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研究:我与世界的距离

阿悥 2024-01-27 09:23:43

在没有进行深刻的反思之前,我们是很难发觉到这样一个心理现实的。即,事实上,我们所理解的“世界”和他人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并不仅仅在于我们的阅历和经验,以及文化积累。

我们一直在用某种逻辑去看待整个世界,也在用这某种逻辑去理解和感受整个世界。这某种逻辑被称为“世界观”。但是,这种符号学定义以强硬的姿态试图一以概之,反而导致了其偏离了本来含义。

世界,是什么?我们和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一般来说,即便是哲学家,也很难三言两语地陈述清楚。即便是能言善辩的人,他们可以很快地回答这两个问题,也会很快地败倒在接下来追问而来的“为什么”上面。为什么我们会形成这种看法?

一直追溯到认知的源头,一直来到精神的发生地。我们方才看到,在所有的“世界观”背后,都暗藏着一个主客体世界的概念。人们要么把世界视为独立于“我”的客体;要么把世界当成包含了“我”的主体。

我们的内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世界。即所谓的客观世界,并不是我们心中的世界。这个过程中,我们所认为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外在于我们的事物。我们倾向于和它保持距离,这是发生在潜意识深处的,我们很难觉察到。我们将整个世界的存在视为一种自然,视为一种“物”。我们对待世界,就好比我们对待其他的“物”一样。我们于是会有“世界把我抛弃了”,“世界辜负了我”这类想法。

图片来源网络

然而,这只是理性化的分析带来的距离感。世界本来是什么,或者它会是什么,对于理性分析,尤其是社会学研究极其重要。但是,对于个体的生存来说,却另当别论。我们倾向于和世界保持距离,一方面是为了观察世界,也就是“观察物”。

另一种想法,则更为先验化。这一种想法,把世界视为一个巨大的场,而所有人都在场中。也就是“全世界”。这个时候,我们与世界之间是没有距离的。因为我们就在世界之内。无论我们做什么,还是没有做什么,都发生在世界之内。所谓的世界,就是无数的物和人共存的一个空间。

这两种基础认知是很难共通的。倾向于世界和我之间存在距离的人,更想要去“看清”世界。所以,他们更习惯洞察。而倾向于世界和我是一体的,我是世界的一份子的人,更想要去“探索”世界。所以,他们更习惯互动。

我与世界的距离是什么,归根结底,都是一个“幻想”问题。世界,是一个符号学概念,但具体是什么,则寄生于我们的智识活动之上。

1 阅读:34

阿悥

简介:赤色思想战士。坚守信仰,打倒一切无耻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