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范仲淹与张载谈论军事,却劝其从文,后来张载的关学令人瞩目

朱玉林 2023-03-14 16:23:57

张载弃官从文后,专攻儒家,创立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就是做好老天爷的事情;为生民立命,就是做好老百姓的事情;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做好老祖先的事情;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做好子孙后代的事情。”

北宋时期,眉县人张载从小就很聪明。在他青年时,国家发生了一件大事。位于西夏的少数民族经常入侵西部边境。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初,西夏入侵,庆历四年(1044年)10月议和。

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21岁的张载。他带着爱国主义情怀,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写了《边议九条》,陈述了自己的意见。

他主张联合组织民团夺回被西夏占领的桃西失地,为国家做出贡献,赢得名誉。

范在延州(今延安)军府,召见了这位志趣不凡的儒生。

范仲淹听了年轻有为张载的计划,给予了热烈的赞扬,分析了各种可能后,这个西北防务的长官范仲淹说,张载可成大器,劝道:“儒家自有名教,何事于兵。”

意思是说你作为儒生,只要肯下功夫,今后一定可成大器。军事不是你的特长,让别人去研究,而勉励他去读《中庸》,在儒学上下功夫。

神宗熙宁二年(1069),御史中丞吕公著(晦叔)向神宗推荐张载。宋神宗召见张载,询问他治国理政的方略。

这时张载认为报效国家的机会来了,就直接说:都是渐复三代。(三代即夏、商、周),神宗听了很满意。

他高兴地说,你先去二府(中书省枢密院)做点事,正是用人之际,朝廷以后会重用你。

张载调入京都,被任命为崇文院校书。当时王安石执政变法,要扩大势力,想得到张载的支持。

这时的张载刚调入京都,对朝廷王安石的变法知之甚少。有一天,王安石看到张载说:我想请你帮忙,愿意吗?

张载在回答中,同意政治家应该取得巨大成就,但他含蓄地拒绝参与新政,这逐渐引起了王安石的反感。

张载想拟辞去崇文院校长职务,未经批准。

情况又有了变化,一地出现贪污案,需要官员去查办。朝廷很快派他到浙东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审理苗振贪污案。张载及时将案件办完后回朝。

变法在北宋开始推行时,有不少人反对。张载的弟弟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与王安石发生激烈冲突,突然被贬公安县(今湖北江陵)。

张载估计自己会被连累起来,所以他辞职回到家乡。

弃官之后,张载回到家乡横渠。他依靠家里几百亩薄田生活,整天讲课读书,俯而读,仰而思。或者半夜坐起来,拿蜡烛和书……。”

在此期间,他写了很多作品,总结了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

张载一直记得范仲淹的建议,努力学习《中庸》,仍然感到不满。

所以他读了佛教和道教的书,觉得这些书无法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又回到了儒家理论上。

经过十多年的学习,他终于意识到儒家、佛教、道教互补、相互联系的真理,并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为了训戒学者,张载作了《订顽》训辞(即《东铭》《西铭》),书于大门两侧。

张载在实施井田方面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他自己写的《井田议论》上奏皇帝。

为取得成效,他和学生一起买地,亲自带领学生恢复古礼和井田制。

按西周的模式将土地划分为公田、私田等。

除过公田外,私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疏通东西二渠检验一乡,证明井田制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现在的宝鸡市眉县横渠镇崖下村、扶风午井镇、长安子午镇仍保留着遗迹,至今这一带还流传着横渠八水验井田的故事。

历史学家认为,自北宋以来,关学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得到了延续,构成了儒家文化史上非常引人注目的学术传承现象。

在近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张载创立的关学学派为关中文化、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学者卢文远认为,关学并不仅仅是关中的学术和文化,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标志。

他指出,在近千年几经波折变化的传衍中,关学表现出“博大而雄浑”的精神品格,形成了有别于濂学“超越之象”、洛学“沉潜之风”、闽学“渊深而精密”的独特的精神面貌。

张载培育了关学历代学人前后一贯性的学术精神:“立心立命’的使命意识”“‘勇于造道’的创新精神”“‘崇礼贵德’的学术主旨”“‘经世致用’的求实作风”“‘崇尚节操’的人格追求”“‘博取兼容’的治学态度”,为后世传承和弘扬关学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

0 阅读:26

朱玉林

简介:学史、存史、资政、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