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曼死后,其继子收到一封信,回复3个理由,令继母无葬身之地

历史不惧孤 2024-10-28 19:14:54

1965年,饱受病魔摧残的陆小曼,自知命不久矣。

弥留之际,她恳求挚友赵清阁:

“我希望死后和志摩葬在一起,你能办到吗?”

赵清阁泪光闪烁,答应一定为她办到!

未料,陆小曼这唯一的遗愿,竟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碍。

徐志摩之子徐积锴,对于继母的这一请求,予以冰冷的拒绝,间接导致陆小曼“死无葬身之地”!

那么,“一代名媛”陆小曼在丈夫徐志摩去世后,究竟是怎么过的?徐积锴拒绝她的理由又是什么?

陆小曼

01

陆小曼,别名小眉,1903年出生在上海的富贵之家,后随父亲迁居北京。

其父陆定,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他有九个儿女,唯有陆小曼长大成人,因此备加宠溺。

陆小曼从小接受中西文化双重教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会说英语、法语。

18岁那年,她就被外交部的顾维钧选中,成为接待外国使节时的口语翻译。

在外交部工作期间,陆小曼展现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极强个性,于是有人说:

“假如小曼以后不是嫁人,而是做了一名专职的外交人员,或许她会和章含之一样出色!”

王赓

遗憾的是,这个有天才的女孩在19岁那年,就奉父母之命嫁给了27岁的青年军官王赓。

王庚是清华大学之骄子、西点军校之精英,1919年巴黎和会的时候,他任上校武官兼翻译,风采照人。

然而,婚后的小曼却发现,王赓是个工作狂,难以满足她对浪漫爱情的无限憧憬,心中不免愁绪万千。

徐志摩

1924年,王赓调任哈尔滨警察厅厅长,而小曼却执意留守京城娘家,两人从此天各一方,相思难解。

也不知道王庚是怎么想的,他竟将陪伴娇妻的重任,托付给了刚刚归国的师弟——徐志摩。

林徽因修复照

王庚和徐志摩都是梁启超的门生,在欧洲求学的时候,徐志摩通过老师梁启超,结识了林长民和他的女儿林徽因,并对16岁的林徽因展开热烈追求。

然而,林徽因早已被梁启超许配给了其子梁思成,徐志摩的爱恋终究化为泡影。

徐志摩与发妻张幼仪

即便如此,他还是为了林徽因,不惜抛弃怀有身孕的发妻张幼仪,并且硬拼着离了婚。

徐志摩与陆小曼

02

对林徽因求而不得的徐志摩,转而对陆小曼展开排山倒海的情书攻势:

“爱是甘草,这苦的世界有了它就好上口了。眉,你真玲珑,你真活泼,你真像一条小龙。”

而陆小曼,也哀哀诉说自己在婚姻中的苦闷:

“婚后一年多才稍微懂人事,明白两性的结合不是可以随便听凭别人安排的,在性情和思想上不能相谋而勉强结合是人世间最痛苦的一件事。因为家庭间不能得着安慰,我就改变了常态,埋没了自己的意志,葬身在热闹生活中去忘记我内心的痛苦。

只有你,摩!第一个人能从一切的假言假笑中看透我的真心,认识我的苦痛,叫我怎能不从此收起以往的假而真正地给你一片真呢!我自从认识了你,我就有改变生活的决心,为你我一定认真地做人了。”

陆小曼与徐志摩

两颗渴望爱情的心,在彼此的世界里找到了归宿。

他们的爱情如同烈火烹油,绯闻迅速在北京城传开,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而王庚顶着一头人尽皆知的绿帽子,还要承受周遭的道德绑架——

1925年9月,画家刘海粟在上海的功德林饭店请客。

客人中有徐志摩、王庚,陆小曼也在母亲的陪同下出现了。

酒过三巡,刘海粟站起来说:

“如果婚姻不能建立在两个人感情融洽的基础上,如果他们的情趣不相投的话,肯定是悲剧,没有爱情的婚姻是违背道德的。”

说罢,他目光灼灼地看着王庚。

刘海粟

原来,刘海粟请客的目的,是应徐志摩的请求,劝说王庚放手,成全他与陆小曼的爱情。

王庚是个体面人,他虽觉百般屈辱,但仍站起来举杯向徐志摩及在座的所有人说:

“愿我们都为自己创造幸福,也为别人的幸福干杯。”

事后,王庚私下向刘海粟倾诉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我并非不爱小曼,也并不舍得失去小曼。但是我希望她幸福。”

两个月后,这位正直、善良的男人,与陆小曼正式离婚。

王庚离婚后,没有再娶。

1943年,他在开罗开会期间病逝,年仅47岁。

陆小曼徐志摩结婚照

03

1926年10月3日,23岁的陆小曼嫁给了29岁的徐志摩。

这段婚姻并未得到徐志摩父亲徐申如的祝福,他不仅拒绝出席婚礼,还切断了对儿子的经济支持。

婚礼上,证婚人梁启超更是当众让徐志摩下不来台: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上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所以结婚又离婚。所以以后要痛自悔改。”

又说:

“徐志摩、陆小曼你们都是过来人,都是离婚又结婚。希望你们不要再次成为过来人。”

可见,徐、陆两人的结合,不能见容于传统势力。

陆小曼与徐志摩

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度过了一段如胶似漆的蜜月时光。

徐志摩才华横溢,陆小曼亦是才情出众。

《柳亭荷塘》陆小曼与徐志摩合作成扇

他们共同作画,携手翻译小说,创作剧本,演绎着才子佳人的美好童话。

然而,蜜月之后,两人在人生观、生活方式以及性格上的差异逐渐显现。

尤其是为了躲避战乱,也为了逃避婆媳矛盾,陆小曼坚持移居上海后。

陆小曼

到了上海,陆小曼彻底放飞自我,每天睡到日上三竿,然后挥金如土,夜晚则流连于各式舞会。

为了供养妻子,徐志摩四处奔波,同时在东吴大学、上海法学院、南京中央大学等多所学校任教,还拼命写作,月收入逼近千元。

即便如此,也依然难以满足陆小曼各方面的开销。

陆小曼

徐志摩深陷债 务的泥潭,创作灵感也日渐枯竭。

在苦闷中,他渴望逃离上海。

恰逢胡适邀请他前往北平讲学,他便欣然前往。

而陆小曼因为北平有徐志摩的初恋情人林徽因在,坚决不愿同行。

于是,徐志摩在半年之间,往返北平与上海8次。

为了节省路费,他经常搭乘免费飞机。

他自己也知道危险,但“不是我乐意冒险,实在是为省钱”。

陆小曼

1931年11月上旬,徐志摩正在北京做演讲,陆小曼因花光了积蓄,连发十几封电报催他回家。

13日,徐志摩风尘仆仆地赶回家,陆小曼却跟他大吵一架,两人冷战了好几天。

18日,徐志摩看见陆小曼躺在烟榻上吞云吐雾,便出言相劝。

两人再次争吵起来,陆小曼愤怒之下抄起烟枪扔向徐志摩!

绝望之下的徐志摩,夺门而去!

这一走,竟成了永别。

徐志摩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临时搭乘一架邮政机前往北平,赶去参加林徽因的演讲会。

登机之前,他心中仍牵挂着妻子,服软般地给陆小曼写了一封信:

“徐州有大雾,头痛不想走了,准备返沪。”​

但是最终,他还是走了。

不料飞机失事,徐志摩殒命而逝,年仅34岁……

陆小曼与徐志摩

04

徐志摩离世后,舆论的洪流如狂风骤雨般席卷向陆小曼。

人们纷纷将矛头指向她,认为是她不肯随徐志摩北上,是她奢靡的生活迫使徐志摩四处奔波授课,才酿成了这场无法挽回的悲剧!

没有人说参加林徽因的演讲会是徐志摩殒命的直接原因;没有人说是因为飞机遇到大雾;也没有人说是因为飞机师王贯一前晚准备女儿婚事忙到很晚而导致飞行状态很差。

对于外界铺天盖地的指责与谩骂,陆小曼始终保持着沉默。

她只是写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压在她书桌的玻璃下。

陆小曼

从此,陆小曼仿佛与世隔绝,她拒绝一切社交,几乎闭门不出。

一次,赵清阁来看她,发现她仿佛怕见光,并时时躲过向太阳反射的地方。

陆小曼淡淡地解释道:

“我有许多年不迈出大门一步了,也可以说有许多年没有见过太阳了。”

陆小曼深居简出,余生只做2件事——

一、搜集整理徐志摩诗文,立志将徐志摩一生的心血陆续出版。

在此后30多年的时间里,陆小曼先后编辑出版了《爱眉小札》、《志摩日记》、《徐志摩诗选》和《志摩全集》。

当陆小曼完成徐志摩的遗文编辑工作,她喜极而泣:

“志摩的灵魂从此可以长眠于地下了。”

陆小曼《临水茅屋》

二、拜贺天健、陈半丁等人为师,重拾画笔,潜心学习画画。

陆小曼《春夜宴桃花园》

这是她对徐志摩之魂作出的承诺:

“我一定做一个你一向希望我所能成的一种人,我决心做人,我决心做一点认真的事业。”

陆小曼《春水桃花》

凭借着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努力,陆小曼在书画领域成就斐然——

陆小曼《秋心对月》

1941年,38岁陆小曼在上海举办画展,展出了一百多幅画作,作品当场卖出,一幅不剩;

陆小曼《比翼双栖》

1956年,53岁陆小曼的一幅作品在上海美协展出,赢得了陈毅元帅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从此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陆小曼《人民公社》

1958年,55岁的陆小曼更是被聘为上海中国画院首批专职画师,并成为画院的领军人物。

陆小曼《春雨江南》

此后,她创作的多幅作品被上海画院收藏,社会尊称她是“艺术界的普罗米修斯”。

翁瑞午

05

在上海中国画院,静静躺着一份陆小曼刚进馆时写的一份“自传”,字里行间透露着岁月的沧桑与情感的波折:

“我29岁时志摩飞机遇害,我就一直生病。到1938年35岁时与翁瑞午同居。翁瑞午在1955年犯了错误,生严重的肺病,一直到现在还是要吐血,医药费是很多的。我又时常多病,所以我们的经济一直困难。翁瑞午虽有女儿给他一点钱,也不是经常的。我在1956年之前一直没有出去做过事情,在家看书,也不出门,自从进了文史馆……”

这里提到的翁瑞午,是陆小曼生命中的第3个男人。

当年,徐志摩坠机去世之时,众人都远离了陆小曼。

只有翁瑞午留了下来,守护在她身旁。

后来,生活所迫之下,陆小曼与翁瑞午开始了同居生活。

不过,她向翁瑞午约法三章:

不许翁瑞午抛弃发妻;

不与翁瑞午正式结婚。

翁瑞午对陆小曼一往情深,女作家苏雪林曾亲眼见证这一幕:

“小曼长年卧病,延见我们也是在病榻上。我记得她的脸色,白中泛清,头发也是蓬乱的,一口牙齿,脱落精光,也不另镶一副,牙龈也是黑黑的,可见毒瘾之深。不过病容虽这样憔悴,旧时丰韵,依稀尚在,款接我们,也颇温和有礼。翁端午站在榻前,频频问茶问水,倒也像个痴情种子。听说翁瑞午系出世家,家中收藏古玩名书画甚富,拿点出去变卖变卖便是线同时还做点黑 市生意,故此既供得起小曼的医药饮食,尚能替地交付一笔很重的阿 芙 蓉 税。”

翁瑞午

徐志摩生前的好友胡适,曾经提出让陆小曼离开翁瑞午,由他负责她的生活费用。

但是,陆小曼拒绝,理由是:

“我们已经在一起很多年了,现在翁瑞午身体不好,我不能离开他。”

尽管陆小曼常言“我对翁瑞午只有感情,没有爱情”,但在翁瑞午的女儿翁香光眼中,两人之间分明有着深厚的爱情。

“陆小曼很爱爸爸,爸爸从来没有见过女人这样爱过他。陆小曼自己说不爱他,那么他又怎么会跑到她家里去?跑去了又怎么不拒绝他?

我看陆小曼并不漂亮,只不过用上海话讲起来就是很嗲,嗲功,一个妇女嗲功嗲起来真是没话讲。她叫起我爸爸:瑞午,瑞午,这个声音这么嗲,真是没有这样的。”

晚年的翁瑞午身患肺癌,陆小曼常常侍奉在侧,夜深了也不愿离去。

翁香光总是劝她:

“你人吃不消的,你再倒下来,两个人都倒下来,都是我们责任。我们做子女的吃不消的, 你还是上去睡觉吧。”

而在翁瑞午弥留之际,仍不忘托付赵家璧和赵清阁,让他们好好照顾陆小曼:

“我要走了,今后拜托两位多多关照小曼,我在九泉之下也会感激不尽的。”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翁瑞午对陆小曼的深情厚意,由此可见一斑。

陆小曼这一生做女人很成功,她生命中的三个男人——王庚、徐志摩、翁瑞午都护着她、宠着她、爱着她。

陆小曼与翁瑞午

06

1961年,翁瑞午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那时,陆小曼刚刚上楼服下安 眠 药,正准备小憩片刻,却猛然听见楼下传来翁瑞午离世的噩耗!

她顿时心如刀绞,跌跌撞撞地奔下楼来,为这位陪伴了自己三十余载的男人送终。

望着翁瑞午的遗容,她口中不断喃喃地对翁香光说:

“你爸爸好像睡在那里,像睡着,不像死了……”

翁瑞午的离世,让陆小曼的人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寂。

一次,她在路上偶遇郁达夫的前妻王映霞,轻声地倾诉道:

“我没有生儿育女,孤苦伶仃,形单影只,出门一个人,进门一个人,真是海一般的凄凉和孤独。像你这样有儿有女有丈夫,多么幸福!如果志摩活到今天,该是多么美啊!”

晚年陆小曼

1965年初,陆小曼病入膏肓,住进了医院。

病重之际,她满怀期盼请求赵清阁:

“我希望死后和志摩葬在一起,你能办到吗?”

为了宽慰陆小曼,赵清阁不假思索地说:

“我尽力想办法,你现在养病要紧,不要胡思乱想。”

陆小曼十分欣慰,连声道谢。

1965年4月3日,陆小曼病逝于上海,享年62岁。

此时,她家里大画案上的玻璃底下,还压着她在徐志摩飞机失事后抄写的白居易的诗句: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徐积锴与母亲张幼仪

陆小曼去世后,赵清阁写信给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儿子徐积锴,提及此事。

然而,徐积锴坚决反对陆小曼与父亲合葬!

他列出了3个拒绝的理由:

一、先祖父从未承认陆小曼为徐家儿媳;

二、先父与陆小曼最后一次见面时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两人关系并不和睦;

三、陆小曼与翁瑞午长期同居,即便先父在世,他们的婚姻也难以长久。

因此,陆小曼唯一的遗愿终究未能实现。

更意想不到的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陆小曼的骨灰最终遗失,下落不明。

一代名媛陆小曼,在人生的华丽大幕拉开后,终在平静而荒凉的境况下落幕……

寂寞生前事,流言身后名,这就是陆小曼的一生。

参考书籍:《千魅陆小曼》——马骋

0 阅读:44
历史不惧孤

历史不惧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