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13日10时20分,在越南高平省东北部地区执行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任务的武汉军区第54军第162师命令第484团:在班萨斗地区清剿残敌,同时担负茶灵县至重庆县的护路任务。
班萨斗地区茶灵县通往重庆县公路的北侧,有一个380高地,该高地的腰部是石灰岩山洞,地形异常复杂。上下2个山洞贯穿整个山头,洞的直径约6米,又与多个小洞互相连接,形成大洞套小洞的构造;洞内崎岖弯曲,呈内低外高的斜坡状;洞外是乱石堆,乱石堆的前面是一片开阔地。
班萨斗地区的越军虽然大部分已经被我军歼灭,各主要阵地也都被我军占领,但是根据俘虏供称:有170多人连同他们的指挥机关,躲进了380高地的大山洞里,企图凭借坚固的天然工事负隅顽抗。
第484团第2营第4连奉命歼灭这股退守山洞的越军。战士们经过两次爆破,用炸药炸开了洞口铁门,但是越军的压制火力很猛,难以接近洞口,继而用40火箭筒和82无坐力炮射击,由于洞内弯曲倾斜,炮弹在距离洞口很近的洞壁上爆炸,结果未能奏效。此后又进行了两次爆破,还是没有成功。于是又向洞内灌了2吨多汽油,把多个轮胎放在洞口焚烧,都因为大小洞曲折倾斜,气流走向复杂,火攻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4连经过一个白天的战斗,用尽各种办法都未能歼灭洞内之敌,团指挥所获悉这一情况之后,根据敌情和地形,决定改用喷火与爆破结合的战术歼灭洞内越军,随即把喷火任务交给了福州军区独立喷火连第8班。
当时,背着沉重的负荷转战多日的喷火第8班正准备在刚挖好的猫耳洞里躺下休息,突然接到“8班向团部靠拢,准备参加班萨斗战斗”的命令。顷刻之间,喷火手们精神大振,疲劳顿时飞到九霄云外。夜色之中,班长杨田把全班召集在一起,激动地说:“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同志们,我们要用胜利来实践战斗誓言。"
第8班在阴沉沉的夜色里出发,经过几个小时的急行军,到达了班萨斗大桥以东公路北侧的开阔地。这一带是残余越军的封锁线,不时响起轻重机枪子弹的呼啸声,60迫击炮弹不时在战士周围爆炸。喷火手们机智灵活地利用地形地物,通过了敌人火力封锁,向380高地山洞逼近。
3月14日中午,第484团副参谋长向杨田班长介绍了敌情和地形,命令第8班用猛烈的火焰向洞内喷射,将敌人埋葬在山洞里。他嘱咐说:“这里大洞小洞相连,敌人可以向外打枪、扔手榴弹,要特别小心。”步兵看到喷火兵战友上来了,高兴地说:“我们的火神爷来了!洞里那帮敌人直往外打枪、扔手榴弹,我们炸也炸不到,打又打不着,真是急死人了。这下好了,看你们烧他个痛快。”听到这鼓励和期望的话语,喷火手们战胜敌人的信心更足了。
战斗就要开始了,早就憋足了气的喷火手,谁都想冲上去喷第一枪。战士张国庆跑到班长跟前请战:“班长,我的决心书和入党申请书都交了,你给我一个经受考验的机会吧!"这朴实真挚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杨田的心,便让他当了第一个上去的射手。
下午13时,在步兵火力的掩护下,杨田班长带领全班成前三角疏开队形,飞快地冲过开阔地,跃过壕沟,攀上岩石,迅速运动到大山洞的左侧。这里的岩石十分陡峭,不具备架枪的条件,也无法构成瞄准线。于是他们绕到洞口右侧隐蔽,卧倒在一块岩石下面,透过硝烟细心观察。
距离他们约15米处,是一个直径约6米的大洞口,洞口的大铁门被炸倒,洞内冒着烟雾,洞口外石块成堆,几股炸断的电缆线瘫在上面,大洞的左下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敌人的进出口。在他们观察的时候,洞内越军不断向外射击,几枚手榴弹在不远处爆炸。班长杨田和战士张国庆组成的第一喷火小组冒着火力,又匍匐向前运动了几米,在距离大洞口只有十几米的地方,发现了一处便于发扬火力的地形。
虽然越军的火力威胁较大,但这是唯一的一处有利地形,杨田果断决定占领这个发射位置。张国庆选中一块凸起的岩石,将喷火器架了上去,迅速向大洞口瞄准。“打!"班长一声令下,只听“呼"的一声响,一条火龙闯进大洞口,火焰卷着洞内的烟雾和火苗,又猛烈地向小洞内扑去,越军的进出口起火了。张国庆又准确地喷出第二瓶、第三瓶。接着第2具喷火器射手王元栋冲了上来,在班长的指挥下,对准目标又喷出3条火龙。
第3具喷火器射手林章儿、第4具喷火器射手孙连胜、第5具喷火器射手陈鸿义,也在班长的指挥下,依次向洞口喷出了炙热的火焰。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们连续喷射14瓶油料,14条烈焰火柱,把山洞烧成一片火海,洞内的嚎叫声消失了,枪声也停止了。步兵乘胜上前,用炸药将所有洞口彻底炸塌,把170多名越军埋葬在了这个天然坟场里。
用户10xxx99
据说是二战死亡率最高的兵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