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种菜,长得贼快

市界 2023-02-20 18:24:58

作者 |张继康

编辑 |陈芳

学霸种起了菜

“杨贵妃能吃到西红柿吗?”在知乎上,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答案是否定的,生于唐朝的杨贵妃吃不到如今随手可得的西红柿。据历史学家考证,作为一种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高原的农作物,西红柿在明朝才传入中国,由于当时流行将国外传来的食物称为“番”,因此便有了“番茄”的称呼。

作为舶来品,番茄在中国市场发展迅速,虽然对于番茄的培育和开发落后了国外将近300年,但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番茄第一大生产国,常年产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在同步上升。

在北京冬奥会上,番茄也是678道特色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番茄蛋花汤、番茄烩牛腩、番茄煎蛋卷、番茄意面等菜品,都成为了运动员们津津乐道的美食。而背后的番茄供应商之一“极星农业有限公司”则为北京赛区输送了累计一吨的番茄。

“冬奥会在冬季,气候比较寒冷,北京周围能够做到高质量且持续稳定供应的基地不多,我们也是经过几轮遴选最终入围。”极星创始人徐丹对市界表示。

徐丹对农业有着极深的感情。在位于北京密云区的办公室里,徐丹的办公桌被满眼的绿色植被环绕,“办公室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桌子和电脑”,徐丹表示,“植物本身也需要被照顾,我更喜欢有机的工作环境。”

(LettUs Grow队队长 徐丹 图源:莫斯提 摄)

徐丹对于自然生物的热爱与生俱来。高考的时候他就选择了四川农业大学的农业专业,大学毕业后又考入了全球农业领域的顶级院校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后来,他来到北京,在郊区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种起了菜。

虽然坚定地选择了“种菜的人生”,但对于徐丹来说,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研究生毕业后,徐丹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继续读博还是去产业的一线学技术?前者代表着安稳顺遂的生活,而后者则充满了极大不确定性,他自己坦诚称“一旦选择就没有回头路。”

万般纠结下,徐丹还是选择进入荷兰最大的番茄种植企业Royal Pride Holland学习技术。不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差距并不小,“当时的同事肯定都觉得这个人有点傻,不仅很多事情一问三不知,还恨不得将别人说的每句话都记录下来”,徐丹回忆道。

除此之外,工作后的他,生活方面也面临诸多问题,“一个人在荷兰,上班时间无法与家人、朋友联系,下班时间由于时差问题又与国内颠倒,住在公司也没有其他更多的业余生活,工作后感觉与家人、朋友、社会处于脱节的状态。”

2015年,学习到了很多一线种植技术的徐丹,做了人生中另一个重要的决定,离开工作了几年的荷兰,回国创业,因为当时国内的玻璃温室技术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徐丹的“极星工作室”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成立的,主要为农作物们提供一种工业化的生产环境。在这种生产环境里,人们可以人为地控制作物生长的速度。“很多人对农业有着很深的误解,觉得门槛低,只要有种子、有土地、有蓝天、有水源,就能变出吃的。事实上,我们这一代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用更少的地与水,种出更多的食物”,徐丹如是强调。

所以,徐丹的工作室也主要围绕节省水和地来展开,目前其工作室主要种植番茄和水培叶菜两种农作物,培育农作物的玻璃温室摆脱了土壤和其他农业生产要素的限制,生产每公斤番茄耗水量只有传统农业的四分之一,水培叶菜更是实现了连续5年不间断生产。

徐丹表示,“我们还做到了园区水资源的100%循环使用,2万多平方米的生产区每年还从燃气锅炉产生的尾气中回收使用了超过1000吨的二氧化碳,减少了碳排放。”

爱上了以赛会友

种菜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徐丹,还变成了“参赛狂魔”。

目前,在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国际智慧温室挑战赛等知名农业赛事中,都有徐丹和其团队的身影。在拿到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冠军后,徐丹又带着团队参加了第三届比赛,在进入决赛的四支队伍中,徐丹的“LettUs Grow团队”是唯一的一支企业队。

(LettUs Grow全队合影 图源:受访者提供)

“我们参赛的目的就是以赛会友,想和同行,特别是年轻的农业从业人员和科研人员多交流学习。另外一方面就是把我们这几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新研发的技术做一些落定性尝试。”说起参赛的原因,徐丹如是强调。

在参加多多农研赛前,徐丹对于“算法种菜”的认知不算全面,直到参加比赛后,他才意识到,不能像过去那样完全凭借经验给出操作范围。按照比赛要求,参赛队伍需要给举办方一个详细的操作手册,操作手册中的数据必须要非常精确,以给到计算机准确的参数。比如在第二届比赛种植番茄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当阳光强度大于多少值,可能会发出遮阳幕布,这个时候我们要确定这层遮阳幕布是拉到60%还是90%。”

算法也在不断反哺徐丹对行业的认知,他提到,生菜种植的模式是“人机混合智能”,即机器具有感知、学习、推理和决策的能力,但是同时人的决策也应该受到机器的影响。比如当视觉传感器发现植物叶片有黄化失绿的情况时,人工智能会综合分析环境和水肥等因素,来告诉人们在这个时期是否要保持现有的生长速度、是否需要给予更多的氮肥或者是否要调整营养配方等。

在多多农研赛上,像徐丹这样既优秀又对农业满怀热忱的人才不在少数,报名参赛的队伍个个卧虎藏龙,都是擅长“低耗能”“精种植”的高手。

以今年进入决赛的其余三支队伍为例,上海交大的“生生不息”团队曾成功种植出一种叶菜;上海农科院团队曾帮助南极科考队以低耗能种植出新鲜蔬菜;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CyberFarmer的90后领队,曾率团队获得过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AI组冠军,致力于通过精准种植,提高农业生产率。

学霸们为何云集农研赛

站在农业研究前沿的多多农研赛,持续吸引着顶尖的科研人才入场。进入决赛的“生生不息”团队是第一次参加多多农研赛,队长鲍华为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的长聘副教授,他对市界表示,自己本身是工科专业,对于跨界农科还存在着对农作物生长规律不熟悉、工科思维过重等问题,来参加多多农研赛也是想和同行的研究人员们多多交流,深入自己对农业研究的认识。

能吸引来诸多农业大咖驻足的多多农研赛,已经举办了三届,从第一届的比拼“种草莓”到这一届比拼“种生菜”,从产品、赛事难度以及考核标准都在不断迭代。在第一届的种草莓比赛中,考核标准侧重于草莓的品质、产量、投入产出比等指标,到了第三届的“生菜大赛”,考核标准则将指标升级为了产量高、品质好、算法优且能耗低。

多多农研赛也在不断寻找科技与农业的新抓手。“这次比赛要邀请全球最聪明的大脑,在‘城市农业如何用更少资源种出更多粮食’的命题上写出自己的方案”,拼多多副总裁戴志辉表示。

参加过两次农研赛的徐丹对赛事的变化有着明显感知。“这次比赛完全打破了传统经验主义,彻底摆脱了‘靠天吃饭’。能让我们以上帝视角来控制种植环境,也让我们更加聚焦于植物在各个阶段到底需要什么,如何在成本和收益上找一个经济可持续的平衡点以及如何最大程度激发植物的潜能并寻求最高效的解决方案。”

(图源:受访者提供)

大赛变化的背后是投入的加大。2021年8月,拼多多推出百亿农研计划,专门设立100亿元农业科技专项,该计划不以商业价值和盈利为目的,将利润首先投入到农业科技研发当中,并且不断加大对农产品仓储物流、农业商品价格补贴、农产品品牌建设、新新农人队伍建设等投入。

作为参赛者,鲍华对此感受最为强烈,虽然第一次参赛,但他表示“看得出拼多多很重视农研赛这个项目,如果只是要大家种一种菜,其实不必在每一个集装箱里都配置价值昂贵的光照传感器”。他还指出,主办方会邀请集装箱供应商的技术人员来到现场,和他们一起探讨集装箱的改造问题,这也为他们团队能够发挥创新性的思路提供了条件。

“拼多多起家于农业,现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高级副总裁朱建翀表示,“我们始终把农业作为核心战略,长期致力于利用新模式、新技术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希望通过科技带来农业领域的革命性变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1.9%,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同比下降1.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4.2%,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同比增长2.5%。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已经多年高于城镇居民,这也意味着,农村居民的内需有望进一步拉大。

在此背景下,多多农研赛从生产端发力,在比赛方式不断创新的背后,是由“卖得好”向“种得好”模式的转变,同时也是探索农业科研成果商业化落地的一大尝试。

目前,第一届农研赛的冠军队伍“智多莓”开发的AI种植系统曾向云南昆明滇池西岸的100余户草莓种植户提供服务。有农户将自家的两亩草莓接入该系统后,不仅实现了单产季增收三四万元,还节省了近4000元的肥料成本;第二届冠军“番茄快长”队将比赛创造的产量预测模型及病虫害预警模型应用到了实际生产中,目前正在优化升级,以备后续商业化推广;另一个“智茄”团队开发的“日累积光照量补光策略”模型已在北京小汤山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草莓温室中得到应用。该技术目前已申请且授权了发明专利。

2月18日,第三届农研决赛的生菜种子已经依次放入了四支队伍的集装箱中,值得期待的是,这一届的决赛队伍会给农业科技带来哪些可落地的成果?哪支队伍的生菜又将长得又快又好?

0 阅读:146

市界

简介:让商业更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