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2只是案例一,美国的“肌肉记忆”:不听话,就揍

小海棠说事 2024-12-13 09:31:44

距离“北溪”事件发生已近半年,作为主要受害者的俄罗斯,对调查事件真相表现出了高度积极性,但却在管辖事发海域的丹麦和瑞典的明确拒绝下被排除在调查之外。这种拒绝不仅引发了俄罗斯的强烈不满,也让外界质疑丹麦和瑞典的动机及其调查的透明性。

在事件发生之前,美国总统拜登曾公开威胁称:“北溪-2将不复存在,我们会结束它。” 然而,当爆炸发生后,美国迅速将责任推给俄罗斯,却始终未能拿出确凿证据。与此同时,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的一篇爆料文章掀起了更大的舆论风暴。他详细描述了美国可能策划爆炸的操作细节,但美国官方对这篇报道的回应仅限于空洞的否认,却未提供任何实质性反驳。

美国的行为也引发了外界更多质疑。无论是从其对“北溪”项目长期以来的敌视态度,还是从其在破坏他国能源基础设施方面的“前科”来看,美国都难以摆脱嫌疑。国际舆论愈发认为,这场爆炸或许不仅仅是一次偶发事件,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地缘政治行动。

面对俄罗斯要求对事件进行独立调查的呼吁,联合国最初拒绝干预,理由是缺乏授权。然而,在俄罗斯的持续施压下,安理会最终举行了关于“北溪”事件的公开会议。这场会议成为了各方争论的舞台。

公开会上,多国代表一致呼吁展开彻底调查,强调事件对跨国基础设施安全的潜在威胁。而美国国内的批评声音也开始涌现。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作为联合国通报员,在会上指出,北溪爆炸事件实施难度极高,几乎不可能由非国家主体完成。他进一步暗示,美国可能具有实施该事件的技术能力和政治动机。

萨克斯的观点得到了西摩·赫什的支持。赫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美国从冷战时期就视破坏俄罗斯能源项目为重要目标,北溪事件不过是其长期政策的一部分。

这种对俄罗斯能源项目的敌视并非始于北溪爆炸。早在20世纪70年代,苏联与联邦德国合作建设的第一条天然气管道“柳德米拉”,就成为美国眼中不可容忍的存在。这条象征着苏德经济合作的管道不仅满足了西欧国家的能源需求,也加强了苏联与西欧的经济联系。

然而,美国对此极为不满,认为这威胁了其对欧洲的影响力。最终,在1982年,美国通过中情局策划了一次针对苏联天然气管道的破坏行动。这一行动的细节直到2004年才由美国前空军部长托马斯·里德披露。

里德在其回忆录中详细描述了这一计划:美国通过克格勃内部人士获取了苏联的采购清单,并向苏联提供了存在缺陷的软件。这些软件在管道运行一段时间后失控,导致管道压力骤增,最终引发了剧烈爆炸。虽然这次爆炸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对苏联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这一事件被视为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进行经济战的经典案例。

美国的“肌肉记忆”。

无论是冷战时期的“柳德米拉”事件,还是今天的“北溪”爆炸,美国破坏他国关键基础设施的行为似乎早已成为一种“肌肉记忆”。尤其是在其无法通过正当手段实现地缘政治目标时,破坏行动似乎成为首选。

类似的行为不仅限于针对苏联或俄罗斯。上世纪80年代,美国在尼加拉瓜策划的破坏行动同样广为人知。当时,美国因不满尼加拉瓜的民族解放阵线政府,通过中情局支持反政府武装对尼加拉瓜的能源基础设施实施多次袭击,甚至直接派遣特工参与破坏。

在北溪事件公开会上,巴西、莫桑比克、加纳等多国代表纷纷呼吁彻底调查。然而,这种调查能否实现尚存疑问。一方面,联合国的权限和资源有限;另一方面,即使确认美国是幕后黑手,国际社会是否能够对其追责也令人怀疑。

从历史经验来看,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常常规避责任。例如,1986年尼加拉瓜将美国告上国际法院,控诉其破坏行为,尽管法院裁定美国败诉,但美国至今未履行相关判决。

北溪事件不仅是一场区域性危机,也对全球能源安全和跨国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如果这一事件得不到公正调查,将可能导致更多国家对跨国合作项目的安全性产生疑虑,进而影响全球能源供应链的稳定。

同时,北溪事件也暴露了当前国际秩序中的深层次问题。作为国际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和维护者,美国却频频破坏他国的基础设施,这种双重标准不仅损害了其国际声誉,也削弱了国际社会对规则的信任。

距离北溪事件发生虽已半年,但关于真相的争议仍在持续。无论幕后黑手是谁,这场爆炸的后续影响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能源问题,成为大国博弈和国际秩序重塑的重要节点。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这一事件必将被视为典型案例,提醒各国在合作与竞争中如何平衡利益与规则。

0 阅读:0

小海棠说事

简介:夜深人静伶听一切美好带你体验不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