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珠江接古连今,繁华广州汇中聚外--蚕丝观下
【前言:在古代,广州是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岭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中国历史上的最重要海港,千年商都,广府文化的发祥地,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近代,广州是近代史的开篇地,百年屈辱史的起始点,列强瓜分中国的见证篇,也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爆发点,自强奋斗的创业史;在当代,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和综合性门户城市,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广交会的举办地,每一个标签都是沉甸甸的,今天我们开始一起来看看广州这个城市】
一、鸦片战争中的广州1757年乾隆一口通商,广州获得了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让广州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城市拓展、外商云集,商船往来不断,让中外商人获利甚丰。瑞典商船哥德堡曾三次抵达广州。1745年“哥德堡”号装载着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货物,遭遇暴风雨袭击,在哥德堡市不远处沉没,相传从沉没的“哥德堡”号打捞出来的货物,除去沉船损失及打捞费用还有14%的利润,可见中外贸易之盛。
当时我国出口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在欧洲广受欢迎,但我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对英国的工业品,如羊毛、呢绒等工业品消费不足,所以在中外贸易形成巨大的出超,直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对英贸易每年仍保持二三百万两白银的盈余。加上中国实行高税收,所以英国的不满在积累。
为了改变贸易不利局面,英国采取外交途径强力交涉,未能达到目的,就将目光转向了鸦片,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鸦片贸易给英国带来暴利,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600万两,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败坏了社会风尚,摧残了人们身心健康,造成东南沿海地区工商业萧条。广州作为唯一贸易口岸,冲击更大,鸦片大多从广州输入,也是鸦片的主要消费地。
鸦片贸易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1838年12月,道光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主持广州禁烟。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勒令外国烟贩交出所有鸦片,并承诺不再贩卖,并于6月3日-6月25日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销毁。英国人把中国禁烟行动看成侵犯私人财产,是战争的导火索。
1839年7月,英国水兵在九龙尖沙咀村内醉酒闹事,打死村民林维喜,林则徐要求英国商务总监义律交出凶手,义律却轻判了事。1839年8月林则徐下令禁止一切贸易,驱逐英人出境,1840年1月林则徐根据道光帝旨意,宣布正式封港,断绝和英国贸易。此事成为鸦片战争的另一导火线。
4月英国国会进行激烈辩论,决定采取对华军事行动。6月懿律率领40余艘舰船到达中国海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战争爆发之初,中方视英军为蛮夷,除广东林则徐在积极备战外,各地未认真进行战争准备,英国在广州无利可图,转而沿着沿海一路北上,7月攻占浙江定海,作为前进据点,8月抵达天津大沽口外。道光帝慑于兵威,同意通商和惩办林则徐,并派琦善南下广州谈判,英军也同意南下广州进行谈判。
10月琦善署理两广总督,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琦善采取拖延策略,以拖待变。英军久等无果,决定再次发动战争。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军死伤700余人。琦善被迫让步,与义律签订《穿鼻草约》,割让香港岛,不过《穿鼻草约》并未经皇帝批准,琦善也没有盖用关防印。
道光帝听到虎门之战失利、琦善擅自签约,极为不满,把琦善抄家革职,下令对英宣战,派侍卫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并从各地调兵万余人赴粤作战。英军也不满谈判进展,再次攻占沙角、大角炮台和虎门炮台,直逼广州,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力战殉国。5月24日英军对广州发起进攻,占领城西南的商馆和城北高地,并炮击广州城。奕山等竖起白旗求和,接受英方条件,签订《广州和约》。奕山为了逃脱惩罚,虚报战功,将该战役的惨败说成大胜。
1841年8月璞鼎查率舰船37艘,北上攻破厦门,10月攻陷定海和镇海,占领宁波。道光帝派奕经赴浙指挥反击,1842年3月奕经发动水陆同时反攻,企图收复宁波等地,但接战不利,英军乘势反攻,清军大败。6月攻占吴淞后,英军军舰开入长江,直逼南京。在英军坚船利炮的威慑之下,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国提出的议和条款,耆英与璞鼎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相当大,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宣告了中国封建社会和自然经济逐步瓦解,进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南京条约只是一个开始,其后各种不平等条约相续强加给中国,进入长达百年的近代屈辱史,各种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社会危机四伏。
南京条约对千年商都的广州影响更大,五口通商废除了广州一口通商的特权,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等,颠覆了广州十三行等传统贸易势力。加上广州所在的华南距离经济腹地较远,地利不如新兴的上海,所以鸦片战争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开始崛起,取代了珠江入海口的广州,成为中国下一个经济中心,广州也失去了经济高光时刻。
战后中英双方一直为英国人进入广州居住争执不断,1856年10月英国借口亚罗事件,派军舰进入珠江,炮轰广州,进入广州抢劫后退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7年英法侵略军攻占广州城,总督叶名琛被俘,后被解往印度加。186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约,将沙面划为英法租借地。
二、洋务运动下的广州在西方列强不断入侵、经济凋零的近代史上,中国仁人志士不断掀起救亡图存活动,其中洋务运动是中国封建官僚在经济领域发起的自强活动。由于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重心已转到长三角,广州在洋务运动下也是一个重要参与方,但已失去主角光环。
柯拜目睹广州商贸繁荣,发现修船业利润丰厚,便又租了一些“船栏”,做起了修船的生意。1851年英国人柯拜在黄埔长洲坪岗建了一座长约160米,宽约24米的花岗石船坞,坞口设有浮阀门,用蒸汽动力水泵抽水,船坞建成后,生意蒸蒸日上。这是外国资本在广州经营的第一家近代船舶修造厂,也是中国近代工业最早出现的工厂,客观上推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大门。
1864年6月毛鸿宾任两广总督时,建立广州同文馆(就是解决急需的翻译人才而设立的外语学堂,也是洋务派办洋务教育的开始),最初仅设英文馆,聘请西方人为教习,这可以看作是广州洋务运动的开端。
1869年瑞麟筹建广东机器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制造枪炮火药,并修理轮船,这是广东第一家官办的近代军工厂,广州机器局不仅建立时间晚,大大落后于上海、南京、福州、天津等地的机器局、制造局,而且规模狭小,其规模与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相去甚远。光绪二年(1876年)刘坤一任两广总督时,从外商手中购买了柯拜、录顺等黄埔船坞,作为机器局的造船厂。就民用企业而言,除了架设广州至九龙和广州至梧州电报线,其它无所作为。
广州在洋务运动中落伍,主要是因为广东主要官员长期把持到思想保守、缺乏开拓精神满族人手中,如耆龄、瑞麟、英翰、裕宽,而支持洋务运动的郭嵩焘、蒋益澧、刘坤一等人任职较短,再加上广东财政紧张,在洋务兴起的前二十年无法作为。这一切直到张之洞的到来才有所改变。
张之洞原为京师清流派健将,以抨击时弊、直言敢谏而著称,80年代前期出任山西巡抚时,思想开始向洋务派转化。1884年7月他就任两广总督主张大力推进洋务运动,加速“求强”、“求富”的步伐,在广东开始大规模兴办洋务,整顿广州机器局,将造船业务从机器局剥离,利用柯拜船坞和录顺船坞等厂房设备,创办了赫赫有名的黄埔船局,至19世纪末黄埔船局已能制造可以驶向大洋的战船,并成为清末中国四大船局之一,展示了“广州制造”的实力。创建石井枪弹厂、广州枪炮厂、广州炼铁厂、广州织布局等工厂,创办广东钱局,在教育上兴办广东水陆师学堂和增设“洋务五学”(即矿学、化学、电学、植物学、公法学五门新的学科)。
张之洞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多方筹集资金,投入洋务建设,广州的洋务运动大有突飞猛进之势。可以预料,如果张之洞所创办的轻、重工业和洋务教育计划都得以实现,广东必将在洋务方面走在全国各省区的前列,广东的近代化进程将有较快的发展。
但可惜的是,1889年11月张之洞奉命调任湖广总督,离开了广东,而接任粤督的李瀚章,却是个很缺乏魄力和才干的人。他一上任向张之洞提出将广州织布局、广州枪炮厂、广州炼铁厂移到武汉,结果这三个重要的企业都迁到了武汉,成为湖北的工业基础(即湖北织布局、湖北铁政局和湖北枪炮厂)。自张之洞离开之后,广东洋务运动复又陷入沉闷局面,一直到甲午战争和洋务运动结束为止。
洋务运动推动民族工业走向第一个小高潮,只可惜在落后的旧制度下,无法实现其“自强”“求富”的愿望。
三、维新变法的广州在列强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为救亡图存,一批封建集团开明人员在政治上发动了戊戌变法,希望通过维新运动,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经济和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实现强国富民的梦想。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皇帝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活动,然而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强烈反对,最后以光绪皇帝遭幽禁,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康广仁等“戊戌六君子”被杀而落下帷幕。变法虽未成功, 但是它具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维新变法虽然发生于北京,在起源和酝酿却在广州。康有为是广州府南海县人(今属佛山南海区),梁启超是广州府新会县人(今江门新会区),两人维新变法的发起人和领导者。1888年(光绪十四年)冬,康有为以布衣之身进京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遭人讥讽。1890年(光绪十六年)春,他举家迁往广州,开始讲学。由于他以布衣上书的名气很大,陈千秋、梁启超等人纷纷前来请益,为他的学识所折服,愿为弟子,租赁长兴里邱氏书屋,正式开办学社,创建万木草堂。万木草堂创办之初,康有为主张“脱前人之窠臼,开独得之新理”,梁启超等人在这里接受了西方思想,后来一起发起戊戌变法。
除了康梁作为主导者以外,还有不少广东籍人员参加其中,如张荫桓(1837-1900)为戊戌变法幕后重要推手,是维新志士与光绪皇帝之间的穿针引线人。戊戌政变后充军新疆,1900年被杀,成为戊戌六君子后为变法牺牲之“第七君子”。康广仁,康有为胞弟,戊戌六君子之一,刚毅果断、明照锐断,他积极响应康有为上书变法,主张废除八股取士,广开学校,讲求实用之学,以培养更多的维新爱国志士。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的黄遵宪,广东梅州人,是清末最出名的诗人,也是一位推动变法维新的干将,力图用改良来代替革命,但是最终却黯然落幕。
除以上名人志士外,还有容闳、杨颐、梁鼎芬、梁庆桂、刘学询、陈昭常、张荫棠、何藻翔、周汝钧、曾习经等粤籍人士都在维新变法中起到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站在历史发展的维度,这场主要由粤籍人士倡导的戊戌变法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戊戌变法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办刊热、出书热。
四、革命战争时的广州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经济入侵,东南沿海经济开放萧条,曾经的千年商都广州最为严重,所以广州在历次救亡图存活动中多居于主导方,如农民阶层发动的太平天国,领导人洪秀全就是广州花都人;封建阶段开明人士发动的维新变法,广州府籍人员居于领导地位。
随着维新变法的失败,各阶层人员对清政府失去了信息,开始转向武装斗争,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随后护国、护法和北伐战争中,广东籍(尤其是广州府人)占了相当高的比例,如邓荫南、陆皓东、杨鹤龄、陈少白、尢列、郑士良、冯自由、王宠惠、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何香凝、高剑父、陈树人、古应芬、许崇智、邹鲁、邓泽如等。
孙中山(孙文)是广州府香山县人(今中山翠亨村),年轻时去过美国,后来回到澳门学医从医。1894年孙中山写下了《上李鸿章书》,建议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以图富强的革新主张,赴天津见李鸿章未成功,继而转向革命。
1894年底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第一次提出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纲领。189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
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起义活动,以图武力推翻满清,如1900年郑士良发动的惠州三洲田发动起义,1907年镇南关起义等,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后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1911年4月27日,经3个月准备,同盟会发动了广州起义,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的大队亲随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东奔西突,经一昼夜血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喻培伦、林文、林觉民、方声洞等100余人牺牲。同盟会员潘达微冒险奔走四方,由慈善机构出面收殓遗体72具,合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72烈士。
半年后,在满清合力应对四川保路运动时,10月10日湖北新军革命团体发起武昌起义,占领武汉,首义成功,之后各省相续宣布独立,中国持续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走向了寿终正寝,进入了新的历史纪元。
但辛亥革命的成功被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篡夺,孙中山和同事们又掀起了一次次反抗斗争,在这些斗争中广州一直是战斗的最前线。1917年7月段祺瑞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但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
1920年8月,孙中山指示驻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桂系军阀。1921年5月,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推举的非常大总统,接着出师广西,消灭了陆荣廷的势力,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北伐。
1922年6月因陈炯明反对和迫使,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1923年1月服从孙中山的滇、桂军队将陈炯明逐出广州,孙中山回广州重建陆海军大本营,以大元帅名义统率各军,综理政务,逐步加紧改组中国国民党准备工作。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5月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为建立新式军队打下基础,以此为基础发动的东征和北伐战争,都获得了胜利。
随着孙中山的去世,北伐战争的成功,国民党重点转向长江流域。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的四一二、七一五政变,背叛了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共产党人在各地举行了反抗国民党右倾的武装起义,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广州起义也是一次重要斗争。
四一二之后,4月15日国民党反动派在广州开始逮捕和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张太雷(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叶挺(任总指挥)、叶剑英(任副总指挥)、苏兆征、彭湃、徐向前和聂蓉臻等人的领导下,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起义部队向广州市各要点发起袭击。经几个小时的激战,占领广州城区,成立了广州工农民主政府,颁布了政纲和法令。张发奎随即向广州反扑,激战中起义总指挥张太雷不幸牺牲。12月13日起义军余部约1200人被迫撤出广州市区,一部开赴东江同海陆丰农民起义武装会合;一部到广西左右江地区参加百色起义;还有一部加入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后来上了井冈山。广州起义是继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建立城市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
五、民国时期的广州经济建设鸦片战争取消了广州的一口通商的垄断地位,广州经济也随之下降,洋务运动期间,主粤者除张之洞、刘坤一等之外,多为庸才,连张之洞建成的企业也要求搬走,可想而知广东的经济如何?辛亥革命之后,封建制度被终结,实业救国开始深入人心,加上一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广州邻近港澳,广州工业开始发展起来。
在实业救国的热潮中,在西村和河南建起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区,初步建成广州近代工业,在广州工业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部分工厂存在至今。
西村原本是由增埗河、澳口涌、驷马涌环抱而形成的一个沙洲,后与陆地连成一片,因地处古城之西,统称为西村,范围大致包括今西场、西溪、增步、大岗元等地,是旧时广州与中原之间往来的水陆要塞。
20世纪初,西关一带已是繁华商业区和住宅区。西村离西关不远,又紧靠北江支流,交通便利,还处在广州城主导风向的下风口,有利于当时发展基础工业。于是,士敏土厂(即水泥厂)、硫酸厂、电力厂、饮料厂等纷纷扎根于此,西村士敏土厂(即后来的广州水泥厂)是其中最主要的工厂。
1906年广州在今大元帅府纪念馆一带建起了广东士敏土厂,这是中国第一家官办水泥厂,后来广州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修马路盖骑楼,又恰逢粤汉铁路修建,水泥成为第一紧俏品。广东政府这才斥资399多万元银元,从丹麦史密芝公司进口设备和技术,1928年在西村新建士敏土厂,1931年投产,是广州建成最早、规模最大的工厂。如今在西村已找不到多少士敏土厂的痕迹。但在90多年前,它却是中国南方最具规模的工厂,声名远扬。
1932年陈济棠从西村士敏土厂的盈利中提取资金,在今海珠南石头一带筹建制纸厂(今广纸集团前身),由此拉开了建设河南工业区的大幕。按规划河南的定位是轻工业区。纸厂开建后,又成立省营纺织厂(即广州第一棉纺织厂),选址在大元帅府纪念馆一带,“纺织路”之地名就由此而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棉厂”生产的新潮“牛头”牌牛仔系列风行大江南北。
西村和“河南”两大工业区的建设,标志着在政府规划下,广州近代工业开始聚集、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广州近代工业基础。据《广州市志》记载,1937年广州近代工业企业有3218家(不包括手工业)。遗憾的是抗战爆发后,广州工业遭受严重破坏。1949年广州工业总产值比1936年下降25%,近一半的工厂歇业停工。1952年在全国各省经济排名中,广东经济规模次于上海、江苏、辽宁、四川(包括重庆)、山东等之后,居全国第六位,与湖南、湖南等相差不远,可见广州经济已大幅缩水。
未完待续。
祝广州经济越来越好,广州人生活越来越幸福!
关注@蚕丝观下,探讨城市经济。
用户10xxx81
广东永远的大哥[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