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险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可进行同种异体造血细胞移植(allo-HCT)。在最近一项对52例造血细胞移植后进展CLL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移植后2年和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67%和38%。这一结果表明,在同种异体造血细胞移植复发后仍需要有效治疗药物。
伊布替尼(依鲁替尼、亿珂、Imbruvica、Ibrutix、Ibrutinib、Ibrunib)是Bruton酪氨酸激酶、白细胞介素-2诱导型激酶(ITK)以及其他几种酪氨酸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剂,已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R/R)CLL,反应率较高,可以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在132例既往治疗无效或复发/难治性 CLL患者中进行研究中,对单药伊布替尼的最常见反应是持久部分反应,随访30个月时总生存率为83%。
CLL试验队列患者特征
来自4项关于复发性CLL伊布替尼临床试验的共16名患者进行了同种异体造血细胞移植(allo-HCT)。患者年龄中位数为54.5岁(范围43-68),11例患者为男性。16名患者中有10名存在del17p染色体异常,3名患者存在del11q染色体异常。在开始伊布替尼治疗之前,16名患者中的12名接受了4种或以上治疗。在移植后中位时间27个月(范围8-115)开始伊布替尼治疗。
斯坦福大学队列患者特征
斯坦福大学队列由11名患者组成。11名患者中有10名存在病理性淋巴结病进展。活组织检查证实CLL复发,活检样本Epstein-Barr病毒染色阴性。在开始使用伊布替尼之前,所有患者对免疫抑制没有反应,并且部分患者对化疗和/或供体淋巴细胞输注(DLI)没有反应。
患者中位年龄为59.4岁(范围41-68),11名患者中有7名为男性。4名患者存在del17p染色体异常,4名患者存在del11q染色体异常。在伊布替尼开始之前,有9名患者接受了4种或以上治疗。在移植后中位时间73.4个月(范围2.1-100.7)开始伊布替尼治疗。
CLL疾病反应:CLL试验队列
多机构临床试验患者队列中,15名淋巴结病可评估患者的淋巴结显著减少,总体减少88.6%(中位数)。在该队列中,经研究者评估,总体反应率(ORR)为87.5%(16名患者中的14名)。研究者评估的最佳反应均非疾病进展。两名患者达到完全反应,10名患者达到部分反应,2名患者出现伴淋巴细胞增多的部分反应。1名患者病情稳定,1名染色体del17p异常患者无法评估其反应。所有患者和del17p染色体异常患者的ORR反应率相似(其中ORR为80%);24个月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7%和75%。
CLL疾病反应:斯坦福大学队列
斯坦福大学队列的11名患者中,ORR为91%。7名患者(64%)完全反应,3名患者(27%)部分反应,1名患者(9%)最初反应后疾病进展。发生疾病进展的1名患者(SPN5435)在治疗8个月后死亡。在斯坦福大学队列中观察到的较高ORR可能是由于开始伊布替尼治疗时的疾病负担较低。
在接受伊布替尼治疗后,27名患者均未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研究人员认为,伊布替尼通过T细胞介导的作用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GVL)的获益,最可能是由于ITK抑制。为了研究伊布替尼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人员对患者的外周B细胞和T细胞进行综合免疫表型特征。伊布替尼的免疫调节作用在停止治疗后仍然存在。研究结果表明,伊布替尼能有效地增加GVL而不引起GVHD。
美国FDA已批准伊布替尼用于1次或多次全身治疗失败后的慢性GVHD成人患者。伊布替尼也已获批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的治疗。
本内容为医伴旅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伴旅:寻找优质医疗资源,伴您走上康复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