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陈楚雄
审核: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伍俊妍
乳腺增生病是女性常见病之一,好发于25~40岁之间,主要表现为乳房内有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活动性好,常于经前增大,经后缩小;乳房胀痛通常经前明显,经后减轻;部分患者合并乳头溢液。
乳腺增生病包括小叶增生型、纤维腺病型、纤维化结节、囊肿等,绝大部分为良性,恶变风险很低,但如果伴有非典型增生,就要注意了,需要密切随访或药物干预或手术干预。
其发病原因主要与性激素紊乱、内分泌激素失调以及乳腺组织对激素的敏感性增高有关,乳腺组织在持续的雌激素作用下引起乳腺小叶和间质不同程度地增生,进而导致乳腺正常结构紊乱。
大部分乳腺增生女性无需服药,只要注意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即可;但如果疼痛非常明显,影响到工作、学习或者生活,则可以通过口服药物对症处理,对缓解增生有一定的作用。
关于西药的治疗,它莫昔芬有抑制体内雌激素作用,对乳房疼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但注意长期服用会出现子宫内膜增厚、月经失调等不良反应。溴隐亭可激动下丘脑和垂体的多巴胺受体,抑制催乳素的分泌,故多适用于乳腺增生伴乳头溢液的患者。
乳腺增生属中医“乳癖”范畴,中医学认为多由于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郁气滞,气血凝滞乳络所致。肝、脾、肾经与乳房关系最密切,其次是冲任两脉。
乳腺增生分为肝郁气滞证、冲任失调证、肝郁痰凝证、痰瘀互结证等中医证型,在用药时采用理气、化痰、活血化瘀等多种治法。
1、肝郁气滞证:是指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异常,而致气机瘀滞所表现的情志改变,或精神抑郁,失眠多梦,或烦躁易怒,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或见咽部异物感,或胁下肿块。乳腺增生多见于青年女性,以乳房胀痛、刺痛为主,肿块质软不坚,且肿块随喜怒消长,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常伴月经不调,痛经。
治宜疏肝解郁,和血散结。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常见的中成药有乳癖散结胶囊、乳核散结片、乳疾灵胶囊或丹栀逍遥丸,四者均有疏肝理气、解郁散结的功效。
2、冲任失调证:是指冲任二脉调蓄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常,引起阴阳失衡或气机不畅,表现为病情变化与冲任盈亏相关的证候。乳腺增生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通常月经前加重,经后减缓,乳房疼痛较轻或无疼痛;伴有月经失调,量少或闭经,腰酸乏力,神疲倦怠,舌淡胖,苔薄白或腻,脉濡细或弦。
治宜调摄冲任,和营散结。方选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常见的中成药有丹鹿胶囊或乳增宁片,两者皆有补益肝肾、调摄冲任、理气活血、化痰软坚和散结止痛的功效。
3、肝郁痰凝证:是指肝气郁结,气郁生痰,痰气日久,痰凝血瘀成块。乳腺增生多见于青年妇女,乳房肿块伴疼痛,肿块和疼痛随喜怒消长。伴或不伴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苔薄白或黄,脉弦细或滑。
治宜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化痰散结。方选逍遥蒌贝散加减,常见的中成药有十味香鹿胶囊、乳康片、红花逍遥片、乳腺增生口服液等。
4、痰瘀互结证:是指脾气亏虚,运化失职,津液不能够正常运化就聚而成痰,痰浊内生,痰瘀互为因果。乳腺增生多见于多见于中年女性,病程较长,病理多为乳腺纤维硬化病及非典型性增生,乳房肿块形态多样,质地较韧,多刺痛,且痛处固定不移。伴或不伴月经周期不调,或经行不畅或伴有血块;舌薄白,舌质暗,边有瘀紫,脉弦或滑。
治宜活血祛瘀,软坚散结。方选膈下逐瘀汤加减。常见的中成药有小金丸、红金消结片、桂枝茯苓丸、乳宁片等。
以上介绍药物宜餐后服用,可减轻可能的胃肠道不适症状;如服药后有胃肠道症状,可适当联用护胃药物缓解。
中医药外治疗法包括:穴位贴敷、耳穴、外敷药、针灸,此类疗法较多作为乳腺增生引起疼痛的辅助治疗。
手术不能根治增生,手术干预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手术干预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误诊、漏诊或提前预防切除可疑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