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PIERS最新数据(东行跨太平洋航线),2024年5月,跨太平洋航线上的无船承运人(NVO)占据了48.1%的订舱份额,而到12月,这一比例已下降至45.9%。

X
随着航运公司不断收缩服务范围,将资源集中于月均500标准箱以上的大客户,中小货代企业正面临双重压力:既难以获得优惠的合约费率,又在舱位分配上遭遇困境。中小货代企业的“淘汰危机”愈加严重,这种焦虑源于航运公司的成本控制策略——通过服务20%的核心客户获取80%的利润,从而迫使中小客户接受比合约价高出30-50%的FAK即期费率。
面对市场压力,行业逐步演化出两种创新模式:
动态联盟机制:借鉴亚洲“共同装载”的经验,多家货代联合拼单,这一灵活合作模式不仅能满足船公司最低货量要求,还能争取更有竞争力的费率。
专业集运合作:与专注于资源整合的集运平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例如,Jon Monroe集运公司通过整合20余家中小货代资源,帮助它们确保稳定的舱位保障和合约费率,这种模式相当于建立“海运合作社”,通过规模化运作提升议价能力。
全球航运业正在经历多重变革:联盟重组:马士基与赫伯罗特联合组建的Gemini联盟,引发了航运服务网络的调整,虽然这可能会影响到二级港口的直达服务,但也为灵活的中小货代提供了新的服务空间。地缘政治:美国关税政策调整和红海航线恢复预期,推动了货主重构供应链布局。差异化服务:一些船公司,如海洋网联和HMM,正在积极吸纳中小客户,通过培育潜在客户实现业务增长。
“现在的5箱客户,可能就是未来的500箱客户。”这种长远思维正在重塑行业生态,海运市场的未来,属于那些既懂得抱团取暖,又善于创新合作的智慧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