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肠大战”中的贾复是个水货,凭啥被封冠军侯,与霍去病同列?

寻根拜祖 2024-08-07 20:51:47

“拖肠大战”的猛男贾复怎么不配“冠军侯”?哈哈,这个话题我都不知道怎么解释是好,如果我说“不配”,有人跟我急,如果我说“配”,他真不配,它也有点“水”。

历史上所谓的“拖肠大战”(也叫“盘肠大战”)有好几起,但贾复是“原创”。这个故事是说昆阳大战时,贾复独闯敌军大营,身负重伤,肠子都流出来了。小伙儿拿那玩意儿当麻绳,腰间一系,继续作战,竟然打败了王莽的第一爱将“巨无霸”。

后来这个情节就泛滥了,被很多人盗用“版权”,以夸大主人公的生猛。

贾复是光武帝刘秀的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排位第三,仅次于邓禹、吴汉。不过,如果您仔细盘点二十八将的功绩,贾复真的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干货,甚至还不如一些“落榜生”。

我写了很多关于东汉开国名将的故事,总有人问我:贾君文(贾复)呢?人家是“拖肠大战”的原创呀,历史上有几人能做到?

贾复真的这么生猛吗?我们仔细阅读那段情节就会发现漏洞百出。

在那场大战中,接连出现三位“云台功臣”,即邓禹、岑彭、贾复。这就是天大的漏洞,昆阳大战爆发于公元23年,彼时刘秀仅仅是更始皇帝刘玄手下的偏将军(连将军都不是),打酱油的,根本没有独立领军的资格。

邓禹加盟刘秀还是第二年的事,那年刘秀为躲避刘玄的迫害,自请出巡河北。彼时,邓禹得到更始政权的征辟,但眼光独到的他放弃了出仕的机会,单人匹马追到河北,成了刘秀的第九位追随者。

岑彭加盟刘秀更晚,是榜单中的第二十五位追随者,差一丢丢就错过了上榜的机会。

贾复追随刘秀的时间比岑彭早,比邓禹晚,经由刘秀的堂哥刘嘉推荐,贾复从汉中赶往河北,成了刘秀的第十九位追随者。

也就是说,昆阳大战时,贾复根本不是刘秀的部下,当时他还是刘嘉手下的一名校尉,没有出现在昆阳大战的现场。

事实上,所谓的“拖肠大战”不是历史,而是“历史演义”,它出自于蔡东藩的《东汉演义》,直白一点说就是“小说情节”,赝品!

所以,拿这个情节当做贾复的功绩,就跟给自己画嘉奖令差不多。

但凡名将,至少得有成名战、有独立领军的经历、有无法替代的战绩,贾复有吗?成名战勉强算有,其他两项真的没有。

那是东汉建国前两个月的公元25年4月,刘秀发动了清除河北义军的行动,在真定对阵五校军时,贾复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所向披靡,结果一不小心负了重伤。

蔡东藩的《东汉演义》虽然是小说,但也有靠谱的一面,那就是贾复确实是一员猛将,“拖肠大战”是假的,贾复的勇猛却是真的。

那时候,刘秀的阵营分为两大派,即所谓的“河北派”和“南阳派”,贾复不受河北派待见。作为南阳人的他又跟南阳派关系不深,因此处处受排挤。

为了立足,贾复只能拿出看家本事——玩命。战场上的他处处身先士卒,猛得一塌糊涂,多次受伤,真定那一次最重,差点丢了性命。

刘秀得知消息难过地说:“贾复轻敌冒险,所以我不敢让他独立作战。他的妻子怀孕了,无论生男生女,我都跟她结为亲家。”

“指腹为婚”这个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

好在贾复命大,被救过来了,但刘秀长了记性,从此以后不再让贾复出征,而是让他留在自己身边充当军事参谋。

所以,贾复一辈子其实就是“军中绿叶”,跟耿弇、吴汉、冯异、岑彭相比,差了好几个档次。那么,他凭啥能获得“冠军侯”这个具有特殊含义的封爵呢?

提到“冠军侯”,熟悉历史的朋友脑子里立刻会蹦出一个人——霍去病。

没错,霍去病就是历史上的第一个“冠军侯”。元朔六年(前123年),17岁的嫖姚校尉霍去病作为实习生第一次上战场,被舅舅卫青委任为游击,率800骑兵到周边侦查敌情。

霍去病却给点阳光就灿烂,小伙子竟然奔袭千里,端了匈奴人窝点。汉武帝乐疯了,下旨:

“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及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生捕季父罗姑比,再冠军,以千六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

古代封侯一般以封地命名爵位,霍去病却因为特殊含义的“命名”而改变了地名,汉武帝特地割南阳郡襄县、宛县的部分土地,建立“冠军县”,作为冠军侯霍去病的封地。

巧得很,贾复就出生在冠军县。古人有“衣锦还乡”的情节,刘秀分封功臣时自然会尽量将他们的家乡封给他们,所以贾复就成了“冠军侯”。

原来“冠军侯”缩水了,贾复的“冠军侯”跟霍去病的“冠军侯”意义根本不能相提并论,霍去病的“冠军”是荣誉称号,贾复的“冠军”就是“记号”而已。

估计有“杠精”不服气:按你这么说,贾复就是个水货,那么他凭啥位列云台功臣榜第三位?冯异也不过才第七位嘛,另一位建“方面军功”的岑彭也仅列第六位。

首先,云台功臣榜入围是有条件的。

云台功臣榜入围有两大条件,第一,必须是在光武帝登基称帝前加盟,第二,入围者不能跟皇家有亲缘关系。如果不是这两个条件的限制,来歙、邓晨、阴识、马援等人远比贾复更有资格入围。

其次,云台功臣榜并不是按照“军功”这个单一因素排位的。

其实如果单论军功,我个人认为岑彭排第一,冯异排第二,耿弇排第三,吴汉排第四,贾复在倒数行列。

如果考虑到综合贡献,毫无疑问邓禹位列第一。那么,贾复的第三排位究竟是否合理呢?

如果单纯从史书的记载来看,肯定不合理,因为我们是在很难找到贾复拿得出手的“硬菜”。不过,我们可以从“隐形贡献”来“揣摩”排位的合理性。

其实在功臣榜中,最大的争议是位列榜首的邓禹。很多人说,邓禹就是个花瓶,西征时败光了刘秀交给他的半数精锐,如果不是冯异力挽狂澜,刘秀必将遭遇东西夹击的困境。

这么说显然太浅薄了,也没有仔细研读那段历史。

首先,邓禹西征虽然全军覆没了,但第一责任人并不是邓禹,而是刘秀本人。当初,邓禹开局就开挂,几个月就从两万人发展到百万之中。

进入关中后,邓禹敏锐地发现一个致命的隐患,那就是缺粮。于是他提出经营“北三郡”,即上郡、北地郡、安定郡,以这三郡为根据地缓图关中。

遗憾的是,刘秀被“邓百万”的大名吓着了。一个放单飞的部下竟然短期内势力超过自己,哪个主人不害怕?容易脱钩啊!于是刘秀下令:不许拖延,马上拿下关中。

邓禹无奈,只好硬着头皮作战,结果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大军陷入断粮的窘境,只能靠野果子充饥,以至于军中出现叛乱。

冯异为何成功?很简单,刘秀吸取了教训,专门给他安排了后勤保障部队。所以,西征失败的锅不该由邓禹来背,是刘秀的猜忌所致。

另外,邓禹是刘秀的“诸葛亮”,他以邓禹版的“隆中对”一举征服刘秀,刘秀所有的重大战略都出自于邓禹的谋划。邓禹还有一个特长——识人,凡是涉及调配,刘秀都要征求邓禹的建议。

这些贡献一般人是看不到的,比如,刘秀曾经一度彷徨,是邓禹给他指明了方向,点亮了前途,这叫隐形贡献,而这种贡献往往才是决定命运的关键。

跟邓禹一样,贾复也一定做了很多隐形贡献,我的理由有如下三点。

第一,军中常有人诋毁贾复,刘秀却说:贾复的贡献你们不知道,我心里有数。

也就是说,贾复的幕后工作获得了刘秀的认可,而这些贡献别人不知道,甚至不能让人知道。可见,贾复就是刘秀的心腹,尝尝参与机密谋划,这些事史书不可能有记载。

第二,刘秀的军事才华极有可能蹭了贾复的“热度”。

伟人说,刘秀是最会打仗的皇帝。事实上,刘秀的才华让人难以置信,他一边忙于政务,还要抽空奔赴战场,替将军们擦屁股。从来没有哪位开国皇帝这么“命苦”,关键时刻全靠皇帝扛着大伙儿过河。

很显然,史书的记载涂抹痕迹太严重,我认为,贾复很可能是就是刘秀军功的幕后英雄。谁让他人缘不佳呢?只好借皇帝的威名办事,功劳自然归了皇帝。

第三,天下统一后,贾复和邓禹、李通一起,成了功臣中仅有的三名留用人员。

天下统一后,刘秀采用“赎买”方式,以长期饭票换取功臣们的军权,让那些功臣家族集体隐退,制造了一段君臣共享天下的佳话。

但贾复、邓禹、李通却被刘秀以“特进”的身份留用,相当于顾问,不直接参与朝政,其实是皇帝的决策参谋。

可见,“勇猛”不应该是贾复的第一标签,“谋略”才是他的最大特长,否则刘秀没理由将他一直留在身边。这份待遇,就连刘秀的发小朱祐都享受不到。

总之,按《东汉演义》的记载,贾复这个“冠军侯”应该可以比肩霍去病,可惜那不是真是的历史。按史书记载,贾复名不副实,水份满满。

但仔细剖析历史,我认为贾复绝不是个“闲饭王”,他的隐形贡献不容忽视。

0 阅读:71
寻根拜祖

寻根拜祖

汲取先人营养,滋润后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