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如今咱们的自主汽车已经不差,无论燃油车还是纯电汽车发展的都不错。当然在传统的燃油车领域咱们的产品达不到最高的水准,但要分清达不到最高水准并不代表很差。但全球汽车市场已被瓜分,五大车系的技术、底蕴同属顶级,市场几乎被这些个车系完全掌控。
在这种情况下有限的市场容量内均已被顶级产品所填充,那么自然没有次顶级产品的生存空间。所以自主燃油车想进入欧美等发达地区的汽车市场是很难的。汽车市场具备一定的特殊性,成熟、饱和,只要达不到最顶级的水准,那么就没办法与几大车系的产品去博弈。不仅仅体现在车辆本身,更体现在成本、流程控制等方面。
五大车系的燃油车强原因很简单,工业的本质就是早尝试、早出错、早改错、早积累经验、早让产品完善成熟。简单理解就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一定被动。在燃油车领域我们达不到一流本质就是乘用车起步太晚,上世纪90年代后我们才开始发展乘用车。而日系、韩系乘用车在二战结束后就已经开始发展了。
而法系车、美系车、德系车则更早,20世纪初就已经颇具规模了。还是那句话工业领域某个企业一旦取得技术领先,就很难被对手所超越。因为谁都不会原地踏步等着对手去超越,大家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那么存在的差距会一直存在。当然如果能获得技术参数,那么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差距缩小,但技术可是工厂的命根子,谁都不会轻易提供技术。
汽车与飞机、轮船、卫星谁更难造?严谨的说汽车发动机的制造难度还是要低于飞机、卫星发动机的。但这存在一个不对称的博弈,普通消费者对汽车、对汽车发动机的要求点太多、繁杂,但对于卫星、火箭的发动机要求很少。这就导致了造汽车、汽车发动机对技术的要求是既高又杂,牵扯的学科、考虑的维度太多。而制造航空发动机对技术的要求是足够精深,但航空发动机的设计目标却不如汽车那么广博。
汽车属于多元目标工程想设计好一辆汽车所需考虑的维度太多、太多,所以汽车属于多元目标工程。设计民用载具必然要面对有限的成本、以及源于市场容量的压力,花多少钱、造出的产品能卖出多少?而在消费者层面,需要考虑车子的外观、使用寿命、故障率、燃油经济性、隔音效果、舒适程度、价格等等,这些个维度才让汽车变得复杂,因为每一个维度其实都是一个学科。
所以汽车对比战斗机、导弹谁更难?导弹会要求其内部的内燃机推进器寿命长么?必须要,因为发射击中目标后就已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周期,简单理解就是“一命货”的设计不考虑使用寿命。同理设计卫星推进火箭时会考虑寿命么?会在意成本么?会考虑燃料经济性?都不会。而设计卫星时会考虑隔音效果、乘坐舒适度、外观是否好看?同样不会,汽车难造难在设计目标太多。
火箭、卫星、飞机的设计目标相对更少写到这各位朋友应该明白,乘用车之所以难造关键点在于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太多,需要面面俱到,还需面对有限的成本投入以及呈现未知数的市场容积。研发、换代一款车型的投入经费是有限的,比如大众的高尔夫8代设计研发费用为22亿美元。因为对于民用载具企业而言它的资金是有限的,还必须考虑车辆研发成功后的市场反馈,能不能把钱赚回来。
而咱们过去十年间投入在顶级喷气式发动机上的钱达到了1300亿美元,这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解决方式。如果咱们的自主车企也能拿出这个数用于研发汽车发动机,哪怕只有1/3也足够了。所以无论在哪个领域想实现技术突破,无止境的预算是最基本的保险措施。汽车研发面对的尴尬就是研发资金是有限的,却要完成最多的设计目标。这样一来难度就大幅度提高了。
战斗机不用考虑乘坐舒适度、油耗、造型是不是好看、是不是有销量、寿命有多长、价格等等维度。但乘用车能不考虑么?哪个车主不希望自己的车子更舒适、更耐用、更省油、更便宜、更漂亮、更安全等等?所以汽车是现代工业中对基础类技术要求最多的产品,难就难在这。飞机发动机寿命是几百甚至上千小时,而汽车发动机呢?完全不是一个时间量级。
所以汽车之难造在于用有限的投入来完成多重设计目标,力求面面俱到。战斗机、卫星等国之重器在研发时几乎拥有无限的研发投入,而设计目标更简单远低于汽车,力求在特定方面做到极致即可而无须面面俱到。另一方面民用产品如汽车、自行车等等更容易与其它品牌行程对比,均在市场中销售熟强熟弱一目了然。但卫星、战斗机、巨轮等产品的市场本就具备一定的局限性,不容易横向比较销量。
。。。
能造飞机?发动机
用户10xxx12
战略的当然要做好啦,蠢才。
云游天下
标题就提问错误的,你反过来想想就知道了。
雅俗共赏
只能怪别人做得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