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在整理那略显杂乱的书架时,不经意间翻出了儿子三年级时的数学课本。
那封面,已泛起了岁月的微黄,轻轻翻开,里面竟是密密麻麻的涂鸦,让人忍不住嘴角上扬。
只见那些几何图形,被五彩斑斓的色彩勾勒得别具一格,算式也显得天马行空,这一幕瞬间将我带回了当年。
那时,他坐在书桌前,时而低头沉思,小眉头紧锁;时而欢呼雀跃,仿佛发现了新大陆。
但是我并未干涉他的“创作”,任由他在书页上尽情挥洒那份天真与好奇。
如今看来,那些涂鸦不仅仅是孩童的游戏,更是他对数学世界最初的探索与思考的痕迹。
与友人闲聊时,我提及此事,他却不禁叹了口气,感慨道:“现在的孩子,哪还有这样的闲暇时光?
课外班如山般压在他们身上,连发呆都成了一种奢侈。”
01 放养不是放任,成长需要自由放养,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在明确的边界内,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
忆起我的童年,父母从未过问我的作业安排,放学后的时间全然由我支配。
夕阳西下,邻居家孩子们的欢笑声在院子里此起彼伏,我的童年便在这喧闹与自由中悄然生长。
如今,我努力为儿子营造相似的氛围。
他酷爱画画,家里的墙上、桌角、甚至门后,都贴满了他的“艺术杰作”。
有次,他沉迷于涂鸦之中,一天之内竟画了十几张。
我在一旁悠然地喝着茶,偶尔搭句话:“这只龙画得颇为特别,为何它是紫色的呢?”
他歪着头,想了想,笑着答道:“因为它只在夜晚出没呀!”
放养的孩子,往往比被严格管控的孩子更具创造力。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自主探索的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创新潜能。
那些看似无意义的“胡思乱想”,实则正是他们构建认知框架的宝贵过程。
自由玩耍不仅有助于孩子发展丰富的想象力,还能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自由探索的征途中,孩子能够不断尝试、调整,最终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学习方法。
比如,朋友的儿子从小被管得很严,背书包、洗衣服、做作业,全靠家长安排。
后来我问他:“你梦想是什么?”他思考片刻,认真回答:
“长大了我要娶个像我妈一样的老婆,啥都不用我费心和动手。”
02 内在驱动力,才是成长的核心小区里有个孩子,他的父母皆是大学教授,却从不强迫他学习,甚至从不让他参加任何补习班。
每天放学,他都会扛着望远镜跑到阳台上,专注地研究星星的位置,家里也堆满了关于天文学的书籍。
渐渐地,他对数学、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以全市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了重点中学。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德西指出,内在动机远比外在压力更能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
孩子所渴望的,是探索世界的自由,而非填鸭式的知识灌输。
真正的兴趣驱动,往往源自他们内心的热爱。
家长和教育者应当做的,是提供恰当的引导,而非强行施压。
让孩子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思维方式去成长。
比如,小时候我妈赶着我学钢琴,我死活不练,最后她终于放弃了。
结果长大后,没想到自己疯狂喜欢上了音乐,一天练八个小时,仿佛要向童年的自己讨个说法。
再比如,朋友儿子小时候被逼着学奥数,长大后果断选择文科。
问他为什么,他一脸正气:
“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远离数学!”
03 犯错是成长的最佳捷径犯错,其实是孩子成长的最佳捷径。
前些天,儿子在一次考试中失利,拿着试卷回来时,满脸失落。我并未责怪他,只是轻声问道:“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他低头思考了一会儿,坦诚地说:“可能是最近玩得太多了。”
我点点头,接着问:“那你想怎么办呢?”
他主动制定了学习计划,并减少了游戏时间。
两周后,他的成绩果然有了明显的提升。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孩子需要在试错中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而过度干预,只会剥夺他们从错误中学习的宝贵机会。
所以说,允许孩子犯错,他们才能真正意识到问题所在,并主动寻求解决之道。
只有在不断试错和修正的过程中,他们才能形成成熟的思维方式。
比如,我小时候考试没考好,爸爸安慰我:“失败乃成功之母。”
长大后我问他:“那成功是谁的母亲?”
他拍了拍我:“那还用说,当然是努力的孩子了。”
那么,如何科学地“放养”孩子呢?
其实,真正的“放养”并非全然撒手不管,而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支持与信任的环境,让他们在自由探索中学会自律。
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设定基本的学习规则,但保持一定的灵活度,让孩子在框架内自由发挥;
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接纳孩子的错误,帮助他们在错误中找到成长的机会;
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减少外部的过度干预,尊重他们的发展节奏。
所以说,父母的信任,就如同肥沃的土壤一般,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养分。
剩下的,就交给孩子自己去生长、去绽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