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龙记》:张无忌为什么没有当皇帝?

名著侠客说 2025-03-27 15:10:39

拿破仑有一句经典名言叫“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其实还有下半句,叫“当不好士兵的士兵绝对当不好将军”。之所以前一句会深入人心,完全在于其颇为励志。金庸先生在其第二部小说《碧血剑》结局部分就有一首诗写人们贪心不足,同时《碧血剑》也写了李闯王得天下之后的骄狂无度。不过,在金庸先生小说里面那些侠客们大多都是脱离了人世间欲望的人,面对世间无穷无尽的诱惑可以“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侠客君在读高中时,一位高中同学曾经说张无忌武功再厉害也没有用,抵不过朱元璋的百万大军。话是不错,不过张无忌没能当皇帝并非他的武功没有用,而是他根本就没想过要去当皇帝。若是张无忌真想当皇帝,那么皇帝这个位置对他而言也不过是唾手可得的事情。虽然张无忌在权谋等方面是个小白,可是他身边的人哪一个又差了,周芷若、赵敏甚至远去波斯的小昭,哪一个又是简单的角色。如果张无忌真的有意当皇帝,他作为明教教主,武功盖世,深得人心,绝对有机会问鼎天下,成为新朝的皇帝。然而,他最终却选择放弃权力,与赵敏归隐江湖,这正是由他的性格所决定的。

从张无忌的经历来看,他自幼在冰火岛长大,远离中原的尔虞我诈,受父母(张翠山、殷素素)和张三丰的影响,形成了善良宽厚、不争不抢的性情。他的前半生充满苦难——父母惨死、身中寒毒、屡遭欺骗,但这些经历并未让他变得冷酷,反而让他更加珍惜简单纯粹的生活。他对权力斗争有着本能的厌恶。在光明顶接任明教教主时,他并非出于野心,而是为了化解六大派与明教的恩怨;在统领义军抗元时,他也只愿冲锋陷阵,不愿参与政治博弈。当朱元璋等人开始谋划帝位时,张无忌的反应是困惑与排斥——他无法理解为何有人会为了权力不择手段。

从明教的宗旨来看,其目的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张无忌成为教主后,确实带领教众抗击元朝,拯救百姓。然而,明教本质上是一个江湖组织,虽有起义军背景,但张无忌始终将其视为“行侠仗义”的团体,而非争夺天下的政治力量。历史上的明教(摩尼教)曾与农民起义密切相关,明教中的现实主义者(如朱元璋、徐达)早已看出,抗元成功后的下一步必然是建立新朝,而张无忌却仍停留在“拯救苍生”的侠义层面。当朱元璋设计陷害韩林儿,并暗中架空张无忌时,张无忌的反应不是反击,而是黯然退出。他意识到,自己无法驾驭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其被权力异化,不如主动离开。

其实武侠小说的人物很多人并没有权力的欲望,在传统武侠价值观中,真正的侠客可以救国救民,但不必自己当皇帝。郭靖坚守襄阳,连当官都没想过,一辈子只是襄阳安抚使的客卿;杨过助郭靖抗蒙,最终选择归隐,连客卿都不愿当……张无忌亦是如此——他愿意为天下人拼命,却不愿坐上龙椅。皇帝的身份意味着对很多人和事必须冷酷无情,而张无忌恰恰相反:他对敌人宽容(如对成昆、周芷若),对朋友重情(如对明教众人、武当派),这种性格在江湖中是美德,但在政治上却是致命弱点。

张无忌一生都被命运推着走,唯一一次主动选择,就是与赵敏归隐。他自幼漂泊,渴望的从来不是权力,而是一个安稳、自由的生活。赵敏为他放弃郡主身份,他也愿意为她放弃整个江湖。相比之下,皇帝的身份意味着无尽的政务、算计和后宫争斗。张无忌若当皇帝,周芷若、小昭、殷离等人的情感纠葛可能演变为政治风暴,而这是他最想避免的。他与赵敏的爱情,代表了对世俗权力的超越——即便拥有天下,也不如二人相守来得珍贵。

从历史角度看,张无忌的退隐是必然的。金庸尊重历史事实——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而非一个武侠人物。张无忌的“让位”,既是性格使然,也是历史规律的体现。

诸君以为何如呢?

0 阅读:6
名著侠客说

名著侠客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