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度高温!嫦娥六号返回舱是如何隔热的?

52赫兹科普 2024-07-14 16:44:58

嫦娥六号返回时有多么震撼?

被2000度高温灼烧后的返回舱,表面都烧焦了,甚至起泡了,内部却跟没事一样,最后还能精准无误地返回地面。

这就让人非常好奇,航天器的返回舱是如何隔热的?

目前,人类所有的航天器在从太空返回时,都是利用气动减速。

也就是返回舱再入大气层时,完全不需要燃料和发动机,而只利用空气阻力来减速。

当嫦娥六号返回时,是以接近每秒约11.2公里的第二宇宙速度,进入大气层,这相当于31马赫的超高速飞行。

在这么高的飞行速度下,返回舱会急剧压缩周围空气,这种挤压导致返回舱表面迅速升温,达到2000多摄氏度。

那有朋友会问了,为什么不给返回舱增加反向助推器呢?这样可以主动减速。

不是不可以,而是不划算。

就拿马斯克的龙飞船为例,它有18台姿态控制推进器,其燃料比冲为300秒。

也就是说每秒消耗一公斤的推进剂,产生的推力可以持续300秒。

如果龙飞船重10吨,那么需要加注42.5吨的燃料,才能将速度降低5公里/秒。

这样一看,性价比确实不高,所以工程师们就把目光投向了几百公斤重的隔热罩上。

第一代隔热技术没啥特别的,就是用一些熔点非常高、比热容也非常高的金属合金,涂在飞船外面,一层不够就多涂几层。

只要不把外层金属熔化,热量就传递不到飞船内部。

这种方法简单粗暴,但会使得飞船变得非常笨重,而且温度上限也不够,早年的苏联东方号飞船和美国的水星号飞船,用的就是这种技术。

后来,随着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展开,第二代隔热技术发展起来了,在“硬抗”的基础上加入了“烧蚀”技术。

就像这个纸杯,里面的水都烧开了,纸杯也不会起火,因为沸腾的水汽在不断带走热量。

同样的,在第二代隔热罩中加入烧蚀材料,当这种材料在高温汽化的时候,便带走大量热量。

就比如阿波罗飞船的隔热大底,它把一种含有金属添加剂的硅酸钠做成蜂窝结构,再在蜂窝结构里面填充环氧酚醛树脂。

发射之前是棕黄色的,烧完之后就变成了一层碳和二氧化硅。

有朋友可能会注意到,美国的阿波罗飞船在返回地球后,表面看起来好像没有烧灼的痕迹,而我们的嫦娥六号都烧得起泡了。

要解释这个问题,先来看看不同飞船的气动外形。

这是50多年前的阿波罗飞船,上窄下宽。

这是2022年用来执行绕月试飞任务的猎户座飞船,整体呈一个锥形。

这是刚刚回到地球的嫦娥六号返回舱,整体呈一个钟形。

这是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整体也呈一个钟形。

当美国的那种锥形飞船再入大气时,底部承受的热量最高,能达到几千摄氏度。

由于锥形的倾斜角度较大,飞船侧面和顶部的温度其实只有几百度。

所以当你从正面去看阿波罗飞船,好像没有被烧灼的痕迹,但是底部已经被烧焦了。

这种锥形飞船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得房率”不高,通过牺牲飞船空间来降低隔热难度。

锥形的倾斜角度越大,侧面的温度就越低,但是飞船内部的空间就越小。

而我国的钟形飞船,内部空间是明显要大于美国的,空间大,能装载的东西就越多。

由于倾斜角度变小,在飞船进入大气层时,它的底部不可能完全正对着前进方向,稍微侧着的那部分就会被烧到,所以这很考验飞船侧面的隔热技术。

我国之所以敢把倾斜角度做小,去增加空间利用率,是因为我们的隔热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

美国的猎户座飞船,它的隔热大底加工过程极为繁琐,33万个蜂窝孔,都是纯手工一个个灌注环氧酚醛树脂。

全部加注成型,周期往往长达六个月。

而我国飞船的隔热材料,采用热压罐一次成型技术,大大缩短了制造周期,仅需8小时就能完成。

不仅如此,在我国新型飞船侧面,采用了更先进的烧蚀材料,而且是可以拆卸更换的,这样就实现了飞船的重复使用。

别看嫦娥六号返回舱的表面都被烧焦了,它是在牺牲自我,保全飞船。这种能隔热的蜂窝材料可是相当厉害。

这么说吧,它可以在2000度以上的超高温环境下工作,能够在530秒的工作时间内将舱内温度保持在30度以下。

当返回舱回到地球后,紧接着就是“开箱”。

可能有人会担心,一个铁疙瘩烧红了,刚落地几分钟,地面救援就到了,这时候开舱不烫吗?

那你是真不知道这种材料的神奇,就算把它烧得通红,熄火一秒后,摸上去也不会觉得烫。

瞧见了吧,中国航天技术的强大,往往体现在材料学的进步。

0 阅读:16

52赫兹科普

简介:你的好奇心就是我们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