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张医生,前不久,有学生找到我,讲述其接诊的一位三焦不通的女性患者的治疗过程。这过程颇为曲折,学生在治疗时碰上了棘手难题 —— 通上焦,中焦堵;通中焦,下焦塞。

初诊时,患者心烦懊憹、胸中窒闷,舌红苔薄黄,学生辨证为上焦不通、郁热内蕴,用栀子豉汤加减,效果立竿见影,心烦胸闷明显好转。二诊时,患者脘腹胀满、食后加重、大便溏软,学生判断是清火伤脾,导致脾虚气滞、中焦痞塞,改用枳术丸加减,症状也逐渐减轻。
可后来患者因家务事心情欠佳,不仅胸闷加重,还出现小便短赤等三焦俱病的症状。学生辨证为湿温初起、三焦气机壅滞,投以三仁汤。前几剂效果尚好,可后续患者却出现频频嗳气、肠鸣、便溏,只能停药。此后病情反复,患者胃纳差、失眠,还伴有口苦、心烦等症状。

我仔细分析后,指出学生此前用药思路正确,问题出在三仁汤治疗时未中病即止,过用清通之药损伤脾阳,导致湿郁中焦。而且患者三焦同病根源在于肝郁气滞,应当着重解决脾胃升降问题,而非一味三焦同清。当时患者上焦有郁火,中焦痞塞胀满,下焦虚寒,属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半夏泻心汤证。
于是,我让学生投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并叮嘱患者忌口、稳定情绪。果不其然,3 剂后痞满减轻,7 剂后消化道症状大幅缓解,再服 5 剂便痊愈,后续用香砂六君子丸善后,半年未复发。

半夏泻心汤作为调和寒热、斡旋中焦的经典方剂,抓住了中焦痞满这一关键,解决了气机升降问题,三焦自然畅通。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炙甘草组成。该方具寒热平调、消痞散结、调和脾胃之效。

从方解来看,半夏辛开散结,交通上下;干姜温中,黄连清上,二者调和寒热;黄芩降浊,人参补虚,达成升降并调;大枣与炙甘草固护脾胃。其配伍运用辛开苦降法,以半夏、干姜与芩连破除中焦痞结,恢复气机升降。

临证加减,热重者,可增加黄连用量,减少干姜;寒重者,加大干姜用量,加制附子;痰湿重,加茯苓、厚朴。其关键辨证需满足胃脘痞满、寒热错杂、特定舌脉以及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中的三项以上,以此精准辨证,发挥半夏泻心汤调和中焦、畅通三焦的作用 。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中医调理需辨证论治,每个人体质和病症皆有差异。在选择使用上述中成药时,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师,在其指导下准确用药,方能达到理想的调理效果 ,切不可自行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