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现在军迷在对比各国战机的性能时,用到的指标越来越高大上了。
什么发动机推重比、相控阵雷达的尺寸和T/R组件数量、电子对抗能力、态势感知能力、翼面数量等等,甚至还有人机交互这种极具设计感的概念。
说实话,要是没点相关知识的积累,你都参与不进这个讨论。
马上又要开始对爆震发动机的讨论记得小编刚入军圈这个坑时(世纪初),对战机的性能判断可是相当粗暴的,就看2点:一是是否机头进气,二是挂点的数量。机头进气,意味着没办法安装雷达或者雷达尺寸很小。别说打不了中距弹,甚至都没全天候作战能力。所以,当时就极不待见歼-7系列的飞机,怎么看怎么别扭。还有个原因,机头进气的飞机普遍不好看,也很影响视觉感观。
但是现在看看歼-7,又有点眉清目秀的感觉挂点数量,那自然就是飞机火力强度的直接体现了。当时无论是看到哪国的战机,第一时间都会去数有几个挂点。国内外的主流三代机的挂点至少有9个,哪怕二代机F-4鬼怪,都有11个挂点(其中3个用来挂副油箱)而国内那会儿主力战机歼-7,只有5个挂点。哪怕是“较先进”的歼-8,也只是7个挂点。无论是歼-7还是歼-8,其中3个还得用来挂副油箱。强烈的的反差,让歼-7很不受待见(歼-8稍微还好点)。所以,为什么当时如此迷恋买来的苏-27,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该机实在是太能“装”了。看下图,老军迷应该印象很深刻吧。
这张图当年也是舔屏的存在这是当年频繁出现在报刊杂志上的图,有多少军迷曾经拿来挂在墙上?
苏-27SK一共10个挂点,理论上可以挂在6中4近,这火力强度超过了F-16和早期的F-15。
所以,当年苏-27能承担“拳打F-15、脚踢F-16的”的期待,就是因为它带的多。
说到通过挂点比较性能,其实当时还有个很“执着”的判断方式——是否有翼尖挂点。现在大家都知道,翼尖挂点会增加阻力,影响飞机的最大飞行速度。但是当时不懂啊,看到F-16、阵风这些飞机都有翼尖挂点,对于年轻的小编来说,脑子里自然被打上了“思想钢印”:有翼尖挂点就是先进的标志。
偏巧,国产歼击机很少有翼尖挂点的。
国内歼击机从米格-15开始,一直到歼-6(米格-19)才有了导弹挂点(之前都是副油箱挂点)。
一开始的歼-6乙(米格-19PM导弹截击机),有4个导弹挂点,都在翼下,可以挂载霹雳-1空空导弹。但是该弹实在太落后,很快就能退出现役。
4挂点的歼-6乙同期对歼-6基本型(昼间机炮型)做过改装(1964年7月开始,也称“647任务”),将翼下的副油箱挂点改为导弹挂点,用于挂载霹雳-2空空导弹。这样一来飞机的航程就严重下降了,所以改装被取消。1969年8月5日,歼-6III首飞成功。空军决定基于该型号,仿照当时西方国家的设计,加一对翼尖挂点。
但是这又导致飞行阻力增加,操纵手感下降,部队飞行员不喜欢。
所以在实际使用时,基本不在翼尖挂载导弹。
歼-6翼尖挂载霹雳-2的照片,比较少见一直到90年代中期,为了备战台海危机,空军需要尽可能的增加能发射空空导弹的歼击机。于是老迈的歼-6昼间型被拉了出来再次进行改装,在翼下增加了一对挂点,用于挂载霹雳-2乙。歼-6和霹雳-2乙的组合,在90年代完全是聊胜于无的存在。
90年代台海危机期间,即将出发执行任务的歼-6而80年代开始发展成熟的歼-7和歼-8,当时的定位都是高空高速歼击机,自然不会使用影响飞行速度的翼尖挂点。所以当年第一眼看到飞豹时,就“一眼断定”,该机很先进,因为有翼尖挂点。对翼尖挂点的“执着”,甚至延伸到了苏-27身上。早期的引进的苏-27,以及组装的歼-11,翼尖的挂点很多时候都用来携带电子战吊舱的。
这架苏-27UBK,翼尖带的就是电子吊舱当然,那个时候小编还不认识什么电战吊舱,只知道这不是导弹,因为没有弹翼。所以当时就很纳闷儿,苏-27这两个挂点不带导弹岂不是浪费了?一直到后来的歼-11B,终于圆了翼尖挂点的“执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歼-11B的翼尖挂点,跟欧美的设计有很大不同。欧美系战斗机的翼尖挂点,导弹是向外侧延伸的(典型的就是F-16)。
F-16翼尖挂载的AIM-120中距弹,是顺着机翼的方向往外,跟机翼在同一平面而歼-11B翼尖挂载的导弹,是下垂的。仔细观察一下歼-11B的翼尖挂架可以发现,横梁不是水平的,而是有向下过渡的一段,呈L字型。
歼-11B的翼尖导弹跟机翼不在一个平面,箭头所指的位置就是下延过渡段这显然会增加前向的横截面积,从而增加飞行阻力。既然如此,歼-11B为什么还要搞这种设计?这是得往远处溯源,回到苏-27设计的时候。在一开始的苏-27的方案里(T-10),最外侧的挂架处于翼稍,而不是翼尖。作为配套的R-73近距离格斗弹,自然就在弹体上方设计挂载接口。然而T-10的方案后来被推倒重来,新的T-10S跟原方案差别挺大的(参考下图),最外侧的挂点从翼稍挪到了翼尖。
注意新旧方案最外侧挂点的位置区别如果翼尖挂架采用类似F-16那种设计,向外侧延伸,让弹体和机翼处于同一水平面,那就为难R-73了。因为R-73只在弹体上方设计了挂载接口,如果要在翼尖挂载,要么就要在弹体侧面增加接口(不能只是改到侧面,因为翼下也会挂载);要么就把导弹旋转90°挂上,但是需要在导弹飞行指令里加上一段程序,让导弹在发射后回旋90°转回来。而此时R-73已经快研发完成,毛子实在是懒得再折腾。于是就把T-10S(也就是苏-27)的翼尖挂架处理为向下延伸,而不是向外侧延伸,简单粗暴。待到中国购入苏-27,乃至组装歼-11,这些设计都原封不动的继承下来。
歼-11的翼尖挂架,是一字型不过,后来改进国产的歼-11B的时候,原来的翼尖挂架遇到点麻烦。歼-11B使用的国产武器,近距弹要从R-73换成霹雳-8。但是霹雳-8的翼展特别大(比R-73大多了),如果是F-16那种向外延伸的模式,弹体跟机翼在同一平面,弹翼再大也无所谓。然而,苏-27下垂模式,霹雳-8的弹翼会顶到机翼,挂不上去。于是,歼-11B的翼尖挂点就选择继续往下延伸,变成了L字型。
对比歼-11B(左)和歼-11(右)的翼尖挂架区别这是武器和载机之间的妥协。这个设计,也被用到了早期的歼-15身上。
歼-15的翼尖挂架,也是L字型后来发展歼-16、歼-15T这些三代机半机型,不再考虑挂载霹雳-8,而是翼展更小的霹雳-10。于是,翼尖挂架就回到了原来的一字型。
歼-15T,一字型挂架,可以跟上图对比一下歼-16,也是一字型挂架,注意霹雳-10的翼展,确实很小歼-20出来之后,对挂架的“追逐”就结束了。
因为隐身需要,武器都是内置的。什么重载挂架、翼尖挂载,都是过去时。
当年的“战力判断”标准,终归成了历史回忆。
dickens fan
翼尖挂点,设计的好的话,可以起到类似翼尖小梢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升力,提高一点飞行性能[吐舌头眯眼睛笑][吐舌头眯眼睛笑][点赞][点赞]。当然,具体到每个机型,都不一样,就看飞机设计师的功力了[呲牙笑][呲牙笑][鼓掌][鼓掌]
用户14xxx69
原来这玩意是看挂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