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以前挺乖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变得“易燃易爆”,动不动还因为一点小事就变得特别暴躁,和人说话时也动不动就大吼大叫
朋友的女儿就是如此
自从进入初中后,整个人都变得格外狂躁,根本就是不可理喻,也没有办法好好沟通
有一天晚上,去朋友家吃饭,就因为孩子看手机不吃饭,朋友催了一声,没想到孩子就暴躁地把她往外面赶,嘴里还不耐烦地说着“烦不烦,你赶紧出去,让我清静一会行不行啊”
再说些什么,孩子直接“砰的”一下关上房门,并在里边把门反锁上了
看到如此恶劣的态度,朋友也简直是无法忍受了,暴躁的脾气跟着一下蹭上来,站在门外噼里啪啦地一顿诉苦
可房间内的女孩,压根就没有听进去,随后就听到屋内传来震耳的音乐响声
而在这里,很多家长第一反应就是归咎于孩子“叛逆”、“不听话了”
事实上,这些都不过是孩子拒绝沟通,故意用的反抗手法而已
这就等同于心理学上的“梅拉宾拉则一样,揭示了人际沟通里重要的三个语言信息传递:
包括:占比7%的语言信息,占比38%的声音信息,还有占比55%的视觉信息
其中,语言信息意指讲话内容,听觉信息意指语气、语调、声音、还有语速,视觉信息又指表情、态度、动作等可视因素
这也就是说,你想改变孩子对你的说话态度,那就要首先改变自己对孩子的说话态度
那如何才能有效改变自己、再去改变孩子呢?兰妈认为沟通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心理学建议上的“责任倒置”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责任倒置可绝对不是不负责任,而是通过改变沟通方式建立更融洽的语言模型
比如,心理学上建议的“四少”:少建议、少批评、少教育、少指责,就是一种责任倒置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变孩子身上的易燃易爆
那具体该怎么去做好这种心理建议呢?兰妈总结了关于跟孩子有效沟通的四个金句,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01
把建议换成:
“你怎么想的”
没有天生薄凉的孩子,也没有一开始对父母烦躁到连一句话都不愿说的仇视心理
所有的反抗、不满、还有疏远,其实都是由很多个无意间中伤的话所组成的
闺蜜的儿子,以前是个小跟屁虫,他妈妈去哪里,那身后永远都跟着一个“妈妈,抱抱”的黏人小家伙
本以为,小时候都如此黏人,那长大后也是妈妈贴心的小暖男
可再次见面时完全出乎意料了,曾经的黏人劲儿不见了,对妈妈说话的态度也总是大呼小叫
我问他“为什么现在对妈妈没有耐心了,也不黏人了”
小家伙晃了晃脑袋,然后一本正经地模仿起他妈妈声音:
“你干嘛”
“我不是说了吗,让你赶紧写作业,耳聋了呀”
“作业写不完,不准吃饭,也不准睡觉”
“还有啊,你看看你这作业,写的什么玩意,我都不好意思拿出去让老师看,赶紧重新写吧”
“你干嘛,赶紧做你自己的事情去呀,别那种不爽的眼神看我,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可别不知好歹了”
…
紧接着,男孩又特意强调说:“如果我没有按照妈妈话做,那她就会逐渐提高音量、加重语气,直到我乖乖照做为止”
听完这些,我反过来问男孩:“那你希望妈妈用怎样的方式和你讲话呢”
他想了想,然后告诉我:“至少得问问我是怎么想的吧,她都不了解我,又怎么能理解我呢”
是呀,这就是沟通,也就是所谓的责任倒置
当我们站在了解、理解的角度去关爱孩子了,那教育才会有效地发挥真正作用
不想和孩子争锋相对、关系紧张,那家长们就要在建议的时候及时打住了,多问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接下来的沟通自然就会和谐多了
02
把批评换成:
“我想先听听你的想法”
曾经听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
“为什么彼此伤害最深的,永远是身边最亲近的人?这些人明明在外面对所有人都能和颜悦色、彬彬有礼,可回到家就跟个大爷一样,一言不合就语言中伤,还丝毫意识不到问题所在”
事实上,这就是所谓的窝里横,也是属于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骑士在晚宴上因为一些事情被领主批评了一顿
他越想越委屈、越想越气,回到家后察觉管家没有及时在门口迎接他,又气急败坏地朝着管家臭骂一顿
管家受了气,又不能朝主人表现出来,只好憋着回家,看到妻子后开始找茬怒斥
而妻子受了委屈之后,正好看到儿子在一旁调皮捣蛋,就生气地上前给了儿子一巴掌
最后,儿子莫名其妙地挨了一巴掌后心情糟糕极了,不由分说地就把一旁正在打滚的猫咪踢了一脚…
看吧,坏情绪就是一条传播链,传播的连锁反应就是那些弱于自己、等级又低于自己的人
所谓的窝里横也是一样,不管是夫妻之间、父母之间、亲子之间,还是你身边的亲朋好友,能轻易让你暴怒的,其实就是那些你认为最亲近、又能包容你的人
可坏情绪就像是“病毒”一样,可以快速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身上,即便是你身边最亲近、不会反抗你的人,也需要做到谨言慎行,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基础的尊重、与个人修养
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也不例外
曾经,和女儿因为一件事争得面红耳赤、还僵持着不分上下时
我质问女儿:“为什么那么倔犟,跟一头牛一样,以后到了社会上谁愿意跟这样的人相处”
女儿却反问我:“总是说我,那你呢?为什么不听听我是怎么想的”
一瞬间,我呆愣在原地
是呀,为什么不能好好听听孩子是怎么想的呢
领悟到这一点后,我重新审视自己,每次沟通前都问问女儿“你是怎么想的”、或者“想听听你是怎么想的”,然后再闭嘴认真听孩子把话讲完
而随着女儿讲出的话越多,我对女儿的了解越多,最后亲子沟通也变得轻松有趣多了
所以,跟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二个金句,就是把批评换成“我想听听你是怎么说的”
如此,孩子才能畅所欲言,坏情绪也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与消除
03
把教育换成:
“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说:“为什么孩子越长大越不听话了”
事实上,长大就是一个享受孤独的过程,如果孩子一直都是依偎在父母怀里长不大的小小人儿,那孩子也根本就无法真正长大
小舅妈是一个性格比较要强的母亲,她对她儿子也是极为严格的
包括每天吃什么饭,吃多少饭,什么时候写作业,什么时候把作业写完,那统统都是要精确到几时几分才行
而在小舅妈严格要求下,表弟做事情也井井有条,学业上一般都是老师喜欢的三好学生
可好景不长,这种光景仅持续几年就落幕了
自从表弟读初中寄宿之后,小舅妈不能贴身事事操心,表弟就像是一个没有断奶的孩子,洗脸刷牙这等基础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学习上没人催之后作业常常不交,吃饭没人催之后也常常饿着肚子上课…
于是,不到半年时间,表弟就因为营养不良常常回家休病假
小舅妈得知这些事情后气得不行,大骂表弟:“都十几岁的人了,吃饭都不知道多吃些吗?什么都不会,真跟个废物一样没用”
讲真的,听说了这些事情后,我心里也蛮难受的
想想表弟以前被小舅妈悉心照顾的风光无限,我曾羡慕不已,总觉得这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
可再看看表弟如今离开小舅妈连基础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我又再次沉默了
其实,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应该是看着孩子拥有更多的积极向上的自强能力吧
所以,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有多么地服从,而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成长规律:
当孩子犟嘴时不要生气,这是他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要欣慰、还要主动去了解孩子,多问问“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
当孩子害怕不敢面对时不要生气,这是孩子遇到困难后正常的心理反应,我们要鼓励孩子坚强面对,多问问“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
当孩子羡慕别人而产生嫉妒心理时不要生气,这是孩子自身能力和信心薄弱的表现,我们要相信孩子同样也能出色,更要多问问孩子“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
如此,孩子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积极乐观心态
04
把指责换成:
“你希望我用什么方式支持你呢”
不知道有没有家长意识到,孩子长大后“会顶嘴”才是健康反应,如果一个孩子连反抗顶嘴的权利都没有,那他们还有什么呢
曾经,我开解了一个整天把“你去si”诅咒话挂嘴边的女孩
很难想象,这还是女孩对她妈妈所讲的话
记得刚开始见到这个女孩的时候,张口闭口就是污秽之语,对妈妈也是非打即骂,根本就没有本分尊重可言
讲真的,那时候我对她是有些反感的,总觉得不尊重父母的孩子,人品也好不到哪里去
可一次回家的路上,我意外碰到女孩正在投喂流浪猫,看到我后还用请求语言问我“能不能领养那只流浪猫,真的好可怜呀”
我问女孩“既然你那么喜欢小猫,为什么不自己领养呢”
女孩低着头沉默不语,过了几秒后才抬起头满眼可惜地对我说“因为我的妈妈不让我养猫”
听完那些,我突然对女孩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一个对流浪猫都尚有爱心的孩子,对自己的妈妈又何故恶劣到如此程度呢
后来了解过后才知道,原来女孩之所以会如此恼恨妈妈,主要是因为妈妈那说一不二的性格,小时候对她的控制欲更是极强
听女孩说,从小到大,只要是她妈妈说的话,那就必须要做到,要不然就是关小黑屋、或者被惩罚做很多家务活
如此环境下,女孩为了逃避惩罚,只好扮演一个事事听话的乖乖女
可病猫也有发威的那一天,随着妈妈控制欲越来越强,女孩也终于忍不住了
她不再当那个事事听话的乖乖女,整天逃课逃学,酗酒抽烟,还和同学打架斗殴,看上去就是整个的问题少女形象
所以,教育并不是为了驯服、更不是为了让孩子服从,而是在孩子有需求的时候多一些耐心去等待和陪伴
比如,当孩子做错某些事情,或者在某些事情上没有达到你所期盼的效果时,在这件事上最难过的,其实当属孩子自己了
我们父母要做的也是尽可能地理解尊重,然后获得孩子的信任,最后才能打开话题,达到畅所欲言的沟通效果
当然了,如果不知道如何做好这一点,那就试试改变孩子的第四句金言吧,多问问孩子:“你希望我用什么方式支持你呢”
在孩子袒露心声的那一刻,你和孩子的关系就已经形成平行线,接下来的沟通也会简单很多
那么,关于对付易燃易爆孩子的相关沟通金言,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