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国藩家书》中,深度讲解其为官之道。每日更新,欢迎关注!
曾国藩41岁时,还在朝中做官的时候,他将自己的读书方法,毫无保留传给弟弟曾国葆。
无数人靠曾国藩这个读书方法,逆天改命。
曾国藩这个读书读书方法,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
一、曾国藩对读书的认识。咸丰元年(1851年)十月十二日,曾国藩在给弟弟们的家书中,有一段话,是特意写给幼弟曾国葆的:
季弟看书不必求多,亦不必求记,但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忽换彼书耳。
这段话的意思:季弟你看书不必追求数量多,也不必强求记住,只要每天能保持一定的阅读量,自然会有所进步。千万不要厌烦常规而喜欢新奇,这本书还没看完,就忽然换另一本书来看。
这是曾国藩对读书的认识,长期以来,他就是通过这样的读书方法,让自己的学识不断获得增长,与同时代的人拉开距离的。

很多人读书,都是没有耐心的,往往一本书没有看完,就立即想去看另外一本,最终的结果是从来没有完整读完一本书。
曾国葆读书也有这个习惯,他读书贪多,却又不能坚持读完一本书,最终的收获不大。
从曾国藩此时的地位来看,具备一定的权威性。
二、曾国藩的地位。从曾国藩写这封家书的时间来看,他此时在朝廷混得风生水起,深得咸丰皇帝信任,以内阁学士的身份,兼署礼部、兵部、工部、刑部侍郎,成为朝廷兼职最多,最为忙碌,每天见到咸丰皇帝最多的一个大臣。
曾国藩能获得这样的地位,来之不易。
在道光时期,曾国藩是在军机首辅大臣穆彰阿的提携下,才不断获得晋升,最终引起道光皇帝的关注,并对他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一步步成长为朝中大臣。
咸丰皇帝登基后,对前朝的官员进行了一场大清洗,很多官员不是被调离朝廷,就是被强制致仕。
曾国藩当时的处境也十分危险。

咸丰皇帝一直以来,对穆彰阿把持朝政的行为很是不满,他坐上龙椅后,大肆提拔肃顺以及他的老师杜受田。
肃顺和杜受田与穆彰阿的矛盾由来已久,显然,咸丰皇帝是为了排挤穆彰阿。
曾国藩作为穆彰阿的弟子,作为穆彰阿提携起来的官员,咸丰皇帝对他自然没有什么好感。
曾国藩要自保,他应该如何做呢?
曾国藩就是靠读书逆天改命的一个典型。
从进入官场的第一天开始,曾国藩就开始读历史书籍,每天至少要读20页左右。
在长期的阅读中,曾国藩从历代权臣的升迁方法中,总结出升迁规律,并依靠这些升迁规律,避免因为自己是穆彰阿的弟子,而给自己带来麻烦,顺利取得咸丰皇帝的信任。
曾国藩总结的这些升迁规律,其中有一条:让上司看到忠心。
任何一个上司,无论他是大臣,还是帝王,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希望下属对他忠心。
曾国藩采取什么方式,让咸丰皇帝看到他的忠诚了?
咸丰皇帝登基时,有三件棘手的事情需要处理:

一是广西剿匪。
二是山东、河南遭受旱灾,老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朝廷急需赈灾。
三是大清官员们的俸禄还没有发放。
为何说是棘手的问题呢?是因为大清的国库中,已经拿不出银子了。在这三项急需解决的工作中,银库的银子只能解决其中两项。
咸丰皇帝才登基,拿不定主意,他召集大臣商议,看如何解决?
大臣们的意见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非常油滑,认为皇上要求大家怎么做,就怎么做,一切遵照皇帝的命令来进行。
第二种认为先把官员们的俸禄发放了,因为官员们是大清的基础,只有让大家生活好了,才有精力去工作,也才能去剿匪和赈灾。
当一个人的读多了,内心修炼到一定境界,也就是明朝心学大师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光明”的境界时,自然就能读懂他人的内心。

咸丰皇帝真正的想法,是希望缓发官员们的俸禄,把有限的银两用于剿匪和赈灾。
咸丰皇帝才坐上龙椅,根基不稳,他之所以不说出来,就是不希望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咸丰皇帝需要一个能明白他心思的大臣站出来提建议。
曾国藩深谙人心,他主动站出来提建议:一是剿匪和赈灾同时进行;二是官员们的俸禄缓发。
咸丰皇帝顺水推舟,认为曾国藩的建议很好,要大家遵照执行。
曾国藩虽然遭到官员们的怨恨,却顺利得到咸丰皇帝器重。
这一切,都是曾国藩通过读书后,获得的智慧,他知道升迁不仅有规律,要想得到领导的器重,还必须对领导有忠诚的手段。

书读多了,并能潜心修炼自己的内心,逆天改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也是曾国藩为何要弟弟曾国葆坚持读书的原因。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图片为配图,图源自网络或者AI生成,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