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登月再进一步!今天,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正式公布,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的两大核心装备——登月服与载人月球车,终于有了正式的名字:“望宇”与“探索”。
此前网友们纷纷参与,其中“天蓬”这个充满趣味的名字非常受欢迎,让人直接联想到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蓬元帅”——也就是《西游记》里的猪八戒。
而且“天蓬”这个名字不仅搞笑,还非常接地气,但随着“望宇”的亮相,看来“天蓬”又无缘登月了!
航天任务的命名,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代号,而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象与科技理想。从“神舟”到“嫦娥”,从“天宫”到“天问”,每一个名字都映射着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这次的“望宇”与“探索”,同样寓意非凡。
“望宇”二字,直白却充满诗意,既是航天员在月球上遥望宇宙的真实写照,也契合着人类仰望星空、追寻未知的本能。
这一命名不仅与执行空间站任务的“飞天”舱外服遥相呼应,更在精神层面象征着中国航天人突破地球引力、遥望更遥远宇宙的无限憧憬。
而“探索”二字,则精准地概括了载人月球车的核心使命——协助中国航天员在月球表面行走、考察、实验,探索月球奥秘。
根据央视官方报道,随着“望宇”登月服和“探索”月球车名字的公开,这两个登月重器也正式进入初样研制阶段,更多关于登月服和月球车的细节也开始浮出水面。
它们将如何满足月球表面特殊环境的要求?这背后的技术挑战与突破又会是怎样的?
广义而言,航天服可以分为舱内服(IVA)和舱外服(EVA)两类。舱内服主要用于航天器内部,功能侧重于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基本生命保障,要求较低。
而舱外服则用于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下活动,需要具备供氧、恒温、抗辐射、防微流星体撞击等诸多复杂功能。
中国此前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已经在空间站任务中表现卓越,但要想在月球上使用,还远远不够,所以此次亮相的“望宇”登月服与一般的舱外服相比,就必须额外满足几个关键需求:
首先是适应月球环境。月球表面的温差极端,白天可达127℃,夜晚骤降至-173℃。在这样的环境下,登月服需要拥有更高级的温控系统,保证航天员在极端温差中依然能够正常活动。
其次是增强灵活性。在微重力环境下,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时大多是飘浮状态,而在月球上,他们需要真正“行走”甚至奔跑、跳跃,执行各种科研任务。
因此,登月服必须更加灵活,特别是在关节设计上要大幅优化,以便航天员能够自如弯曲、伸展和操控设备。
此外,登月服还需要具备更强的耐用性。太空舱外任务通常持续数小时,而登月任务可能长达数天,甚至涉及月面驻留。
登月服不仅要能长时间提供生命支持系统,还必须能抵御月球表面的细小尘埃。这些月尘极为锋利,可能损坏设备甚至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登月服的材料必须具有超强的防护能力。
这次的“望宇”登月服,运用了大量中国航天新技术,在生命保障、材料工程、人体工学等领域打造出了“飞天”的升级版,说它是一款完全为登月任务量身定制的“单人移动生命舱”都不为过。
如果说登月服是航天员的“个人堡垒”,那么“探索”载人月球车就是他们在月球上的“代步工具”。
从任务角度来看,载人月球车的作用堪比“月球版的越野车”,它将为航天员提供更大的移动范围,使他们能够高效地开展科学考察。
要在月球表面顺利行驶,“探索”需要解决多个技术难题,月球地表布满陨石坑、岩石和松软的月壤,地形复杂,因此月球车的轮胎不能使用充气轮胎,而是要采用特殊的金属编织结构,确保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上稳定行驶。
同时,考虑到月球上没有空气流动,传统的散热方式无法使用,因此“探索”还需要搭载高效的热控系统,避免因电子设备过热而影响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探索”还可能具备半自动驾驶能力。考虑到未来中国的载人月球基地建设需求,月球车不仅仅是短途交通工具,更可能成为长远探索的重要载具。
未来,航天员甚至可能远程控制“探索”执行无人任务,让它先行勘察月球地形,为更长远的驻留打下基础。
随着“望宇”与“探索”的亮相,中国的载人月球探测工程进入了关键阶段,反观美国登月进展就不那么乐观了。
根据规划,我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的首次载人登月,并在月球开展一系列科学考察与技术试验,而同样号称“重返月球”的NASA阿尔忒弥斯却举步维艰。
目前,阿尔忒弥斯计划配套的新一代舱外宇航服——“舱外探索机动装置”(XEMU),在研制过程中问题不断,最新的型号还是国际空间站上使用的40年前研制的舱外宇航服,早已过时且故障频发。
作为将宇航员送往月球的关键工具,“太空发射系统”(SLS)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进度同样滞后,SLS火箭的开发工作已经开展了近10年,但进度比原定计划晚了5年多,花费也一再突破预算。
此外,阿尔忒弥斯计划中的“猎户座”载人飞船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在“阿尔忒弥斯1号”任务中,“猎户座”飞船的隔热材料出现了额外的烧蚀情况,生命支持系统也存在设计缺陷。
中国的登月服自2020年立项以来,四年时间便完成了初步设计,一举领先全世界,而长征系列重型运载火箭、月球车、揽月着陆器等均有条不紊推进,展现了探月工程领域的一流水平。
这意味着,在全球航天竞赛中,中国已经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逼近甚至赶超美国,正在塑造自己的航天优势。
“望宇”登月服与“探索”月球车此次亮相,代表的是中国人对宇宙的追寻,也是中国航天从“绕、落、回”迈向“载人登月”的关键一步。
那么未来的载人登月,谁将成为中国首位登上月球的女航天员,上演“嫦娥奔月”的传奇故事呢?
如今中国共有44名现役航天员,第一代航天员杨利伟们开创的"神舟时代"已完美收官,第三批航天员逐步开始执行任务,第四批航天员去年才刚刚入选开始训练。
所以,第二代航天员就显得尤为关键了,他们不仅经历过神舟十一号、十二号等多次关键飞行任务,更全程参与了中国空间站从"天宫"到"天宫+"的升级过程,正处在职业生涯的黄金期。
所以大胆猜测第二批次航天员将是执行登月任务的最有力人选,作为首位太空授课的女航天员,王亚平无疑是备受瞩目的人选。
她在2013年随“神舟十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并在太空中进行了长达20天的空间实验,深受公众喜爱。
王亚平曾在采访中表示,“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嫦娥,在月球上授课”,所以,王亚平作为中国首位在太空授课的女航天员,极有可能将肩负起登月重担。
当然,这个问题也会有变数,考虑到中国载人航天员队伍的年轻化,王亚平能不能成为首次登月女航天员,还要看发射前的训练和身体状况,这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探月工程的稳步推进,中国人登上月球的那一天,或许已经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