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创建湘军的过程,值得反复去了解。
从曾国藩创建湘军的过程来,他是在玩火自焚。
一是没有资源。
曾国藩除了朝廷给予的一道圣旨,任命他为湖南团练大臣外,他手中没有任何资源可以调动,因为朝廷没有给予他任何地方实权。
在官场上,一个手中无权的官员,就没有任何资源可以整合。
二是没有人才。
曾国藩虽然有才学,但他对兵事并不熟悉,况且,他一直在朝中为官,在湖南并没有多少人脉,手中没有任何人才。
三是没有资金。
创建一支军队,耗资巨大,朝廷虽然让曾国藩练兵,但没有一两银子支持。

没有任何成功条件,曾国藩为何能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就练出一支近两万人的军队,并逐渐强大,最终打败强大的太平军?
真正厉害的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即使没有条件,但只要勇于去做这两件事,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第一件事:敢于去抢夺利益。利益一定是抢来的。
曾国藩要想练兵成功,他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吸引人来加入湘军。
曾国藩出任湖南团练大臣的时间是咸丰三年(1853年)一月,此时的太平军已经离开湖南,进入湖北。
曾国藩练兵,是为了与太平军作战。湖南没有太平军后,真正想立功的人才,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参加湘军了。
曾国藩的厉害之处,是能把很多事情关联起来看待。

曾国藩给咸丰皇帝写了一道奏折,认为太平军出现后,各地的土匪、盗贼也纷纷出现,导致社会治安急剧下降。
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土匪、盗贼可以与太平军联系,也可以发展成为新的太平军,因此,必须进行围剿。
曾国藩在奏折中说:
方今之务,莫急于剿办土匪一节。会匪、邪教、盗贼、痞棍数者,在在多多。
咸丰皇帝见曾国藩说得很有道理,支持他开始进行大规模剿匪。
在咸丰皇帝的允许下,曾国藩开始抢夺利益。
在古代,地方官员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办理案件。这是最快、最直接的敛财之道。清朝官场腐败,很多人犯罪后,只要舍得花银子,都能网开一面。
曾国藩有了咸丰皇帝的旨意,将湖南的治安工作抢在手中。也就是说,曾国藩从地方官员们的手中,把他们的利益抢去了。
当然,曾国藩并不是为了获得银子,而是通过剿匪、整顿社会治安的方式,让参加湘军的将士们看到,跟随他有事情可做,有立功的机会。

抢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必定有另外一部分受益。湘军将士们从整治社会治安工作中得到锻炼,获得立功机会,成为利益获得者,也更加支持曾国藩了。
让跟随自己的人得到利益,是高人最常用的做法。
第二件事:勇于低头。很多人是不愿意低头的。勇于向对手、向敌人低头,也是一种本领。
曾国藩能创建湘军成功,就是他敢于向现实低头。
曾国藩办理各种案子,并不是为了利益,完全是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是为了湖南的老百姓。
曾国藩这种无私的行为,让地方官员们很是不满,尤其是长沙的地方官员们,甚至联合起来为难曾国藩,在人员调配、粮饷支持上,处处掣肘。

曾国藩举步维艰,湘军与绿营最终发生械斗。绿营在湖南提督鲍起豹的支持下,根本没有把曾国藩放在眼中,甚至围攻曾国藩的公馆,要置他于死地。
曾国藩在无奈之下,只好求助于湖南巡抚骆秉章。
在骆秉章的调解下,湘军与绿营的矛盾虽然暂时得以解决,但曾国藩的处境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地方官员们依旧处处为难他。
曾国藩的目标,是要练出一支能与太平军抗衡的军队。如果与地方官员们纠缠,曾国藩的这个目标很难实现。
在关键时刻,曾国藩没有逞匹夫之勇,而是选择低头,离开长沙,到偏远的衡阳去练兵。
曾国藩的行为,让长沙的地方官员们很是得意。

离开,是不想陷入无休止的内讧中。真正厉害的人,做事时目标非常坚定,怎么会被无关的事情牵绊呢?
到了衡阳后,曾国藩把所有的精力放在练兵上,最终练出一支一万七千人的湘军,成为晚清唯一的劲旅。
更多内容,欢迎订阅《曾国藩心学》。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曾国藩年谱》《曾国藩传》《曾国藩大传》。图片为配图,来源网络或AI生成,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