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宋佳主演的《山花烂漫时》热播,好评如潮,另一部同样以华坪女高张桂梅校长为原型拍摄的电影《我本是高山》也被重新挖出来进行比较。
在比较之下,应该说差距确实是明显的。
宋佳在《山花烂漫时》中的表演被观众赞誉为“封神”,惊呼一举手一投足间十足就是张桂梅校长。
为了塑造好张桂梅这一角色,宋佳不惜牺牲自己的形象,让自己变得更加质朴、瘦弱和老成,完全沉浸在了角色之中。她的表演不仅在外形上实现了突破,更在角色内心的揣摩上达到了新的境界。
无论是情感的细腻流露,还是人物性格的精准把握,宋佳都做得游刃有余,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立体丰满的张桂梅。
她准确把握了张桂梅那种全身心为孩子们付出的心态,无论是用自己的服装费去买电脑,还是在人民代表大会上动情发言,宋佳都能将角色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她的演技感染力极强,让观众在屏幕前忍不住泪目。
而剧集创作团队在改编过程中,也始终紧扣“真实”这一核心,通过一系列鲜活的小故事和细腻的细节刻画,成功还原了张桂梅创办华坪女高的艰辛历程和初心使命,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真实的力量。
比如剧中许多被迫辍学的女孩子,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原型,张校长从招商、选老师到创办女高的过程,也都被镜头捕捉下来,拍得相当还原。
导演在学校选址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尽可能1:1还原,让路人在参观时都误会这就是真实的华坪女高。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观众在观看剧集时,仿佛置身于那个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到了张桂梅和孩子们的不易。
不仅如此,剧集在改编过程中,还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小切口、小角度的叙事。比如张桂梅骑着小电摩翻山越岭,心急办学深夜敲开县教育局局长家门等细节,都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张桂梅。这些细节的刻画和积累,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张桂梅的人格魅力和坚定信念。
相比之下,《我本是高山》虽然同样以张桂梅校长为原型,但上映后却陷入了不小的争议之中。
应该说,海清在影片中的表现同样值得肯定,她为了还原张桂梅这一角色,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从外形到细节,她都力求做到与原型相契合,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坚毅不屈、勇往直前的张桂梅形象。
比如,她注意到眼镜长期放在讲台上,眼镜框肯定会有磨损,这样的细节处理无疑为角色增添了更多的真实感。
海清的演技,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坚毅、不屈的张桂梅形象,她的表演深沉而有力,让人感受到了角色内心的坚韧与执着。
然而,有点对不起她的表演的是,电影在改编张桂梅事迹时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部分情节失真,甚至引发了观众的强烈质疑。
比如,原型故事中的学生是因为父亲酗酒家暴而陷入困境,但在影片中,这一情节却被改编成了母亲酗酒家暴。这样的改编不仅与原型事迹相去甚远,更在某种程度上污名化了女性形象。
此外,影片中还有大山里的女学生不爱学习、喜欢逃学逛街的情节设置,这也与现实中的情况大相径庭。这些失真的,或者说非典型的改编,无疑让观众感到难以接受。
而在整体“走偏”的情况下,海清的表演效果自然也受到了影响,与宋佳的表演效果就有明显差距了。
两部作品在呈现张桂梅这一人物时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关键在于它们对真实与艺术的加工方式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山花烂漫时》在尊重原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艺术加工,力求还原真实,让观众感受到了真实的力量和魅力。而《我本是高山》则在改编过程中未能把握好尺度,导致部分情节失真或非典型,引发了观众的质疑和不满。
所以说,《山花烂漫时》与《我本是高山》虽然都以张桂梅校长为原型,主演的表现都很好,但效果却差别很大。这也告诉我们,改编真实事迹时,要尊重原型,合理加工,力求还原真实。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感人至深、触动人心的作品,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而观众的眼睛也是雪亮的,他们会用自己的判断来评判作品的好坏和优劣。
我想,这次宋佳《山花烂漫时》的成功,以及海清《我本是高山》的争议,都会给以后同类型作品的创作带来有益的启示。一起期待吧!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