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这事儿,从来都不是小事,尤其是在2025年这个时间节点。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市场格局的不断变化,很多传统的购车观念已经不再适用。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在2025年买车时千万别信的话,帮你避开购车路上的那些坑。
曾几何时,增程式电动车被不少人嘲笑为“技术倒退”,甚至被贴上“垃圾”的标签。但如今,增程式车型已经用销量狠狠打了这些人的脸。以理想汽车为例,从最初的“人人喊打”到如今的“人人想成为”,增程式车型的市场表现堪称逆袭。2023年11月,增程式车型月销量突破9万辆,同比增长36%,市场占比达到10%。理想L6更是用不到7个月的时间卖出了16万辆,直接引爆了增程式市场的潜力。

增程式不是垃圾,而是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产物。它既解决了纯电车的续航焦虑,又避免了传统燃油车的高油耗,是当下最实用的过渡方案之一。
很多人认为,从燃油车到混动、增程,再到纯电,是一个必然的过渡过程,纯电才是最终归宿。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纯电并不是终点。氢燃料电池、甲醇燃料等新型能源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尤其是氢燃料电池,补能时间短、续航里程长,未来很可能成为纯电的有力竞争者。能源结构的变革远未结束,未来的终点可能是“零排放”,而不是单一的纯电。
固态电池被誉为“电池技术的革命”,续航里程有望突破1500公里,补能速度也更快。很多车企宣称2025-2027年将推出固态电池车型,但这真的靠谱吗?
别抱太大希望。即使固态电池在2025年上市,初期价格也会高得离谱,普通人根本买不起。而且,新技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需要时间验证。再加上充电基础设施的配套问题,固态电池的普及至少还要等5-10年。

近年来,汽车市场的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很多人期待汽车价格会大幅下降。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从数据来看,汽车均价不降反升。2024年前三季度,汽车均价达到18.2万元,比2020年的16.2万元高出不少。价格战虽然激烈,但高端车型的销量占比提升,反而推高了整体均价。想等车价暴跌?别做梦了。
小米刚宣布造车时,不少人唱衰,认为一个互联网公司造车注定失败。但小米SU7的销量却狠狠打了这些人的脸。小米SU7上市不到一年,月交付量已突破2万辆,累计交付超过10万辆。小米不仅站稳了脚跟,还计划推出15万区间的车型,进一步扩大市场。说小米不行?销量就是最好的反驳。
智能驾驶是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很多人担心它的安全性。智驾系统虽然还不完美,但在很多场景下,它的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已经远超人类驾驶员。而且,目前的智驾系统只是辅助功能,并非完全自动驾驶。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多一份保障总是好的。
理想汽车凭借“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标签,被不少人嘲笑。但它的销量却让人不得不服。理想L6、L7、L8、L9四款车型全部跻身增程式销量榜前十。2023年1-11月,理想L6累计销量超过14万辆。说理想是垃圾?那你可能低估了消费者的智商。

油车的稳定性和便捷性确实无可替代,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最好的选择。2023年11月,新能源车销量达到127万辆,首次超过燃油车的115.5万辆。新能源车在用车成本、智能化配置上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油车虽好,但未来属于新能源。
日系车以省油著称,但在新能源时代,这一优势已经不再明显。再省油的燃油车也比不过混动或纯电车型。比如比亚迪秦L DM-i,百公里油耗仅2升多,满油满电续航超过2000公里。日系车的省油神话,正在被新能源车打破。
以前贷款买车确实坑多,手续费、利息让人头疼。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为了刺激销量,很多车企推出了免息、低首付甚至零首付的金融政策。比如特斯拉Model Y的5年免息政策,直接将购车门槛降低到7-8万。贷款买车不仅不亏,反而可能更划算。
2025年买车,千万别被这些“过时”的观念误导。增程式不是垃圾,纯电不是终点,固态电池没那么快普及,价格也不会大跳水。小米造车很行,智驾值得拥有,理想很棒,新能源才是未来。日系车省油,贷款买车也可能更划算。买车是大事,理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