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荆州”给刘备,是不是孙权的重大失误?

历来现实呀 2025-02-07 15:01:26

借荆州”,是汉末三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事情之一。

刘备“借荆州”后,开始事业起飞。

曹操得知“借荆州”事后,见惯大风大浪的他惊得笔都掉到地上。

而对孙权来说,“借荆州”似乎是让他最后悔的事情。

多年后,评价江东“四都督”时,孙权明确表示:鲁肃劝我借地给刘备,“是其一短”。

那么,“借荆州”给刘备,是不是真的是孙权一大失策呢?

“借荆州”的过程

俗话说:万事好商量,唯有国土不能借。

好端端的,孙权“借荆州”给人家干嘛呢?

这得从赤壁之战说起了。

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发起反攻。

周瑜率军击败曹仁,夺取了南郡。

刘备则借机夺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

刘备在夺取南四郡后,又率军北上,配合周瑜攻取南郡。因此,战后,周瑜为了酬谢刘备,“分南岸地以给备”,将南郡江南岸江油口(也就是公安)分给了刘备。

此外,江夏郡,则分为三:刘表的儿子刘琦、孙权、曹操,各占一部分。

刘琦死后,刘琦所据的江南部分,由孙权占据;而江北部分,则给了刘备。

而北面的南阳郡,则为曹操所控制。

210年,刘备亲自跑去见孙权,提出:自己的土地不足以容纳部众,请求让出整个南郡。

在经过激烈讨论后,孙权答应了刘备的请求,将整个南郡“借”给了刘备。

当然,刘备也不是“只进不出”,所谓“借荆州”,实际上是“换地”。

刘备从孙权手中,“借”得了南郡。

同时,刘备也让出了一些土地:刘琦去世后,江夏郡的江南部分给了孙权;从长沙郡的东部分出汉昌郡,给了孙权···

这就是“借荆州”的过程。

孙刘对“借荆州”的理解

“借荆州”的过程中,刘备实际所“借”的,其实就只是南郡大部分地区(公安原本就划给了刘备)。

至于南四郡,是刘备自己夺来的。

而且,刘备也出让了一些土地给孙权,实际上是交换。只是,这个交换中,刘备占了一些便宜而已。

不过,孙权与刘备,对“借”的内容,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东吴看来:南郡是你刘备借走的;南四郡也是你刘备借走的!你刘备在荆州的所有地方,都是我“借”给你的。

理由是:刘备取南四郡时,是以孙刘联军的一员。当时,刘备是向联军统帅周瑜请示,表示为了要切断江陵曹仁的粮食来源而“巡行江南”的。所以,你刘备取南四郡,是在东吴的默许下实现的;在以周瑜为统帅的孙刘联军联合行动的一部分。

所以,刘备取西川后,孙权找刘备提出归还的要求时,不但只是南郡,还包括了南四郡。

而刘备的看法是怎么样的呢?

孙权派人要“索还”荆州时,刘备没有去纠结“哪些是借的,哪些不是借的”,而是直接回复:等我拿下凉州,我就把荆州全部让给你!

显然,在刘备看来,什么“借”不“借”的,老子根本就不想还!反正我不会给你,别说是荆州,你就说益州是你的我都不反驳!

所以,“借荆州”,虽然事实上不全是“借”,事实是比较清楚的,但由于孙刘的不同态度,这也就成了一笔糊涂账。

只不过:由于孙权的索取要求(可能还预着你刘备讨价还价),以及刘备的”虚言“(根本就不讨价还价),所以,”借荆州“的范围,也就稀里糊涂地包括了刘备在荆州的所有地盘!

那么,”借荆州“,孙权该不该借呢?

孙权“借荆州”的企图

孙权,为何要把荆州“借”给刘备呢?

前面说了赤壁之战后,孙权、刘备在荆州的各自势力范围。

总体来说,形势就是:刘备在长江以南,在抗曹的“二线”;而孙权在长江沿线,在抗曹的“一线”。

也就是说,当时,孙权是义务替刘备抵抗着曹操。抗曹的压力,全部压在孙权身上!

占据要点,多承担点抗曹压力倒没有什么,但是,孙权还有其他事情想做呀!

早在赤壁之战前,甘宁就提出:进占荆州后,图取巴蜀。

此时,周瑜也提出:应当进取益州,北取汉中,然后连接马超的设想。

东吴,显然没有能力在承担如此漫长防线的同时,实施西进的计划。

因此,东吴需要腾出手来,让刘备分担一部分抗曹压力。

所以,孙权答应”借荆州“,企图有两个。

1、刘备顶到荆州防线的第一线,分担抗曹压力;

2、孙权腾出手来,西取益州,抢占”中间地带“。

判断孙权”借荆州“成不成功,就要看这两个目的是否实现。

全部落空

然而,事实证明:孙权的两个计划,全部落空了。

1、入川企图为刘备所阻。

孙权”借荆州“给刘备,企图腾出手来取西川。

然而,讽刺的是,正是”借荆州“的刘备,阻止了孙权取川的企图。

”借荆州“给刘备后,东吴入川的通道已经被刘备所控制,因此,东吴要取西川,需要向刘备借道。

”借荆州“给刘备后,孙权曾要求刘备与他联合行动。他指出刘璋不武,不能守住益州,如果让曹操夺了益州,形势就危险了。我们现在联合行动,先取益州,次取汉中,那么,十个曹操也奈何不了我们。

随即,孙权派孙瑜,试图通过刘备占领区,开始入川行动。

结果,刘备一面封锁沔口,不让孙瑜通过,一面告诉孙权:刘璋是我的同宗,你要取西川,我就披发入山,绝不失言!

如此,孙权只得作罢。

结果大家都知道:刘备刚刚义正言辞,不惜披发入山也不忍夺刘璋之地;转头就自己入川了···

”猾虏“刘备,把孙权狠狠地摆了一道!

208年赤壁之战后,直至218汉中之战前,大约10年的时间里,曹操、孙权、刘备的重点是”争夺中间地带“。

在这次竞争中:曹操平定了关中、陇右,安定了侧翼,甚至一度夺取了汉中;刘备则取西川,后取汉中;唯孙权,仅仅打下了偏僻的交州,得利最少。

显然,这与”借荆州“是有重大关系的!

2、刘备分担压力的任务没有达到。

2年后,曹操率领号称40万大军的部队,前来进攻淮南。孙权大惊,连呼刘备。

但是,正在西川的刘备得到消息后,不但没有来援,反而借此机会,以援救孙权为借口,向刘璋狮子大开口的要兵要粮,并在刘璋拒绝后,以此为借口与刘璋翻脸,正式开始武力夺取西川的战斗。

此后,曹操又数下淮南与孙权交战。

整个过程中,荆州方向的关羽,仅仅只是应对了乐进等偏师的进攻,基本没有分担什么压力,仍然是孙权在独自应对曹操的压力。

整个过程中,都是孙权独自在应对。而在荆州方向,关羽也只是起到了抗击乐进等偏师的作用,连牵制作用都谈不上。

客观来说,孙权”借荆州“给刘备,缩短了防线,为争夺淮南集中了兵力,所以,”借荆州“对巩固孙权防御还是起到了一些作用的。

只是,这样的作用,与孙权最初的设想,显然是相去甚远!

由此来说,”借荆州“给刘备。孙权有些后悔也是自然的了。

个人看法:利弊是否合适,关键要看孙权的志向

孙权后来评价说,鲁肃劝我借地给刘备,“是其一短”。

看来,孙权确实是后悔借地给刘备了。

对此,后世争论不休,有赞同孙权看法者,有指责孙权没有格局者。

个人以为:关键要看孙权的志向如何。

1、如果其志只是“保江东”,确实无需“借荆州”。

如果孙权的志向,只是“保江东”,那么,孙权顶在一线也没有什么关系。

赤壁之战后,曹操虽然仍然拥有强大的实力,但是,已经退出了长江流域,又丧失了战略水军,已经失去了渡江的能力。

只要孙权保持自己的制水权,那么,靠孙权自己,就足以“保江东”。

后来,吕蒙认为靠东吴自己就可以抵抗曹操,“何赖于(关)羽”,从防御角度来说是客观的。

何况,当时,不论孙权是否借南郡给刘备,刘备都需要依赖孙权的联合,即便不借南郡,如果战事确实紧急,刘备也不可能不顶上去作战!

2、如果其志在“争天下”,那么,“借荆州”是必要的。

但是,如果以“争天下”为目标,“借荆州”就有必要了。

鲁肃劝孙权“借荆州”时,立足点是曹操“可灭”否。如果曹操“可灭”,天下事未可量也;如果曹操“不可灭”,则孙刘唇齿相依。

曹操的实力远远强于孙权,如果以“争天下”为目标,单靠孙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鲁肃还认为,孙权需要扶植刘备,给曹操“树敌”。

所以,如果以“争天下”为目标,则“借南郡”给刘备,扶植刘备的发展,对孙权来说是必要的。

至于周瑜的规划,不愿“借荆州”扶植刘备,企图靠自己的力量,既在荆州前取襄阳,又去取西川、汉中、连马超,虽然其志可嘉,但实际上是超出了东吴的能力的。

要知道,当年,孙权、周瑜,早早定下取荆州,“全据长江”的战略后,花了7、8年的时间,连江夏一郡都没有打下来!

倘若采取周瑜的方略,东吴的结果大概率与当年攻打刘表一样,无法取得重大突破,无法实现其战略目标,白白浪费时间,再一次眼睁睁看着曹操拿下“中间地带”。

对于孙权认为鲁肃劝借荆州“是其一短”的说法,金圣叹批注:正是其长处,怎么能说是短处呢?

个人以为,以“争天下”的角度看,金圣叹的评论无疑是精当的。

3、“借荆州”及以后的运作,确实有不足之处。

孙权“借荆州”,最大的失误就是将入川通道拱手全部让与刘备,将向西发展的命脉交到了盟友刘备之手。

“借荆州”和现在借钱一样,借出去以前,“债主”是爷;借出去以后,“借钱者”是爷。

在“借荆州”之前,孙刘联盟中,孙权虽不能说是主导者,但也是其中强势的一方。

而在“借荆州”之前,孙权已经确立了图取西川的战略发展目标,并已经让周瑜开始实施(周瑜是在领命后回江陵途中去世的)。

况且,《隆中对》中,刘备就已经将取益州确立为发展的基础目标之一,刘备显然也是有意取益州的。即便孙权、鲁肃不知道《隆中对》的内情,也应当完全可以预料到:以刘备之枭雄,必然是有意于益州的!

既然如此,“借荆州”,何时“借”,哪些地方晚点“借”,“借”的条件是什么,在“借出去”之前都是可以安排好的。

可惜,不知是不是因为周瑜突然去世打乱了心志,孙权、鲁肃迅速确立了“借荆州”的决定,并以很高的效率迅速办理“交接”,如此,刘备成了“爷”,东吴取益州的命运被刘备抓到了手中。

“借荆州”,是否是孙权的失策呢?

以“保江东”的角度来说,确实没有必要;以“取天下”为目标的话,是必须的。

孙权决心“借荆州”时,刚刚29岁,血气方刚,又是赤壁战胜不久,自信爆棚;身边的周瑜、鲁肃,皆是有大志之人,其自然是有“争天下”的决心,自然也有着更大的格局和气魄。

孙权痛斥鲁肃劝借荆州的话,是与已经成为大都督的陆逊说的,也就是已是夷陵之战结束之后的事情了。

那时的孙权,实际上已经是确立了“限江自保”的战略目标了。

既然如此,他当然认为当初不必“借荆州”给刘备了。

对于那个有着蓬勃朝气和宏大格局的有志青年孙权来说,“借荆州”,是正确的决策。

对于那个已经历经风雨(曾被盟友刘备耍得团团转),看清现实(数攻合肥不克,自知无力取北方)的成熟中年孙权来说,“借荆州”,是一个痛苦的回忆。

中年孙权,可以反思自己青年时的“幼稚”。

然而,使孙权确立鼎足而立地位的,不正是他青年时期的蓬勃朝气和宏大气魄吗?

0 阅读:1
历来现实呀

历来现实呀

假装不懂现实,假装懂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