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之围并非死局,有一人能救出张灵甫,只是战前被远远踢开

有历史深度普及 2025-01-17 05:23:33

继续聊国军高级将领用人对错的问题。

1947年重点进攻,孟良崮战役是重点中的重点,国军没有达成与华野主力决战之目的,该战役后虽能继续攻占鲁中解放区,但华野始终保持着强大进攻力量。

如果孟良崮战役打好了则不然,华野将无法阻挡国军向任意一个方向的重点突击,那么形势就完全改观了。

遍观当时国军形势,其实孟良崮战役充满变数,并非必败之局,如果蒋介石用对一个人,或许整编74师张灵甫的命运不至于灰飞烟灭。

一、后起之秀

本文的主角王耀武,相比解放战争时期国军其他大战区司令长官,属于后起之秀。

东北熊式辉是早期主政赣省十年的大佬,杜聿明是黄埔一期,卫立煌是国军时期所谓五虎将之一。华北傅作义是后出军阀,绥远一方镇将,经历过新军阀混战,资历极深。华东刘峙号称福将,早期五虎将之一,动辄出任方面大员。华中白崇禧是桂系首领,实力足以驾驭任意一位国军大将。西北胡宗南号称西北王,黄埔一期、浙江人,蒋系双料心腹大将。其他掌握地方实权的,二马在青甘宁根深蒂固,自清末传下来的地方势力。阎锡山自不必说,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巨佬。

唯王耀武,黄埔三期生,1939年才当上七十四军军长,从未有过主政一方的资历。

所以说,1946年1月王耀武受蒋介石之命出任二绥区司令兼山东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起初拒绝不愿去,不仅有避免打内战的考虑,在资历上也未免惴惴。

别的不说,他的顶头上司、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李延年,就是为了给王耀武让位,而从济南转任到徐州绥署当了个实权逊之的副职。李延年是黄埔一期,老大哥给自己腾位置,换谁谁也不自在。

王耀武感到受恩深重,决心为委员长再出一把死力。

至少到这时,蒋、王还是颇有一番干事气象,王耀武出任此职确系一时之选。

理由如下:

第一,王耀武打仗没问题。抗战时硬怼日军,率七十四军参加上高会战赢得抗日铁军之荣誉,长沙会战、常德战役、雪峰山战役等,历历战功人所共知,没有两把刷子打不出这样的战绩。

第二,王耀武乡贯山东,人情地理都熟悉,方便开展工作。

第三,王耀武出身黄埔,与蒋系诸大将都不是外人,协调军政关系没有问题。

1946年11月,王耀武出任山东省主席,基本实现对山东的军政党一体化控制。若能一直延续这样的态势,甚至使山东省军政逐渐与徐州剥离关系,实施独立作战。能不能打胜粟裕且在两说,至少极有可能将华野主力拖住,使其无法顺利出鲁作战。

不过令人唏嘘的是,国军体制的不稳定性和缺少自洽修正的固有毛病,再一次严重干扰了王耀武作用之发挥。

二、莱芜战役背锅

王耀武赴任山东之初,与蒋介石认知分歧就已存在。

王耀武托病不出,蒋介石召其到重庆面谈,问以何病,答曰常年征战饮食不规律,导致胃病反复发作。蒋介石再三慰勉,王耀武盛情难却只能答应。

蒋介石过了几天又召见王耀武,问以经略山东之策。王耀武便提出三条建议,以下内容出自王耀武亲撰回忆资料(载中国政协的《文史资料选辑第28辑》),请大家尽可能观察原始材料,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其一,抗战八年时间太长,我们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不健全,需要改进。尤以军队的风气太坏,极应加以整顿。在我们对军事政治没有改革以前,就与共产党打是很不利的。

其二,各地的老百姓都非常地厌恶战争,总想在抗战胜利后得过太平日子。而军队里的官兵也感到战争生活过得太久了,一般官兵确有厌战心理,士兵更甚。在这种心理没有转变以前,实不利作战。

其三,共产党驻地的问题需要解决。看情况,如不给他们一个较大的区域,他们现有的根据是不肯放弃的。与其使共产党的军队等分驻在现有的各地区内,不如在东北或西北划一地区,使共产党的军队及行政人员都撤至该地区。就是把区域划大一些,也比分散驻在各地好。这样,一则可以减少他们对各阶层人们的影响范围,二则易于防范,三则冲突可以减少。如能争取到二年以上的和平环境,积极整理内部,使我们内部健全一些,到那里一旦发生战事,就能战胜共产党。

这三条一条比一条戳蒋介石的肺管子,蒋介石一条都没有正式回应,只是一味催促王耀武上任,要其马上进兵山东,打通胶济线,实现对山东大城市的控制。

客观地讲,王耀武的建议,限于其站位和格局,可能不全对,但至少一种思维是对的,军事上急不得。

根本学问在哪呢?国军的组织管理体系出了很大问题,也就是王耀武所说军事和政治上都有问题,风气很坏。

如果抗战胜利后立即转入和平建设,国民党腾出手来整治内部问题,能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很难说,但至少能减少一些负面问题,例如对劫收问题的整治,巩固国统区法币地位,重建有序的农业和工商业体系,以及彻底解决国民党内的派系问题。

军队真正的力量不在现有人员和武器装备,而在其背后为其供血的一整套供应体系。

为什么伟人讲抗日战争快不得、解放战争慢不得,有一些道理是相通的。大家都有成熟的政治机器,一旦给足对方自我调整的时间,哪怕是补丁、补丁再补丁,他也能有效运行更久时间。

政治理念不同,使蒋王之间很难产生进一步共鸣和有效互动,即使王耀武到山东后很快打通胶济线,蒋介石也没有进一步对其提供支持,反而有意无意地提出青岛警备司令部的地位,抓住七十四军等王耀武老底子部队死不撒手,持续扩大徐州绥署的地位等等。

二绥区只在1946年辉煌了一下,打通了胶济线,但调动不了更多部队。

二绥区起初名下指挥的部队包括第八军、十二军、整编46师、五十四军、五十八军、七十三军、九十六军。

但第八军常驻潍县,李弥并不怎么接受王耀武指挥。五十四军亦直接归青岛警备司令部指挥,五十八军不久即南调八绥区序列。而近在鲁南枣、峄地区的整编二十六师、五十一师归徐州绥署直接指挥,王耀武无法染指。

以区区四个军的兵力妄想巩固山东、占领大城市,自然是不可能的,内在逻辑是蒋介石并不寄希望于王耀武这样做,三条建议使其产生了怀疑。然而他又派王作为山东方面大员,体现了蒋介石又用又疑、刚愎自专的鲜明特点。

蒋介石只愿按自己认为的战略去办,听不进一线将领的意见,明知王耀武有实干才能,却又片面相信陈诚、顾祝同、何应钦等中央大佬的意见,追求速战。我们上面讲国军体制不稳定——主要是决策层尤其是蒋本人思路摇摆不定,以及出现偏差后缺少自洽修正,此即为实证。

鲁南会战(国军对临沂和莱芜系列战役的统称)打响后,陈诚一再认为,华野已在临沂被国军重创,要求国军南北对进。

王耀武坚决不同意这样做,他利用有限的情报——这个有限是相对于华野的情报能力而言,比陈诚可强多了,从国军败逃官兵汇报的情况和空中侦察信息判断,华野在刻意营造假象寻找有利时机作战。

但都没有用,在陈诚强烈建议下,王耀武不得不把本就不甚精锐的四个军分开,济南只剩一个九十六军,十二军、七十三军、四十六军摆出一字长蛇阵向南伸出,与南线国军构成陈诚想当然的南北对进。

结果不出王耀武所料,相对较弱的北线国军被华野抓住,一下子送掉两个军。

三、王耀武的真实水平

莱芜战役之败,王耀武背了两个锅。

一是给陈诚愚蠢的战役部署背锅,二是给国军全面进攻山东的失利背锅。

两个锅进一步导致了更严重的后果。

蒋介石飞临济南,对王耀武失去信任,怕济南部队守不住城被华野活捉,只敢住在机场里,准备一有情况随时飞走。

蒋介石对王耀武等人一通训斥,不断紧张地询问王耀武能不能守住济南。其实华野甫经大战,自己伤亡也很大,而且鲁南国军继续向鲁中根据地进逼,哪里敢来打济南。除了加剧上下猜疑,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再以后,就是紧接着开打的孟良崮战役,王耀武眼睁睁看着当年的老部队整编74师,被华野生吞活剥,灰飞烟灭。

虽说不是彻底绝种——还留了一些重炮营、留守团等,但当年的抗日铁军基本上没了。重建的七十四军顶多有当年的四五成功力,或者更少。

坊间不断有人假设,如果把汤恩伯这个超级送头天王拿掉,改以王耀武担任主攻兵团司令,整编74师会有什么样的命运?我们试从王耀武的指挥风格入手,分析推演一下各种可能。

第一,王耀武战场嗅觉极为灵敏,会局部改变进攻计划。

这一条的前提是蒋介石没有对他失去信任,允许他有一定战场机动权,比如对杜聿明那样(哪怕仅仅是面子上)。华野主力没有大的损失,故意东西奔走,做出一副力不能支的样子,铁定是另有所图,这一点胡琏能看明白,王耀武自然也明白。

在华野没有真正亮出底牌之前,王耀武不会贸然决战。也就是说,把陈诚的总会战计划一再向后推。越往后推,对华野越不利,对国军越有利。

伟人为什么一再告诫粟裕要耐心,不能着急?要等国军露出破绽,寻找歼敌机会。国军越是稳,华野越不好打。这仗可不是在国统区打,而是在华野核心根据地,谁耗得起?

第三,王耀武能否实现对华野主力纵队的反包围?

王耀武多年打仗,早已养成超一流战场判断力。粟裕说他指挥极为果断,敢于大踏步进退。

大踏进退的本质是什么?根据敌之动向进行临机变化,造成战场形势、条件的转化。王耀武的水平不敢说与粟裕比肩,至少不会像汤恩伯一样只按既定进攻计划死板地打。

粟裕到处耍龙灯,部队行动调度极为复杂,会不会偶有失误,被王耀武抓住战机,逮住华野一支主力纵队?比如后来在鲁西南被邱疯子狠咬过一口的十纵。

而一旦出现这样包围与反包围的情况,场面就更复杂了。谁能先解围,可真说不定。

第二,王耀武不会把整编74师推上去当中心开花的中心。

就算决定采取中心开花之计,王耀武也不会傻到把整编74师扔到最危险的地方。主力是用来干什么的?用来重点战役解决问题,用来击破最强对手,用来持重保持威慑力,而不是当侦察兵、蹚地雷、挨第一枪的。

这其中并没有什么太深的学问,都是亲生儿子也分行大行二。打坦埠寻找华野指挥部,为什么不叫整编11师去?泰安被华野一顿重炮打得三魂出窍,胡琏就是持重不进,有人追究过失地的责任吗?没有。陈诚鬼心眼多着呢,毕竟整11师是土木系正宗,论起手心手背,第五军和整74师都得靠后站。

军事规律与人事政治叠加,再与张灵甫骄狂的性格一结合,造成整编74师先行犯险的局面。而能挽回这一局面的——比如说痛骂张灵甫一顿你小子狂什么狂一语点醒刀头鬼,只有老上司王耀武。

第四,孟良崮之围唯他能解。

就算来到最恶劣的情况,一切按粟裕的剧本,张灵甫仍然被围,若是王耀武在,事情仍有转机。

若王耀武下死命令,谁敢不出力向前增援?

战后国军检讨,要重点惩治两个人,一是整83师师长李天霞,一是整25师师长黄百韬。为什么?离孟良崮核心阵地最近。

黄百韬敢不听命令,还是李天霞敢不听?

王耀武被可怜巴巴地摁在济南,空有山东军政党一元化领导的头衔,实则军权被青岛分割于前,战役指挥权被徐州绥署挤压于后,更有陈诚上下其手屡屡越位指挥,不敢想象王耀武内心活动是什么样。

我本不想来,你非让我来,我既然已来,你又胡乱来,叫我怎么来!

未完待续,下期主讲人物暂不透露名字。

只说几个特征:野蛮、蠢粗、残忍、灭绝人性……

0 阅读:59
有历史深度普及

有历史深度普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