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年 12 月 25 号,本是西方世界沉浸在圣诞喜乐氛围里的日子,可远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却在上演一幕无比落寞的场景。夜幕刚刚降临,华灯初上,克里姆林宫的屋顶上,两位工人的身影悄然出现,他们脚步匆匆,直奔旗杆处。彼时,那面象征着苏联荣耀与奋斗历程的红色锤子镰刀旗,还倔强地在寒风中舒展、飘扬,像是一位坚守到最后一刻的忠诚卫士。要知道,这面旗帜可是见证过苏联的高光时刻,在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引领无数热血青年冲锋陷阵;于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激励着万千劳动者挥洒汗水。
然而此刻,随着绳索缓缓松动,它徐徐落下,像是一位英雄迟暮,缓缓收起了往日的锋芒。工人们手法娴熟却又带着几分凝重,将旗帜仔细叠好,整个过程寂静无声。宫墙之外,古姆百货商场被圣诞装饰装点得如梦似幻,光彩夺目,人们或是手挽手漫步在圣诞树间,分享着节日的喜悦;或是驻足拍照,定格美好瞬间。谁都没料到,几步之遥的克里姆林宫里,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正悄然落幕。
次日清晨,太阳照常升起,洒在莫斯科的大街小巷,可大多数民众依旧照常生活,浑然不知就在昨夜,他们的国家已然发生巨变。或许只有戈尔巴乔夫,独坐在昏暗的房间里,满心悲戚,一杯接一杯地灌着闷酒,身旁的心腹亦是满脸愁容,相对无言。
没多会儿,叶利钦阵营动作频频,一场面向国内外媒体的发布会在酒店仓促开场。会上还冒出个小插曲,美国 CNN 的记者跟戈尔巴乔夫交情匪浅,见他签字时钢笔 “罢工”,二话不说递上自己价值不菲的万宝龙钢笔。就这么一支洋笔,在苏联解体文件上落下墨痕,为美苏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对峙,画上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句号。此后,苏联解体引发的震荡波,如涟漪般层层扩散,十多年间余震不断,时至今日,世界格局仍受其影响。
各方势力对苏联解体一事众说纷纭。美国等西方国家弹冠相庆,迫不及待地将其标榜为自家制度的伟大胜利,四处鼓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也有人目光聚焦在苏联疲软的经济上,认定经济滑坡是压垮苏联的 “最后一根稻草”;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死死揪住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间的纠葛不放,笃定他俩的矛盾才是致使苏联解体的关键因素。
可苏联真的只是毁在叶利钦一人之手吗?俄共主席久加诺夫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苏联解体前夕曾举行全民公投,超 85% 的民众怀揣着对祖国的深厚眷恋,投下反对解体的一票,然而叶利钦却全然不顾民意汹涌,一意孤行推动解体进程。乍一看,指责叶利钦为罪魁祸首好像挺在理,但细究起来,苏联这般历经风雨、屹立数十载的庞大国度,怎会轻易被一人扳倒?
久加诺夫一语惊醒梦中人,点明问题根源在于苏联高层思想已然严重腐化。追根溯源,得从上世纪 60 年代讲起,彼时赫鲁晓夫上台主政,一来便对苏联过往的经济制度、发展模式大肆批判,近乎全盘否定,转而大力鼓吹向西方学习的新潮理念。此后数十年间,西方那一套政治体制、价值观念、市场经济模式,如洪水猛兽般涌入苏联。起初只是小范围试水,后来却演变成全面照搬,甚至连苏联引以为傲的历史文化,都在西方思潮冲击下遭受质疑、否定。
老祖宗有言:“欲亡其国,必先灭其史。” 当苏联民众逐渐忘却先辈们的热血奋斗,对国家英雄嗤之以鼻时,整个民族的精气神已然消散。西方鼓吹的自由主义,更是将叶利钦等一众高层侵蚀成极端利己主义者,往昔的初心使命被抛诸脑后。叶利钦掌权后执着推行 “休克疗法”,妄图一夜之间复刻西方经济奇迹,恰恰是其思想腐化、盲目跟风的有力佐证。
归根结底,西方精心策划的思想渗透、悄无声息的和平演变战略,才是苏联解体的致命毒药。“819 事件” 本质上也是部分人不满旧体制、急切求变引发的动荡,叶利钦顶多算个顺水推舟的间接推手,真正的核心病因,还得是久加诺夫点明的思想层面问题。
每个国家都似一艘航行在茫茫大海的巨轮,必须依据自身特性、国情民情,探寻独一无二的前行航线。盲目模仿他国,结局大概率是迷失方向、触礁沉没,苏联解体便是最惨痛的警示。这段历史绝非简单的个人恩怨情仇可以概括,其间蕴藏的深刻教训,值得全世界反复咂摸、汲取,以防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