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跌宕一生,功过交织的革命先驱

晓彬读历史 2024-12-13 21:44:00

陈独秀,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舞台上,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他的一生仿若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传奇大戏,功与过相互交织,叫人感慨万千。

在国家深陷危难、山河破碎的至暗时刻,陈独秀宛如一盏划破暗夜的明灯,毫无惧色地挺身而出。那时封建帝制才刚被推翻,列强环伺、军阀混战,百姓苦不堪言,他怀揣一腔热血,振臂高呼,要为民众争权益、寻出路。他一手创办《新青年》杂志,好似往一潭死水投入巨石,激起千层浪,新文化运动就此轰轰烈烈展开,用先进思想冲击陈旧观念,唤醒无数国人沉睡的灵魂;紧接着,他又投身建党大业,成为中共早期的核心领袖,为党组织的孕育、发展殚精竭虑,奠定诸多基础,这般开天辟地的功绩,不容小觑。

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陈独秀也犯下令人痛心的错误。国民党 “二大” 上,他的过度退让成了致命一击,致使我党大批仁人志士暴露在国民党的屠刀之下,惨遭屠戮,党组织元气大伤,大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这一失误,无疑是他革命生涯中难以抹去的污点,也正因如此,1927 年他黯然离开中共中央,两年后更是被开除党籍,从权力核心跌落,满心落寞与懊悔。

即便离开了党组织,陈独秀那颗救民于水火的心却从未冷却。1931 年 “九一八” 事变爆发,日本铁蹄践踏东北大地,蒋介石却奉行 “不抵抗” 政策,龟缩不出。陈独秀怒发冲冠,在多篇文章里把蒋介石的 “奴性” 批得体无完肤,字字句句直击要害。蒋介石恼羞成怒,随便扣个 “危害民国罪” 的帽子,就把陈独秀抓了起来。当时情形危急,按陈独秀那毫不留情的辱骂劲头,本是难逃一死,好在全国各地有志之士纷纷发声,游行、请愿、联名上书,声势浩大,舆论压力如山般压向蒋介石。蒋介石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只能改判陈独秀 13 年有期徒刑。陈独秀也没坐以待毙,写下《辩诉状》,试图在法庭上争得一丝公正,只可惜在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下,这点努力不过是蚍蜉撼树。

牢狱之灾没能困住陈独秀,幸运的是,周恩来、叶剑英等人前来探望,那一刻,铁骨铮铮的陈独秀也忍不住眼眶泛红、泪湿面庞,足见其内心的激动与感慨。黄理文悄悄告知陈独秀:“中共中央多次交涉,蒋介石答应分批放人。” 陈独秀紧握着他们的手,连声道谢,声音微微颤抖,满是劫后余生的欣慰。在中共中央不懈努力下,1937 年陈独秀终获自由。重获新生的他,第一件事便是渴望重回党组织怀抱,那份眷恋与赤诚,溢于言表,随即托学生给党中央送去亲笔信。

彼时毛泽东对陈独秀亦是敬重有加,尽管曾批评过他的错误,但仍视其为 “模范”,坦言陈独秀对自己影响深远,无人可比。毛泽东满心希望陈独秀回归党内工作,党组织也诚意十足,特意在延安开会研讨,张闻天签发指示,提出三条回归要求:承认过往错误、表明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实际行动彰显诚意。起初,陈独秀对第一条心存抵触,觉得自己当初犯错多是依从共产国际指示,并非一己之私。好在周恩来耐心劝导,慢慢解开他的心结,事情本朝着好方向稳步前行。

然而,王明的回国却搅得风云变色。1937 年 11 月,王明带着共产国际指示空降延安,一副盛气凌人的派头,张口闭口 “我是共产国际派来的”,把迎接他的众人弄得心里憋屈。他回国不到一个月,就急不可耐召开 “十二月会议”,掏出中央政治局委员名单,明摆着要孤立毛泽东,争权夺势。恰逢陈独秀回归一事提上日程,王明竟恶意污蔑陈独秀是 “汉奸”,只因艺文研究会接济陈独秀 300 元,助他给摔伤腿的妻子治病,就被王明拿来大做文章,歪曲成收受日本人钱财。这下可好,陈独秀回归之路彻底被堵死,成了王明打压对手的无辜牺牲品。

事实上,陈独秀一生光明磊落,视金钱如粪土。出狱后,蒋介石抛来橄榄枝,邀他到国民党任职,被果断拒绝;陈立夫许以 10 万元经费,让他另组党派,他眼皮都没眨一下;胡适邀他赴美发展,他也坚守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原则,不为所动。哪怕自己生活窘迫、三餐难继,依旧不改初心。

时光匆匆来到 1942 年,陈独秀卧病在床,周恩来与朱蕴山前来探望,谈及回归延安无望之事,陈独秀老泪纵横,哽咽着说:“昔日战友大多牺牲,我年岁已高,跟不上革命步伐了……” 言语间满是无奈与悲凉。不久后,这位革命先驱与世长辞,终究没能踏上回延安的路,抱憾终身。

陈独秀的一生,有功有过,有起有落。他犯过错,但功绩斐然;晚年落魄,却坚守底线。他见证、推动诸多历史转折,虽未能重回党内,可他早期贡献及不屈精神,早已镌刻在中国革命史册之上,时刻提醒后人:英雄亦凡人,有瑕疵更有闪光点,应客观公正评判其功过,汲取经验教训,砥砺前行。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