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圈再爆大雷?资金总额或超百亿,有人投资2000万血本无归

宏哥探商论道 2024-08-21 01:52:18

金融玩的就是心跳,最近日本股市数次断熔,国内债市迎来大跌,吸引了无数眼球。殊不知,在另一个领域,继昌世茶之后,又一款金融茶也爆雷了。

8月3日,泛茶发布了一份重组公告,称公司将进行债务重组或股权重组,具体方案另行公布。在这份公告中,泛茶将公司的经营困难,归结为2024年以来的各种谣言攻击,导致市场不稳,从而使得公司大量资金被限制使用。

公告说得比较冠冕堂皇,但投资人却并不认账,在他们看来,泛茶此举,与爆雷没什么本质区别。

泛茶的全名是泛茶控股(广州)有限公司,别看它成立于2021年,但定位却是中国高端茶,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泛茶就发展成为芳村数一数二的茶叶品牌。

芳村位于广州与佛山交界处,是我国最大的茶叶销区,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茶市场的风向标。

泛茶很快就在当地闯出了名堂,不仅在云南和福建均建有合作的茶园基地,而且在全国拥有500多家实体店,几乎每天就会有1家新店开业。泛茶的一饼茶,最高的时候被炒到了12万元,可谓是风光无两,一年赚一个小目标,成为其广为人知的暴富故事。

不仅在国内生根,泛茶更是立马走向了世界,彼时,它的广告打到了美国纽约、法国巴黎的街头,在韩国还开设了首家跨国形象店。

短短两年时间,就有如此业绩,泛茶靠什么发家?原来,靠的不是实业,而是击鼓传花的金融游戏。

据泛茶的投资者J先生称,本来茶叶的生意并不好做,但是他见有朋友投资泛茶赚了钱后,自己也心动了,于是花了不到5万元,买了三款茶叶。在购买泛茶时,可以选择15天到74天不同的期限,期限越长,泛茶承诺的回报也就越高,回报率通常在15%到30%不等。

但是,J先生买的产品到期时,泛茶却借口银行账户被冻结拒绝兑付,并称需要等到8月上旬才能解封。可是,当他苦等到8月初,没等来解封,等来的却是一纸重组公告。

J先生在茶叶领域已经深耕多年,经历了多个公司跑路的他,立马就明白了这可能是一个骗局,一个杀猪盘。在J先生看来,这就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雪球越滚越大,为了兑现之前的高额利息,泛茶只能不断的吸引新投资者,来维持这个游戏。一旦没人进入的话,资金盘立马就会崩溃。

另一位投资人W称,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双方其实都没有签署正式的合同,投资者只会收到一个收据。

据媒体报道,泛茶涉及的金额可能超过百亿无法兑现。福建安溪某镇,最多的时候镇子上有7家泛茶的经销商,很多当地人都进行了投资,仅他们的投资额就可能达到30亿元,如今兑付无门。

其实,泛茶的这些操作,与之前爆雷的昌世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昌世茶最初推出了4款茶叶产品,分别叫做“昌世天下”“昌世茗雅”“昌世通济”“昌世亨泰”,这几款产品的名字都很高大尚,但却改变不了爆雷的命运。

昌世茶承诺,过了一定期限后,将以高于投资者买入的价格,对这些产品进行回收。尽管这只是个口头承诺,但投资人完全不顾风险,认为只要参与就能获利。

此外,昌世茶还大搞“饥饿营销”,对产品进行限购,个人投资者只能认购2到3提,人为制造产品稀缺感。

前4批产品,投资者月平均收益能达到4000到5000元,因此,参与交易的人就越来越多,产品价格也水涨船高,在短短的3个月里,单价就从3万元左右一路炒到最高7万元左右。

此时的昌世茶不仅没有及时刹车,反而趁热打铁,于2023年11月28日,推出了第5款产品“昌世雄峰”,且不限购,单价高达52000元,远高于前4款。

不仅如此,昌世茶还找来“托儿”,陆续以52000元、52500元、53000元、53300元的价格持续哄抬,还采取发红包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投资者参与后又会拉更多的人,进一步吸收大量资金。

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价格翻了2倍以上,以如此高的价格回收,谁收谁是傻子。2023年11月30日,昌世茶“托”只肯以单价44000元的价格回收,较投资者52000元的购入单价,低了足足8000元。

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到了2023年12月1日,昌世茶的回收单价更是跌到了2000元,投资人直接就崩溃了,“金融茶”崩盘的大幕由此彻底拉开。初步统计,参与昌世茶交易的投资者多达500余人,金额多达5亿。

其实,现在看来,这些都是明显的庞氏骗局,但为什么身在骗局中的人,却不自知呢?这里面固然有很多因素,比如,人性的一大弱点,就是喜欢占便宜,人们总是不想吃苦,总渴望找到一条发财的捷径,庞氏骗局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用高额回报将人们一步步引向深渊。

再比如,信息不对称与信息操控,也是骗局得以持续的关键因素,骗子们往往掌握着比受害者更多的信息,他们精心设计了复杂的产品体系,让非专业人士根本就难以看透其本质。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也与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侥幸心理有很大的关系。就拿这次泛茶和之前的昌世茶为例,为何都发生在芳村?因为芳村当地的不少茶商,本身就有“炒茶”的传统和喜好,毕竟炒茶比正常经营收益要高很多。

可惜的是,这些茶商自以为“炒茶”经验丰富,自信能够战胜市场,他们有些人甚至明知道这是一场击鼓传花的骗局,也不相信自己会成为最后一个“接棒者”。

这种迷之自信,导致对“庞氏骗局”的认识不足,防范不到位,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显著低估了市场的风险,最终成为了“金融茶”最后的“接棒者”。

0 阅读:0

宏哥探商论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