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上午,“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启动建设大会在西安高新区举行,标志着试验区建设进入全面铺开和加速推进阶段。
大会发布了《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实施方案》,引人关注。根据《实施方案》,到2022年底,西安高新区将初步建成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AI+”技术创新能力和应用示范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核心产业规模将达到1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西安高新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有哪些优势?核心区怎么建?有哪些保障措施?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走访。
为什么是高新区
3月9日,科技部正式公布,明确支持西安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据了解,西安目前有人工智能企业150余家,年产值约120亿元,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大数据、机器人整机、无人机等领域。
“目前,高新区已聚集人工智能企业100余家,产值近8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其中,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智能信息及数据、智能技术服务类企业52家,无人机、机器人等智能产品企业20余家。另外,全国人工智能百强企业已有10家落户高新区。”西安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2018年8月,中国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产业的领导者——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三大项目在西安高新区落地,包括了科大讯飞丝路总部、西安人工智能研究院及西安人工智能双创基地。“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援抗疫,在教育、医疗、入境人员防控、企业复工等方面提供了产品和服务。”科大讯飞副总裁彭小露说。
除了科大讯飞,高新区还吸引了阿里巴巴丝路总部、亿航无人机航空物流总部等一批人工智能产业龙头企业入驻,姚期智院士负责的清华大学交叉信息核心技术研究院也落户高新区。
“当前,高新区聚集了全市70%以上的高端创新资源,拥有双创平台110个,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18家,人工智能类占比40%。区内众多智能制造企业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技术应用场景。高新区具备了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的科研、技术、产业等各类资源和优势。”西安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打造“一区四园”产业空间布局
家底厚实,西安高新区将如何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建设?文章开头提到的《实施方案》中提出,高新区将构建“一区四园”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总面积2000亩, 3年内新建150万平方米,全力打造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核心区,加快推进软件新城二期、电子谷核心区、西安智慧谷和人工智能产业园4个人工智能产业试验园建设,实现人工智能细分产业集群的聚集。
“我们将聚焦‘器芯协力,软硬协同’等重点领域,以本地优势产业链环节为切入点,逐步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产业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西安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高新区将在前述“一区四园”内布局智能传感器件、人工智能芯片、高端智能软件以及包括智能终端、机器人、无人机、新能源智能汽车在内的4大智能硬件建设。
西安天和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成长于西安高新区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持续专注于“全域智能感知大数据系统”服务,打造以大数据、通信物联、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端特色产业集群。
“我们推出了小型化、高可靠的智能摄像机,已经开发出智慧旅游、智慧国土、森林防火等平台,能够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客户需求。”天和防务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博说,“借助高新区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的机会,我们将加大技术创新,推动综合电子信息、先进通信与物联、智慧海洋3大产业体系的发展。”
8条措施提供“硬核”保障
“为了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建设,我们专门出台了涉及专项资金、企业引进、平台建设、人才集聚、知识产权等方面的8条政策措施,提供保障。”西安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8条措施包括每年设立5亿元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搭建和引进人工智能创新平台,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培育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给予最高400万元支持;支持企业研发创新,给予最高60万元研发费用补贴、最高1000万元上市支持等,可谓条条是干货,鼓舞人心。
“西安的高校、研究所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方面优势明显,企业在市场和产业化方面有经验,希望借助政府部门搭建的交流平台,优势互补,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刘博说。
“科大讯飞丝路总部设在西安,就是要随着西安人工智能一起发展、成长和腾飞。”彭小露说,“我们将在公共卫生、在线教育、文化旅游以及城市治理等方面推进示范工程落地,与高校展开AI人才培养合作,为高新区乃至西安市提供专业AI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