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种空空导弹的痛:一个低级错误坏了大事,幸亏没有放弃!

亚男行空说 2024-12-26 09:04:39

在新中国的航空武器发展历程中,空空导弹的研制是重要的一环。其中,霹雳1(PL-1)空空导弹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发展轨迹,在研制测试期间,它经历了多次重大挫折,但研制团队从未放弃!

霹雳1空空导弹的诞生

霹雳1空空导弹是中国在引进苏联的K-5M空空导弹基础上开启的国产化征程。当时,航空工业部旗下的湖南株洲航空发动机厂承担了总装任务,同时兵器和电子工业部的多家配套工厂也积极参与到仿制工作中。追溯其仿制开端,1958年10月便着手筹建生产线并对K-5M导弹进行测绘,设计代号定为7089。

结构与性能特点剖析

霹雳1导弹的苏联原型是纳粹德国相关导弹的重大改进发展型号,是一种无线电波束制导空空导弹。

霹雳1号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由多个舱段构成。包括无线电近炸引信和战斗部舱、无线电波束制导控制舱、单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舱、内装横滚稳定装置的稳定舱以及无线电天线接收机舱。其尾部的2个无线电定向天线,负责接收来自机载雷达的照射波束信号,经弹上计算装置转换为制导信号,控制鸭式舵面运动,从而引导导弹沿着机载雷达照射目标的波束方向飞行。但这种设计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难以满足现代空战对精度、机动性和适应性的要求。

屡败屡战的试验历程

经过紧张的筹备和试制,1959年10月正式投入试制生产阶段,次年3月首枚导弹组装成功,6月更是制造出12枚导弹且全部通过地面试验,彰显了当时科研人员的高效与拼搏精神。随后,10枚导弹被运往国家空空导弹试验靶场,开启了一系列的试验之旅。1960年7月,首枚导弹进行空中无靶试射,令人欣喜的是导弹工作状态完全正常,这无疑给科研人员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然而,后续的发展却充满波折。

在对拉-17靶机的4次空中试射中,令人非常遗憾的低级错误发生了 —— 试验载机上的火控雷达在发射导弹前未能校准,这导致发射的4枚导弹在雷达波束的“约束”下,均与靶机擦肩而过,未命中目标。实际上,如果雷达校准操作正确完成,这些导弹很可能可以击中目标,从而令中国空空导弹研发工作做到“一举成功”!

这一挫折并未让科研团队气馁,1962年10月他们重新恢复导弹试制生产。经过不懈努力,1963年3月总装出24枚导弹,同年11月再次在国家靶场进行定型试验。此次试验共发射20枚导弹,其中两次对拉-17靶机的空中试射取得成功,成功击毁靶机。

这一成果标志着该导弹的研制取得了关键突破,中国空军也迈入了使用空空导弹的时代。

正式服役与停产退役

1964年5月,霹雳1号空空导弹顺利通过国家定型委员会的审查,获批生产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正式命名为“霹雳”1号空空导弹,编号PL-1。

批生产型导弹随即进入中国空军服役,主要装备歼-6(J-6)战斗机,为当时的空战力量增添了一份保障。

苏军米格-19携带四枚K-5系列导弹

不过,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该弹逐渐暴露出一些局限性。受当时技术水平所限,其机载雷达和导弹本身性能较差,采用的“三点法”波束制导方式较为落后,载机只能从尾后攻击机动性差的敌方轰炸机,难以适应现代空战日益复杂的需求。实际上,它只适合攻击大型螺旋桨轰炸机,对于灵活的小型轰炸机或者速度快的喷气式军用飞机,几乎无法实施攻击。

因此,该弹于1974年停产,并逐步退出现役,但其在中国空空导弹发展史上的开拓意义不可忽视。

装备与改进情况

该弹装备中国空军早期的歼-6战斗机,并与相应的机载火控雷达PII-2-y配合使用。但由于命中概率的问题,实战中通常需要多次发射,而受限于机载雷达作用距离短以及两次发射时间间隔必须超过23秒的限制,很难在实战中实现一次攻击、两次发射的理想效果。

随着技术的进步,在60年代末,霹雳1逐渐被更为先进的“霹雳”2(PL-2)空空导弹所取代,已生产的大部分霹雳1空空导弹被改装为空空导弹靶场试验用的靶弹,继续为中国空空导弹技术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0 阅读:4
亚男行空说

亚男行空说

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