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帮派史之哥老会:哥老会与天地会同源?为什么又叫袍哥会?

刘洋瀚海聊之 2025-02-11 15:17:56

谁是导致大清灭亡的社团?

比孙中山的同盟会更早在大清军中遍布信徒的组织又是哪个呢?

我们都知道清朝时的民间结社非常多,有一直喊着反清复明的天地会,有靠传播宗教起家最终却发展成流氓团伙的青帮,有在清朝中期起义造成大清由盛转衰的白莲教,还有喊着扶清灭洋也让大清先抚后剿的义和团。

但要说对晚晴根基的动摇,谁都比不过哥老会(袍哥会)。

今天的中国帮派史,咱们开始讲哥老会,聊一聊它的起源与壮大。

《清史稿》中曾记载:“蜀民失业无赖者,多习拳勇,嗜饮博,寖至劫杀,号为啯噜子。”——《清史稿》·列传一百二十三 赵尔巽(民国)

这个啯噜,就是哥老会的哥老,哥老一词应当就是啯噜的音转读法。

清末重臣左宗棠就持此种观点,“盖哥老会者,本川黔旧有啯噜之别名也。”——《左文襄公奏稿》 左宗棠(清)

当过湖南布政使的四川人李榕在给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信中也曾说过,在清末军中流行的秘密结社就是四川曾经的啯噜会。

(“窃按蜀中尚有啯噜会,军兴以来,其党多亡命归行伍,十余年勾煽成风,流毒遍湘楚,而变其名曰江湖会。”——《十三峰书屋全集》 李榕(清))

如此来看,哥老会来源于这个啯噜的说法还是比较靠谱的。

那这个啯噜又是什么来头呢?

咱们前面提到的《清史稿》里的那段记载,出现在乾隆三十七年,当时乾隆正在四川打大小金川之役。一个叫顾光旭的人在这年调任四川按察使,任内对这些啯噜子们大肆逮捕,并将没有太大罪恶的人充做漕运士兵。

类似的内容在《清史稿》中也出现在时任四川总督文绶,以及华阳知州蒋兆奎的传记中。

(“四川多盗,民间号啯噜子,阑入邻近诸省。湖广总督舒常、湖南巡抚刘墉、贵州巡抚李本先后疏言盗自四川入境,遣将吏捕治。”——《清史稿》·列传一百一十九 赵尔巽(民国)

“四川盗号啯噜子,扰尤溪。兆奎捕得盗渠,获首犯。”——《清史稿》·列传一百一十一 赵尔巽(民国))

由此可以看出,啯噜应当就是在乾隆年间,活跃在四川的一个团体。

但这个词更多的是对当时四川民间匪患的一种统称,类似于咱们前面讲白莲教时提到过的,南宋时的“食菜事魔”。但区别在于“食菜事魔”虽然也是对当时民间宗教团体的统称,但这些团体都有非常高的组织性和破坏力,比如打着明教旗号的方腊起义。而乾隆时期的啯噜并没有什么严密的组织,也不是宗教团体。只不过因为生活艰难,无业者众多,大家会自发的结伴做一些事。但既没组织,也没信仰

至于啯噜一词的含义,乾隆朝进士李调元给出的解释,是指赌徒。

(“啯噜,本音国鲁,蜀人呼赌钱者通曰啯噜,皆作平声,如曰辜奴。”——《童山诗集》·卷一 李调元(清))

但到了近代,更多的人倾向于,啯噜一词是指结义兄弟。

哥老还有一个别称叫袍哥,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更为熟悉。

袍哥是四川哥老会成员的自称,它名称的含义也有好几种说法。

有说出自《诗经》的,取“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之意。

也有说出自《三国演义》的,关羽降曹后,曹操赠新袍,但关羽却不忘刘备赠的旧袍。

总之,大多数解释都倾向于,与啯噜的“结义兄弟”的那种解释相似。

当然了,作为一个在清末民初非常有影响力的组织,起源于川蜀地区的无组织游民这种说法也不咋露脸。

于是,哥老会的起源就有了另两种说法流传于世。

其一,哥老会源自郑成功。

这种说法给哥老会提供了另一个名字,叫“汉留”,取汉人遗民或者汉朝遗民之意。

说康熙九年(1670年)的时候,也就是吴三桂等三藩起兵的三年前,郑成功派传说中的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前往四川成立了一个组织,目的是等吴三桂起兵后在四川举事。但由于判徒的出卖,计划失败,组织也只能转入地下。

咱们之前讲天地会起源的时候就说过,陈近南的原型陈永华和郑成功的交集并不见于史料,他参与创建什么组织的说法也不见于史料。陈永华真正发迹是郑成功死后的郑经时代,而且还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应当也无暇亲赴大陆参与地下组织的创建。

又过了一百余年,到了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时候,有一个叫郭永泰的云南大理人去福建厦门看他叔叔,偶然间在福建当地一个民户的家中看到一本叫《金台山实录》的书,书上面还有个印,写着“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郭永泰一看就知道这是郑成功的东西,就问当这家人这东西的来历,人家说是家里老人出海捕鱼的时候在海底发现了一个铁匣,里面除了这本书还有一方玉印。

咱也不知道一个铁制的盒子密闭性怎么那么好,一两百年也不漏水。

总之这些东西就落到了郭永泰的手里,而郭永泰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时候重开山门,继续发展“汉留”组织。这时候距离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创建太平天国还剩两年了。传说中的这一书一印也在太平天国之乱时不知所踪。

这些内容都出自哥老会成员自己所著的典籍。

其二,哥老会就是天地会。

相传太平天国即将覆灭的时候,忠王李秀成和侍王李世贤(李秀成堂弟),眼看大势已去,就秘密派遣天地会的成员投降曾国藩的湘军,然后潜伏下来,慢慢引导湘军日后造反。因为他们的首领被称作“老大哥”,所以组织也被叫做哥老会。

(“李秀成、李世贤等知大仇未复,而大势已去,甚为痛心疾首。逆知湘勇嗣后必见重于满政府,日后能左右中国之势力者,必为湘勇无疑。于是乃隐遣福建、江西之洪门兄弟投降于湘军,以引导之。复又避去三点、三合之名称,因会党首领有老大哥之别号,故遂易名曰哥老会。”——《教会源流考》 陶成章(民国))

而之所以太平天国的人会派天地会的人当卧底,是因为太平天国就是天地会成员创建的,只不过洪秀全用天主教的教义掩盖了天地会的内核,“天国”的含义就是天地会的slogan“指天为父(指地为母)”演变来的。

(“朱九涛者,三合会之首领,传其天地会之绪于洪秀全,秀全复窃取天主教之义以附会之。(其称天为父,及国号天国,官以天名,上下一体,皆以兄弟相称,非尽本于耶稣,而实有根于洪门之旧规而然也。)”——《教会源流考》 陶成章(民国))

这个一听就非常牵强的说法,源自清末民初光复会创始人陶成章的《教会源流考》。

这种把各个组织强行捏合在一起的说法在民国时期还是大行其道的,刘师亮的《汉留全史》和朱琳的《洪门志》就分别从哥老会和天地会的角度,把两个组织的起源放在了一起。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革命党人在反清的过程中,需要给这些反清组织找法理上的正统性,很多组织的起源可能就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以及根红苗正,所以就要把最玄乎的传说按到所有组织头上了。除为反清的行为增加法理依据外,也是为了搞统战。

但即便是传说,也都是有故事源头的。

比如哥老会确实会吸收天地会、白莲教等组织的形式和理念,甚至可能会有其组织成员加入。

乾隆、嘉庆时期导致由大清盛转衰的白莲教川楚教乱,四川就是重灾区之一,这和哥老会的前身啯噜会所在地区重合,甚至出现时间都差不多。那白莲教覆灭后,组织残党都会做些什么呢?深藏“功与名”然后安心种地吗?

而明确喊出反清复明口号的天地会,其分支,以及受其影响的组织又何止一两个。哥老会不受其影响自然也不可能。

又比如,哥老会成员也的确遍布在咸、同、光时期的大清官军之中,其中也包括湘军。曾国藩在给湘军立军规的时候还曾明确说过:“结拜哥老会、传习X教者斩。”——《禁洋烟等事之规七条》 曾国藩(清)

只不过这些人不太可能是太平天国派来的卧底。

那哥老会是如何让曾国藩、左宗棠这样的晚晴重臣都为之忌惮的呢?

甚至到了民国,都成了尾大不掉之患。

这些,咱们下期接着讲。

-1 阅读:102
刘洋瀚海聊之

刘洋瀚海聊之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