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
总有一些味道
能穿越时空
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最温柔的记忆
对于简城人来说
有一份记忆
便是儿时与三星米花糖的甜蜜邂逅

▲三星米花糖
三星米花糖历史悠久,据《简阳县志》(1995年版)记载:“三星米花糖起于清道光末年,由三星场(三星镇)蒋姓‘德兴号’雇工艺人文太师制作。洁白泡酥、香脆化渣,味美可口,远销省内外。民国年间作坊数易其主,由文太师嫡传徒弟制作。”1917年,三星场人周烈光赴台湾考察糖业,带回200斤蔗种,并在场镇内开设京果店,取名“义生祯”,依托简阳独特的大酒米,佐以蔗糖、芝麻、花生等辅料,采用以鲜猪油融合饴糖的绝妙配比,生产的米花糖因风味独特而远近闻名。1953年,三星供销社接收了“义生祯”,生产的品种有所增加。1959年,陈毅副总理回乐至途经简阳时,品尝三星米花糖后赞不绝口,并带了许多封回北京。

▲20世纪80年代,三星供销社食品厂工人用油纸包装米花糖
在那个物质生活并不丰富的年代,由于产量、运输等因素的限制,简城里很少有销售三星米花糖的。城里人若要去三星出差办事,总会到三星供销社捎带一点米花糖,回来后家里留一点,左邻右舍分一点,亲朋好友送一点。那时,米花糖被油纸包裹着,顺着黏合处轻轻揭开油纸,巴掌大的方块米花糖色白如雪,里面掺和着少许花生、芝麻、核桃,一股鲜香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垂涎欲滴。糖身上有几条细细的刀痕,便于吃时分成几小块,顺着印痕用力掰下一小块,急切地放入嘴中,轻轻一咬,“咔嚓”一声,米花糖在嘴里碎裂开来,在咀嚼中发出了清脆的声音,一股浓郁的香甜味道也随之在嘴里弥散开来,每一声都像一首美妙的音乐,每一口都像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有时,因为掰动时的震动,一两颗嵌在糖身内的花生米掉落在地上,舍不得浪费的食客便从地上拾起,两手指尖轻轻捏着,放在嘴前用力地吹一吹,丢进口中仍是那么美味。当然,咬的时候也常会掉落一些碎渣,讲究的食客会顺便用刚揭下的油纸放在嘴下接着,吃完后,轻轻地将油纸对折,形成一条凹槽,然后高捧油纸放到嘴前一倒,那些碎渣顺着凹槽滑入口中,食客便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米花糖最后的余香。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提高,人们对米花糖的需求越来越大。简城里,城南的红塔供销社、南街上的土产公司和北街上的三八粮站等商店开始销售起了三星米花糖。那时,从农村到简城参加工作的职工,春节回家过年时,总会在城里买一些米花糖带回去。有的会给关系好的邻居、朋友带一点,因为米花糖显得很有档次,朋友们也会格外珍惜。也有的家庭说起哪位亲戚不久要过生,于是就把米花糖留存下来,放入陶罐中用沙包密封好,确保不回潮,保持它的酥脆,到时作为“走人户”送的礼物,家里的孩子想着米花糖得而复失,心里很不是滋味。

▲购买米花糖的简城市民
三星米花糖是简城孩子渴望的美食,当然也不是随便能得到的。学习成绩好,领了奖状回家时,父母便会拿出米花糖,作为对孩子的奖励,孩子们学习也会特别带劲,还编了一句顺口溜:“米花糖,甜又香,我们吃了学习棒。”在生病没胃口时,大人也会用米花糖去安慰孩子。说来也怪,那个年代吃上点米花糖,病似乎也真的好得快,有时为了吃上一块米花糖,孩子还得装上一回病。还有把米花糖带出去和小伙伴分享的孩子,大家围坐在一起,小心翼翼地掰下一小块,递给身边的小朋友,那酥脆混合着甜蜜,让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如果前几天还有在闹矛盾的,这一小块米花糖足以融化彼此之间的隔阂。就这样,三星米花糖伴随着简城的孩子度过了一个甜蜜而又难忘的童年。

▲儿时分享米花糖的时光
然而,简城人习惯叫的三星米花糖,其品牌却是“蜀星”,这里是有故事的。1985年,三星米花糖的相关经办人千里赴京去注册“三星”商标,到了才知道“三星”商标已经被其他企业注册,只能另取它名。经办人在北京逗留了三天,一直同简阳这边打电话商量。后来,考虑到三星米花糖产自四川(简称“蜀”),并结合原想申请的“三星”名,就取名“蜀星”,但商标上仍保留了三颗星的图案。
2002年,蜀星米花糖厂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年产量8万余件。到如今,蜀星米花糖厂里已是第六代传承人在负责指导生产,制作时要历经选取、浸泡、蒸煮、冷却、一次烘干、阴凉、二次烘干、再次阴凉、配料、油炸、冷却、成型等12道工序,并通过多次技改,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融为一体,产品质量更上了一层楼。2012年,蜀星米花糖荣获北京农业产品博览会金质奖。
▼翻炒阴米

▼切割米花糖

▼职工检验米花糖包装

当今时代
物质生活更丰富了
在街上、网店里、直播间
都能买到各式各样的米花糖
但吃起来总觉得少了点儿味道
或许少的不是味道本身
而是童年时与那些小伙伴分享甜蜜的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