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前,周公代替成王治理国家的七年中,忠于成王,精心管理国事,天下平稳,可是管叔、蔡叔却不服,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还权成王后的周公回到自己的封地。这时有人在成王面前讲周公的坏话,周公感到很害怕,就躲避在“卷阿之地”(后称周公庙),晚年在此完善礼乐典章制度,使得天下大治,万民归心。
周当成王长大之后,周公回到了他的封地。这时,又有人在成王面前说周公的坏话。周公很害怕,就躲避在“卷阿之地”(后称周公庙),晚年在此完善礼乐典章制度,使得天下大治,万民归心。
以往在摄政的七年时间里,这个周公小心谨慎,为了怕有人不服气,他总是背靠着屏风、面向南边接见诸侯。等他把政权交还给成王,自己还站到臣子的位置上后,态度仍然很恭敬。
历史上,这里传下来一个周公吐哺的故事。故事讲述了周公虽然在周朝地位很高,但只要有客人来访,他就会在用餐时把嘴里的米饭吐出来,洗头时扶住头发,以便能迅速出来迎接客人,生怕错过了天下圣贤。
因此,周公吐哺一词常被用来形容身居高位的人,对别人仍然彬彬有礼、谦虚周公吐哺。
然而,他的弟弟管叔和蔡叔散布谣言说周公野心勃勃,想篡位。
这也怪了,本来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殷侯就应该高兴,应该为周朝出力。虽然当上王侯,但在周朝的监督下,觉得自己很不自由,渴望周朝内乱,重新恢复他的殷商的王位。
不知天高地厚的武庚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反对周公。他们一伙为把事弄大,还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闹起叛乱来。
吴庚和管叔等人造谣,煽动性很大,一时间闹得挑京亦名沸沸扬扬,连召公奭听了也怀疑起来。
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闹不清是真是假。怎么他也受蒙蔽了,对这位辅助他的叔父也有点信不过。
真心辅佐成王听到谣言,但成王对他的不信任,使周公心里十分难过。他首先向召公奭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用真实的事实地告诉召公奭,辅佐成王管理国家事务,自己决没有一点野心,要他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召公奭被周公的真情打动,消除了误会,再次与周公合作。
周公安顿好内地后,决定调兵遣将,亲自率军东征。
这时,东方的淮夷、徐荣等几个部落都准备与吴庚合作。
周公给太公王下了命令,批准了他。所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讨。太公望就这样控制了东方,自己也全力对抗吴庚。
不容易啊,周公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平定了吴庚的叛乱,并杀死了领导叛乱的吴庚。
管叔见吴庚失败,觉得没脸见弟弟和侄子,就上吊自杀了。周公辅政成王七年,最终巩固了周朝的统一。
他还制定了一套周朝的法律法规。时间过得真快,到了成王20岁的时候,周公也放心了,把政权交给了成王。
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历史上称这段时间长达50多年。这是一个繁荣统一的周朝,史称“成康之治”。
周公是中国历史上的“良相佐国”的典范。历史上周公的贤能,也同样遭到他人的猜忌,甚至是来自君主的不信任。
对于这种猜忌,周公的响应是“忠”,忠于国,忠于君,更忠于自己。
但周公的“忠”并不是“愚忠”,因为他懂的跟太公望、召公等人共谋国事,也懂得在成王怀疑时及时退让。
只要目标正确,行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又能取得共事者的信任,那就放手去做你应该做的事,不必担心别人的闲言闲语。
以周公的贤能,也会遭到他人的猜忌,但只要目标正确,行为对的起自己的良心。那么,就放手去做吧!不必担心别人的闲言闲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