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压太平军和辛酉政变中都有大功的胜保,为什么会被处决?

大陈说书人呀 2025-02-07 13:46:52

胜保的命运在清朝历史上充满了戏剧性。大清咸丰十一年,胜保因参与辛酉政变有功,被西太后晋升为镶黄旗满洲都统兼正蓝旗护军统领。然而,这位满洲贵族最终的命运却是被赐死,这其中的缘由令人不解。

要追溯胜保从功臣到被赐死的全过程,首先要了解当时的清朝政治背景。在面对太平天国起义的强大威胁时,清廷内部多派系林立,权力斗争激烈。辛酉政变前后,奕䜣多次上奏咸丰,说胜保是守京三将中唯一能用的一个,因此胜保就成为都城驻军的统帅。而在咸丰去世后,胜保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全力支持西太后和奕䜣,使得政变得以顺利进行。此举让胜保获得了更高的职位与权力,但也彻底把他卷入了清廷复杂的政治搏杀中。

胜保虽然贵为满洲权贵,但事实上他只是出身于满洲下五旗的世仆,并非权势显赫的贵族。在权力斗争中,他不过是被主子们借来一用的“功狗”。在辛酉政变之后,西太后为防止奕䜣成为第二个独揽大权的多尔衮,自然需要“杀鸡儆猴”。在这种情况下,胜保作为奕䜣的亲信,自然成为最合适的那个“鸡”。

此外,胜保的许多劣迹也使他处于危险的境地。虽然自认为功勋卓著,但伤败记录不断,且长期虚报战功。这些罪行在朝廷要用他时可以被忽略,但若朝廷要治他罪,这些无疑都是致命的“死穴”。在辛酉政变之前,胜保虚报功绩的行为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这也为后来清廷的严惩埋下伏笔。

胜保不仅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还自认为是“自己人”,在奏章中言辞跋扈,强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效仿汉代周亚夫。而且,他还擅自收纳钦犯、为其开脱,以求扩充个人人脉与势力。这样的行为,实际上挑战了西太后的权威,让胜保成为西太后“立威”的必除之人。

在此背景下,胜保再犯大错,便是陕西战局翻盘的关键点。彼时,胜保在陕西镇压起义,因兵力不足便想着调苗沛霖的部队来支援。然而,他未等朝廷批复便擅自调兵,这引起了清廷的极大愤怒。清廷下令僧格林沁、多隆阿率重兵拦截,并明确告知胜保不得擅自调兵,否则将严惩不贷。

这种情况下,新形成的权力格局中,湘军、淮军势力出于自保,也纷纷弹劾胜保,揭露其贪污、好色及其他罪行。有的更将胜保称为“腹心大患”。在这种局面下,胜保自然难以幸免。当朝廷决定拿下胜保时,没有一人敢替他说话。

此外,胜保在收编叛军领袖上也有极大失误。他一力“抚”慰苗沛霖,但后者反复无常,在胜保失势后又再次起兵造反,这使得本已愤怒的朝廷更加坚定了对胜保的处理。不过,此时真正使胜保走向死亡的节点是他的擅自调兵,尤其是在无朝廷允许下调动苗部,这彻底激怒了清廷,清廷为了树立权威,决意将胜保除之。

最终,朝廷下令将胜保革职拿问,面临横流弹劾,再加上苗沛霖等人的再度反叛,使得朝廷认为胜保蓄意利用反叛势力挟持朝廷。胜保在众叛亲离的境地中,结果是被赐令自尽。

胜保的结局在清朝历史中既是悲剧也是警示。其在权力游戏中的得与失,反映了清朝晚期复杂的政治环境。胜保虽有功于朝廷,但最终没能跳出“功狗”的命运,亦成了权力斗争中不可避免的牺牲品。他的故事,亦警示后人,在权力之争中的每一步都充满风险。

1 阅读:163
大陈说书人呀

大陈说书人呀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