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号称“上马灭国、下马建制”的蒙古帝国,却没能在突厥人面前占上风?
一个是把马蹄踏到东欧边界的草原战神,一个是散落欧亚、却人口破亿的地缘大族。按理说,蒙古帝国的底子更硬,可如今无论人口规模、国家数量,还是经济影响力,突厥系都把蒙古人甩了几条街。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说到底啊,背后有个被很多人忽略的主因:中国实在太强了。
我们先把镜头拉远一点,回到几千年前的亚洲草原。
那时候的中国北方,像一堵巨墙,南边是繁盛的农耕文明,北边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谁也不服谁,经常掐架。但掐着掐着,草原上也分了“山头”——大致分两派:西边的匈奴系,东边的东胡系。
匈奴、突厥、回鹘,统统算西边的;而东胡、鲜卑、契丹、女真、蒙古这些,则统归东胡门下。
很多人以为草原民族就是一股绳,其实内部也是鸡飞狗跳的。甚至说,在中原强大的时候,这些草原民族才会暂时放下内斗,抱团“南下”。
比如匈奴之于汉朝、突厥之于隋唐、辽金蒙之于宋。不整合?抢不过中原;整合了?还真未必打得赢。
为什么?因为中国农耕文明实在太能打了。
想象一下,几千年前的中原,黄河长江养着几亿人口,粮仓堆满,铁器发达,还能造纸、炼铁、造火药,堪称“战争机器”。
你说草原民族能打?没错,但他们每次南下,都是豁出老命的“总动员”。打赢了还能分杯羹,打输了,可能连根都被拔了。
更重要的是——草原民族打下来容易,守住难啊!中原一反击,或者天灾一来,马上被反噬。
那中原为啥不干脆把草原收了呢?不是不想,是“人能打得过,马可不听话”。
草原太大,人太少,一转身游牧民族就跑了。不是打不过,是“管不住”。
于是乎,中原每次一发力,游牧民族就往西跑。谁跑得快,谁就能续命,谁先抢到资源,谁就能占便宜。
说到这,我得提个有趣的分叉点——突厥人和蒙古人跑的方向不一样,命运也就此改变。
突厥人主打西迁路线,一路从阿尔泰、帕米尔,跑到了中亚、西亚,最后连小亚细亚都成了他们的地盘。沿线有绿洲、有河谷、有商路,既能放牧还能种地,文化也容易融进去。你看,今天的突厥语国家:土耳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全是走出来的。
反观蒙古呢?来得太晚,卷得也狠,一出场就是王炸——成吉思汗、忽必烈把战马踢到欧洲,连莫斯科都吓出冷汗。但问题是,打得快,守不住,文化统合又差。没几年,帝国就分崩离析了,兵马归兵马,各走各路。
你说成吉思汗猛不猛?猛。但打下来的地盘,最后都成了别人家的基业——奥斯曼继承西亚,沙俄崛起东欧,中国在东亚稳坐钓鱼台,蒙古自己啥都没捞着。
说白了,蒙古人用命拼出的地盘,最后被瓜分了。
进入近代,蒙古的处境更尴尬。
明清之后,中国农耕线北移,玉米、马铃薯这种耐旱耐寒的作物进入北方,原本属于游牧民族的草原,被慢慢“绿成了农田”。
你游牧还混个啥?地没了,空间小了,文化也被一茬又一茬地削弱。
最后呢?东胡系的契丹、女真、蒙古,多半融进了中华民族;突厥系的那些族群,则在奥斯曼和沙俄手下挣扎,到了20世纪才纷纷独立。
现在回头看,突厥民族虽然历史上没出一个“成吉思汗”那么震撼的人物,但胜在分布广、国家多、人口多,底子厚。
而蒙古呢?辉煌有余,后劲不足。
这就像两个学生,一个一开始成绩差但努力补课,最后稳稳考上研究生;另一个是天才少年,中考状元,结果高一开始摆烂,最后连大学都没读完。
要我说,蒙古今天的发展落后突厥,不是基因问题,也不是“命不好”,而是历史走向被压得太死,加上中原太强、对手太多,空间太小。
突厥是“避其锋芒、曲线救国”,蒙古是“直面硬刚、惨烈收场”。
各位领导,你们觉得呢?蒙古和突厥的结局,到底谁更幸运?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