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朝贡体系中不同国家所扮演的角色

鸿鹄之志从国始 2024-06-21 11:49:37

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秦汉时期中国周边民族大多还处于原始氏族部落文明阶段,可到了唐代渤海、新罗、日本、南诏、吐蕃一股脑全开始学习大唐文明。周边民族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完成了国家政权的建构。渤海、新罗、日本、南诏、吐蕃模仿唐朝的三生六部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治理机构。渤海、日本、南诏、吐蕃甚至还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周边民族再也不是原始的部落民了,而是已拥有相对较为成熟的国家政权。周边民族多是靠学习中华文明完成国家政权建构的。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实力都要明显强于周边国家,因此古代东亚世界很自然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在这套体系下周边各国与中国保持着频繁的交往:中国的水稻种植技术、语言文字、儒学、汉传佛教以及政治典章制度慢慢传播到周边国家。

当然不同国家在朝贡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朝贡国、藩属国与中国的关系亲疏远近也是不同的。朝鲜是所有藩属国中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的。朝鲜与中国之间的宗藩关系也最为典型。朝鲜历史上的箕子朝鲜、卫氏朝鲜等几个早期王朝本身就是中国移民建立的。公元前107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后在朝鲜半岛汉江以北地区设立了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个郡合称汉四郡。

东汉末年玄菟郡高句丽县的高句丽族日渐发展壮大。高句丽其实是发源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割据政权,后来高句丽在与中原汉魏王朝的屡次交锋中避走朝鲜半岛。高句丽统治半岛北部的汉四郡故地时半岛南部也兴起了百济、新罗两个国家。新罗联合中国唐朝先后消灭了百济和高句丽。公元668年新罗统一半岛大部分地区后与唐朝的关系开始破裂。从公元670年起唐朝和新罗爆发了历时6年的战争。

战后唐朝与新罗以今天朝鲜平壤的大同江为界:大同江以北属于中国唐朝的领土;大同江以南属于新罗王朝的领土。新罗和日本一样频繁派出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各种技艺和文化制度。朝鲜半岛在这一过程逐渐成为了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公元9世纪末朝鲜半岛分裂为新罗、后高句丽、后百济三国。公元918年王建被拥戴为君后改国号为高丽。公元935年王氏高丽合并新罗,次年又灭了后百济。

王氏高丽统一半岛后在文化上仍学习中原王朝,但在政治上不得不臣服于北方的辽、金两朝。从公元1270年起高丽又开始臣服于蒙古。元朝一度在高丽设征东行省。中国元明易代之际王氏高丽试图向北拓展疆土。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在元代双城总管府之地设置铁岭卫,同年四月高丽国王王禑派左军都统使曹敏修、右军都统使李成桂出兵攻辽征讨明军。领兵出征的李成桂却率师回军占领高丽首都开京掌握高丽政权。

公元1392年七月十七日丙申李成桂废黜高丽末代国王。李成桂派出特使前往南京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并请求册封。朱元璋钦定了朝鲜二字作为李成桂所开创的新王朝的名字。李氏朝鲜自立国之日起就面临和明朝一样的外部威胁——也就是所谓南倭北虏:来自南方沿海的倭寇和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整个有明一代在共同的外部威胁压力之下明朝与朝鲜的关系一直被视为是宗藩关系的典范。

公元1592年日本的统治者丰臣秀吉向朝鲜借道入侵明朝。在遭到朝鲜方面拒绝后以此为由发动了侵朝战争。战争爆发后日本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攻陷朝鲜三都八道。关键时刻是明朝及时出兵救援挽救了朝鲜。直到清乾隆年间朝鲜人洪大容仍对当年明王朝的再造之恩称道不已:"万历年间倭贼大入东国,八道靡烂。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费天下之财,七年然后定;到今二百年生民之乐利皆神皇之赐也”。

有明一代朝鲜总体上算是最为恭顺的藩属国,但朝鲜毕竟也有自己的国家利益。朝鲜奉行的国策是事大交邻。所谓“事大”就是侍奉明朝这个大国,但朝鲜在与其他邻国交往时则有一种以“小中华”自居的优越感。明清易代后朝鲜以继承中原正统自居视清王朝为胡虏。朝鲜虽迫于清朝的强大不得不在政治上称臣,但在心理文化层面却始终不服清朝。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李氏朝鲜与中国的宗藩朝贡关系就此终结。

大约相当于我国宋元时期琉球群岛上形成了山南、中山、山北三国。从1372年起琉球三国先后向中国明朝称臣朝贡。1429年中山国王尚巴志统一了琉球群岛。1430年明宣宗正式赐琉球王室“尚”姓。在之前琉球人只有名,从此以后琉球人才有了姓。有明一代琉球始终作为一个恭顺的藩属国存在:琉球使用明朝年号,琉球新王登基必须经明朝册封,琉球的政治典章制度、衣冠服饰、法律法规几乎都仿照明王朝而创设。

琉球也和当时的朝鲜、越南等东亚汉字文化圈国家一样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琉球国都首里城仿北京紫禁城而建。明太祖朱元璋曾派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帮助当地人防备倭寇和发展经济。这三十六户闽人后裔在琉球定居下来。这些汉人后裔在此后中国与琉球的交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609年日本萨摩藩入侵琉球。从此琉球同时向中国明朝和日本萨摩藩称臣进贡。明清易代之后琉球仍向清朝称臣朝贡。

1854年3月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舰队抵达日本江户(今东京)。日本在美国炮舰的威胁下被迫签订《神奈川条约》。在签订过程中佩里要求日本开放琉球的那霸港。当时日本方面表示:琉球是独立的主权国家,日方无权决定其港口开放权。这表明至少在1853年日本仍承认琉球系独立自主的国家。1872年日本擅自改琉球国为琉球藩。1875年日本强迫琉球断绝与中国的宗藩关系。1879年日本改琉球藩为冲绳县。至此日本完成了吞并琉球的全过程。

日本在古代东亚宗藩朝贡体系中一直游离于边缘。《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这是中国史书中关于日本前来朝贡的最早纪录。到了隋炀帝在位时期日本使臣带来的国书上写道:“日出处天子致书于日没处天子”。在当时的宗藩朝贡体系之下只有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才被视为受命于天的天子,所以这份国书实际上标志着日本正式对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朝贡体系发起挑战。

古代中日交往史上的遣唐使在我们看来也许是藩属国前来朝贡的行为,但日本始终坚持认为遣唐使只是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公元895年日本废止了遣唐使以后历经唐末、五代十国、两宋、元代中日之间再无任何官方政治往来。到了明代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义满接受了明成祖朱棣册封的“日本国王”称号,可足利义满死后日本再度游离于宗藩朝贡体系之外。到了丰臣秀吉时代公然入侵明朝的藩属国朝鲜,而且还萌发了以朝鲜为跳板入侵中国的念头。

到了清代《大清会典》所记载的藩属国名单中已不再有日本的名字。要知道乾隆可是连前来请求贸易的英国人都能当成朝贡使节的,可居然没把近在咫尺的日本列入藩属国名单。如果说日本是游离于宗藩朝贡体系的特例,那么越南在这个体系内也存在特殊性。从秦代到唐代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越南一直是隶属于古代中国王朝的郡县管辖之下,直到唐末藩镇割据之时当地的静海军节度使政权才逐渐脱离中原王朝的统治。

公元968年以后越南不再是中原王朝的直属领土,而变成了类似于朝鲜、琉球一样的藩属国。越南与其他藩属国存在明显的不同。在当时的宗藩体系下只有中国的统治者才有资格称帝,而各藩属国的君主则只能称王。越南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在向中国朝贡时的确是称王,但越南关起门来一直都是称帝的。这用越南人自己的话说叫做“内帝外王”。越南历代封建王朝称中国为北朝。这实际上是以南朝自居相当于把自己放到和中国平起平坐的地步。

以”小中华“自居的越南视东南亚各国为蛮夷。自公元968年以来越南就展开了持续不断的领土扩张:吞并占城古国,侵占下高棉地区,迫使老挝、柬埔寨等周边邻国称臣纳贡。越南就这样模仿中国打造了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东南亚缩微版宗藩朝贡体系。老挝、柬埔寨沦为越南藩属后中南半岛只剩下缅甸、暹罗两国尚能与越南抗衡。这两个国家与中国也维持着一种特殊的宗藩朝贡关系。

缅甸和中国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如今缅甸99%以上的人口都是从中国迁入的。从汉朝起中、缅两国就已存在有明确文字记载的交流,但缅甸与中国的交往频繁程度远不及朝鲜、琉球、越南等国。唐朝时位于如今缅甸境内的骠国曾向唐德宗朝贡,但在此后两宋时期的史料中完全不存在缅甸朝贡的记录。换句话说缅甸与中国的朝贡关系是临时偶发性的,而并没形成朝鲜、琉球、越南那样定期朝贡中国接受册封的制度。

公元1287年元军攻破当时的缅甸都城蒲甘。元朝在缅甸设缅中行省进行管辖。明朝取代元朝后延续了在当地的统治。明朝初年在西南地区设立的三宣六慰中就包括缅甸宣慰司。这时的缅甸是明朝统治下的一个土司政权。土司政权虽也向中央政府朝贡,但却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朝贡国家。嘉靖五年(公园1526年)缅甸宣慰司为孟养、木邦、孟密三家土司联合所灭。宣慰使莽纪岁之子莽瑞体在战乱中潜逃东吁母家建立东吁王朝。

缅甸从此脱离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国家。明清易代之际缅甸曾接纳南明永历君臣。因此清朝与缅甸一开始并没太多来往,直到乾隆十五年缅甸才第一次进贡与满清建立宗藩关系。事实上缅甸与清朝所谓的宗藩朝贡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双方基于默契编造出来的。缅甸确实向清朝派出使团赠送了礼物,而清朝方面也回赠了缅甸礼物。这看起来在形势的确有些像朝贡,但其实缅甸朝廷从未承认这种双方外交互访是朝贡行为。

其实像缅甸这种国家与中国的宗藩朝贡关系已比较疏远了。缅甸只是偶尔会向中国派出使团,但并未形成像朝鲜、琉球、越南那样定期遣使的惯例,而且缅甸国王登基也无需中国皇帝册封。这其实在当时的东南亚国家中是一种常态。比如暹罗在明、清两朝曾多次遣使中国。这在中国的史料里都被定义为朝贡,但其实这种遣使行为与朝鲜、琉球、越南的朝贡行为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1855年暹罗与英国签订了通商修好条约,此后又接二连三与法国、美国等西洋国家签订了条约。此时暹罗与中国之间所谓的宗藩关系已名存实亡。暹罗的外交逐渐向近代条约模式转型。既然连缅甸、暹罗这些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的宗藩关系都已比较疏离,那么郑和下西洋时期前来朝贡的那些西亚、东非国家就更疏离了。事实上这些国家在郑和到来以前可能都不知道中国在哪儿。

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营造出了所谓“万国来朝”的景象。郑和船队最远曾到达过如今东非海岸。郑和沿途访问的很多国家都派遣使节回访中国。在“天朝上国”的语境中这种遣使访问的行为就是朝贡,因为天朝并不认为其他国家存在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外交关系。可实际上这些国家未必就认为自己是明朝的朝贡国。等到郑和七下西洋结束后这些远方国家基本上就再也没向中国遣使了。

0 阅读:8

鸿鹄之志从国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