
在一次行动中,部队追踪土匪进入冰雪覆盖的深山,所有人冻得手脚麻木,却不曾放松警惕。
土匪仗着熟悉地形,不断穿梭在茫茫林海中,企图摆脱追击。
但谭友林反其道而行,将部队分为小队,埋伏在土匪可能逃窜的必经之路上。
经过多日围剿,土匪终于束手就擒,这场剿匪不仅扫清了当地威胁,也为辽沈战役的后续展开铺平了道路。
辽沈战役中,谭友林所在的部队成为了林彪麾下东北野战军的重要力量。
他担任独二师政委和12纵三十四师政委,带领部队参与了多次硬仗。
在黑山阻击战中,他指挥部队以少敌多,牢牢拖住敌军增援的脚步。
新中国成立后,谭友林又一次迎来了新的战场。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以39军副军长的身份随志愿军入朝。
面对装备精良的美军,谭友林没有丝毫畏惧。
他所在的39军在云山战役中与美军正面交锋,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军的首次大规模战斗。
在战斗打响的第一天,志愿军的猛烈攻势让美军措手不及。
谭友林根据战场形势,果断调整部队部署,将火力集中于敌人防守最薄弱的区域。
他的指挥撕开美军的防线,最终重创美军骑八团,俘虏和歼灭敌军数千人。
随后,谭友林又参与了志愿军的第二、第三、第四次战役,他始终冲锋在前,带领39军屡战屡胜。
值得一提的是,谭友林始终保持着谦逊和低调。
在取得一次次胜利后,他没有丝毫张扬,而是把功劳归功于所有参与战斗的战士。
无怨无悔的奉献者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谭友林一身戎装,胸前挂满了勋章,站在台上英姿飒爽。
时任沈阳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的他被授予少将军衔,但这个评定结果却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曾与他并肩作战的王震、萧克等8位将军联名向中央反映,认为谭友林的资历和贡献绝不止于少将,要求重新评定。
这一事件迅速惊动了罗荣桓元帅,他是负责此次授衔工作的领导之一。
经过复核,罗荣桓发现确实存在评定偏低的问题,于是亲自登门向谭友林道歉:“这件事是我的疏忽,评定不够严谨。”
罗荣桓甚至提出为谭友林补授中将军衔,但这位低调谦逊的将军却婉拒了调整。
他说“罗帅,我已经很满足了,许多和我一起参战的战友早已为革命牺牲,他们没有机会看到今天,我能站在这里,已经是最大的荣幸。”
谭友林的这番话不仅感动了罗荣桓,也让许多认识他的人更加尊敬。
他并不在意军衔的高低,而更珍视那些早已逝去的战友和革命中取得的胜利。
事实上,谭友林始终是一位低调的革命者。
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从未将个人荣誉置于首位。
从14岁投身红军起,他便将自己的一切交付给了国家和人民。
他历经枪林弹雨,从不因岗位的变化而懈怠,不论在前线冲锋陷阵,还是在后方服务保障,他总是全力以赴,将组织交付的任务完成得滴水不漏。
谭友林的无私和奉献不仅体现在战场上,也在建国后的和平岁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担任沈阳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期间,他致力于部队建设和国家安定工作。
即使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凯旋归来,他也没有因此停歇,而是迅速投入到新的岗位中。
1988年,谭友林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勋章,这是对他一生革命事业的最高褒奖。
之后,他又在赴朝鲜访问时,被授予朝鲜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能够同时获得五枚一级勋章的开国将领中,谭友林是唯一一人,但他却从未主动提起这些荣耀。
2006年,谭友林将军在北京安然辞世,享年91岁。
结语他的一生,是忠诚奉献的一生。
他从未为自己争取过任何额外的利益,却用无怨无悔的行动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从14岁参加红军到91岁安然离世,77年的时光,他将全部热血献给了党和人民。
如今,谭友林将军已经远去,但他的精神却永存。
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担当、什么是无私奉献。
他的故事,是一代革命者的缩影,更是无数先烈们为新中国奋斗的真实写照。
信息来源:人民网 2017年9月4日 关于《谭友林:唯一获五枚一级勋章的开国少将》的报道
金台资讯 2020年8月31日 关于《周恩来称赞谭友林:“有一个政治委员的水平”》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