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日常的种植活动里呀,草莓可是很受欢迎的一种绿植,哦不,是作物啦。这草莓长得小巧可爱,红红的外皮上面还点缀着小点点,味道酸酸甜甜的,不管是直接吃,还是做成草莓酱抹在面包上,都能让人口水直流。
那这草莓呢,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生长情况。比如说在华北地区,像河北的一些农村,土壤的肥力情况、气候条件等都会影响草莓的生长。那边光照比较充足,不过冬天可能会有点冷,需要采取一些保暖措施,像给草莓大棚加厚棉被啥的。而在华南地区,福建福建厦门的某些花农,他们种植草莓的时候就面临不一样的挑战啦,气温比较高,湿度也大,就特别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不然草莓很容易生病长虫。
说到种植草莓,有不少人都遇到过痛点。我就听过这样一个身边的事儿。我朋友小李,他就在自家的阳台上种了几株草莓。他满心欢喜地种下,以为很快就能吃到自己种的草莓了呢。可是啊,种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草莓长得并不好,叶子有点发黄,果实也比较小,而且味道还苦涩。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个星期,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吧,他都有点灰心丧气了,不知道该怎么改善这种状况。
其实啊,这样的问题还不是个例。在网上也有网友分享类似的经历。有个网友在办公室也想养盆草莓,觉得会给办公室增添生机。种了大概3天的时候,草莓的叶子就开始有点打蔫了。这让他特别纳闷,怎么在办公室这种环境里种个草莓就这么难呢?
这就引出了我们要讲的草莓营养诊断标准,物联网传感器,基质栽培实时监测,元素缺失预警模型这些关键的东西啦。先说说草莓营养诊断标准。这就好比我们人要定期体检一样,草莓也需要诊断它的营养状况。比如说,通过检测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像氮、磷、钾这些主要的养分,还有微量元素铁、锌、锰等的含量,再结合草莓植株本身的一些表现,像叶片的颜色、大小、厚度,果实的发育情况等,就能大致知道它缺什么营养了。
再说说物联网传感器和基质栽培实时监测。现在有很多人在种草莓的时候会采用基质栽培,就是在一些人工配制的基质里种草莓,而不是直接在土壤里种。这时候物联网传感器就派上用场了。它可以实时监测基质里面的温度、湿度、酸碱度这些数据。比如说在北方的冬天,在辽宁有些草莓种植园里,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监测到基质里的温度有点低,马上就可以采取措施,给基质加热,保证草莓的生长环境温度适宜。如果湿度太低,还可以自动喷水来增加湿度。
元素缺失预警模型也很重要呢。根据不同品种草莓的生长特点和营养需求,建立这样一个模型。就像我们经常种的章姬草莓、红颜草莓,还有冷门一点的卡麦罗莎草莓、赛娃草莓、阿尔比草莓,它们的营养需求会有一些差异。拿卡麦罗莎草莓来说,它在生长初期可能需要更多的氮来促进叶片的生长,而赛娃草莓在果实膨大期的时候对钾的需求量会比较大。元素缺失预警模型就可以根据这些不同品种的特点,再结合传感器监测到的数据,一发现某种元素有缺失的趋势,就提前预警,就像汽车快没油的时候仪表盘会亮灯,提醒车主加油一样。
像我在山东寿光遇到的一位草莓种植户赵师傅,他种了很多年的草莓了。他发现自从用了营养诊断标准和物联网传感器加上基质栽培实时监测,还有元素缺失预警模型这些技术后,他的草莓产量和品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前他种草莓,只能凭经验来看是不是缺营养,大概7天的样子就会给草莓施一次肥,有时候施肥多了,反而不好。现在呢,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和元素缺失预警模型,他能精准地知道什么时候该施什么肥,而且施肥量也能精准控制。
咱们再回到那些在阳台种草莓的朋友。你想啊,如果在阳台种草莓的时候也用上这些技术,哪怕是一个月的种植周期里,都能让草莓健康成长。比如说按照元素缺失预警模型的提示,在发现草莓可能缺磷的时候,及时补充磷肥,这样种出来的草莓颜色会更鲜艳,果实也会更大,口感也会更好。
其实不管是种植哪种草莓品种,在不同的环境里,都可以借助这些现代农业技术来提升种植效果。像在海南一些热带地区,种植的热带品种草莓和其他地区就有很大不同,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更高,也需要更精准的营养管理和实时监测。
不过呢,这也带来了新的思考。这些现代农业技术在推广的时候,会不会因为成本太高等原因,导致一些小农户或者普通家庭种植者很难使用呢?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