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园弄》选角风波与“85花”的集体困境

粽眼观天 2023-12-21 18:47:49

陈可辛的新片《酱园弄》(原名“酱园弄杀夫案”)最近低调开机了。

虽然关于影片的官方消息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但关于这部影片的各种小道消息,尤其是关于女配阵容的各种新闻一直没有停下来。这其中,赵丽颖和杨幂两位“85花”的粉丝为这么一个女配花落谁家几乎是“扯了头花”。直到这几天,两人双双进入阵容的消息似乎才尘埃落定,却又引发了新的争议。

这不,甚至CCTV6也“下场”了。

这让人略微心生疑窦。虽然陈可辛是华语影坛的知名导演,但这么一部根据民国疑案改编的电影的女配角,似乎也没有抢手到让两位“85花”扯头花的程度。虽然我们知道陈导演有“善于”宣传的传统,也有“影帝影后制造机”的美誉,但单单靠营销和履历似乎也不足以让这个话题持续这么久。

我想也许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时机。这部片子最早传出消息是在2022年,最初的说法是要走“流媒体路线”——

陈可辛导演这次重拾20年前,Applause Pictures公司赛道,对准的是泛亚洲、环大陆的制作范围。

再加上最近的流媒体平台形式,明确地说是想把之前的泛亚洲模式推广到流媒体平台。当然这样就会少了很多审查限制,多了一些题材探索的自由度。

当然现在立项依然是走院线路线,这也许也是宣传方式的一种吧。但这似乎也为这部片子打上了不一样的“光环”。

第二,这部影片是比较流行的“大女主戏”。本片以詹周氏杀夫案为核心,展现了一段民国时期的传奇故事:

这是1945年3月发生在上海的真实案件。詹大块头是个屠夫,好赌成性,输得倾家荡产,并且长期虐待殴打妻子詹周氏。

备受多年家暴之苦的詹周氏,持刀杀死并肢解自己丈夫詹大块头。酱园弄所在的位置就在上海市中心,新闸路地铁站西南侧的金色家园小区。

酱园弄杀夫案是家暴第一次被社会广泛讨论。由于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杀死丈夫的詹周氏不仅没有被判死刑,还一直活到了上世纪90年代。

第三,这部影片可以对标《阎瑞生》。《阎瑞生》是中国第一部电影长片,“阎瑞生案”也就是姜文《一步之遥》的原型。《酱园弄》的故事原型“酱园弄杀夫案”也一样是民国奇案,这部片子开始于疫情尾声,有一种重新开启局面的感觉。

第四,也是最关键的,“85花”其实某种程度上缺乏电影资源。虽然杨幂、赵丽颖等都不缺影视资源,但能够拿来作为代表作的、能冲奖的严肃题材是很稀缺的,不然杨幂也不会在《宝贝儿》中扮丑,而赵丽颖这几年更是把重心放在了电视剧集上,《幸福到万家》《风吹半夏》都是严肃现实主义题材,也获得了不少奖项提名。

那么我们就需要来说一下,到底为什么“85花”会出现这种名气与资源和奖项期待的错配,到底为什么她们会面临这样的“集体困境”。

一般意义上的“85花”有杨幂、刘诗诗、唐嫣、赵丽颖、AB、倪妮、刘亦菲等几位。这几位的星路有高度的一致性,主要的代表作基本都是古偶,有国民度,但缺少足够分量的奖项。

前些日子金鸡奖颁奖时,我也与有的朋友讨论过现役的几位85、90和95花的问题。一个共识是,除了演技之外,角色对于演员的加成实在是太大了。

比如就拿《酱园弄》“雷打不动”的女一号章子怡来说,靠着“宫二”一角几乎收割了华语影坛所有主要的表演奖项。而从这些年来华语影视剧中的女性角色来说,真正带着“大女主”气质而又有着独立性和本土文化特性的,几乎就是章子怡的宫二和赵丽颖的明兰两个角色了。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两位演员会进入这次的表演阵容。

那么,85花的集体困境,到底是因为其自身的能力、机遇不足,还是华语影坛没有给予足够多类似的角色资源供其挑选呢?毕竟,几年前海清在First上对华语影坛的呼声言犹在耳。

我们知道,这些年的影视市场一直在热炒所谓“大女主”的概念,而“大女主戏”因为对演员的加成也成为各路女明星争抢的热点。

但目前我们看到的“大女主戏”也有一些普遍的问题。从《甄嬛传》开始,“大女主”虽然屡次成为爆款,但这里面也有一些普遍的“套路”存在。

第一个问题就是,“大女主”的概念往往是“大男主”的镜像翻转,因为影视剧中确实某种程度上男性为一号位的戏居多,那么如果女性成为最主要的角色,似乎就是“大女主”了。但从某种程度上,这只是将戏份和角色的功能设置从男性翻转为女性,而其本质特质并未改变。

就拿《甄嬛传》来举例,这部戏前后半段泾渭分明,前半段甄嬛是一个典型的“白莲花”,而后半段反转成为了“黑莲花”。从功能性上来讲,甄嬛是通过手段将原本属于皇帝的权谋转换到自己身上而完成了复仇,甚至还暗中主导了权力交接。某种程度上,她所做的事类似于《雍正王朝》中的权力斗争,只是把一部分故事情节放到了自己身上。这也不由得让人想到刘诗诗的《步步惊心》。

沿袭这个路线的,我们还可以想到《延禧攻略》等,似乎这些剧主要是把女性从权力斗争的附属、被支配地位放到了支配地位,而这就完成了“大女主”的逆袭。那我们不禁要问,这除了生理性别的转换外,它比通常以男性为主角的戏剧有什么本质改变呢?我曾看过一篇长篇论述《甄嬛传》中的权力斗争的文章,写得非常精彩。但作者在文章的最末尾的一句话却打动我最深,她说甄嬛确实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但她也不再是原来的自己——

“甄嬛的悲剧在于:到最后,朋友死光了,仇人死光了,爱人死光了,忠仆死光了(也许还剩个小允子),对任何人都信任不起来了。人性中好的部分彻底完蛋了。”

这方面我们可以以《塔尔》为例,《塔尔》也是一部无可争议的“大女主戏”,这部戏部分秉承了西方一贯的女性主义视角,但又作出了颠覆,它试图论证,在进入了和男性一样的角色、拥有了一样的权力地位后,大女主也一样会被权力所腐蚀,犯下跟男性一样的错误。这不啻为对西方刻板的女性主义思维定势的“反动”。

在这点上,倒是有几部戏确实可以拿来作为“对照”,证明“大女主戏”并不一定只能是男性的镜像翻转,在获得了男性一样的优势地位后,也避免不了陷入和男性一样的困境。就像我们之前所说的《一代宗师》,以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代宗师》中的宫二,虽然是女儿身,却有一颗男儿心,不仅武艺高强,争强好胜,在父亲与叶问交手后,又亲自出面与叶问对决,要找回宫家的场子。在师兄叛逆师门后,更是不惜奉道,亲自替父报仇。

但同时,宫二也依然是一个女性,也同样渴望爱情。她在香港对叶问吐露心迹的桥段,是宫二在本片中最动人的段落之一,也是章子怡演技的高光时刻。

另一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可称之为《明兰传》(在日本播放时的译名就是如此),讲述了官吏家庭庶女出身的明兰一路“逆袭”,成长为大女人的历程。

因为是一部古装戏,本剧不可能改变一些封建时代基本的设定,比如朝堂戏战争戏以男人为主等。但这部戏从头至尾,始终以女性的表达为主,而且并不是像其他女主戏一样,把男人的戏份按到女性身上,就算是女主戏了。

本剧塑造的女性角色,既可以快意恩仇,也可以明媚可爱,既可以英雄气概,也可以儿女情长,既可以豪气干云,也可以温润如水。这也提醒我们,所谓的大女主戏,并不一定只是让女性去充当原本男性充当的角色、刻板印象,而是让女性气质、女性的价值观融入世界、改造生活,让工作、生活、人生多样化。

况且,所谓的大女主戏、大女主视角,事实上也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让女性去担当男性的角色、甚至比男性干得更好,其实这类角色早已有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一部以广东改革开放为背景的电视剧叫《情满珠江》,曾经风行一时:

简介:这里讲述的是一群知青几十年间的酸甜苦辣,七十年代下乡时的辛酸故事,八十年代返城时遇到的艰辛历程,改革开放时期创业时的喜怒哀乐……一部以南方某电风扇厂从乡镇小厂到国际集团为蓝本的划时代巨作,艺术再现中国人与中国经济痛苦而傲世的锐变历程。70年代,广州青年梁淑贞、林必林、张越美和谭蓉下乡当知青。梁淑贞受辱,谭蓉甘心卖身,张越美冒险逃港投奔在港的父母,只有林必成在粉碎四人帮后才回城。80年代,张越美与父亲回大陆投资,要在她下乡的地方兴建电风扇厂。在管理工厂的人选上,她拒绝了谭蓉而选中了林必成,使谭蓉怀恨在心。与此同时,全哥和麦坚搞得乡镇企业也十分兴旺发展起来。他们还聘请了自学成才的梁淑贞当上工程师。不同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使得林必成和梁淑贞的婚姻破裂。张越美和林必成结成了夫妻。而谭蓉为独占张家财产,与张、林二人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明争暗夺。梁淑贞勤奋和努力,成为一名企业女强人。而林必成过分的自负,屡遭挫折。在张越美的帮助下,揭穿谭蓉的阴谋,林必成冤情解除,张家摆脱破产的命运。

这部剧中左翎饰演的梁淑贞,就是一个典型的“大女主”形象,也就是说我们三十年前就已经拥有了如此丰富、多维、厚重的有底蕴的女性艺术形象。

相对而言,这些年充斥荧幕的各类偶像剧、甜宠剧以及部分所谓的职场剧中的女性形象,相较而言就单薄、单一了很多。

而85花走红的时代,恰恰是这类影视剧爆发的时代,因此85花作为时尚潮流的代表,也或被动或主动的出演了很多这类角色,这也使得她们的履历中缺少了厚重感,缺少分量。为了一个《酱园弄》的女二角色扯破头花也就不难理解了。

那么既然如此,该如何去改变呢?我想这不仅仅是演员的问题,也不仅是创作者和行业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这一方面是需要对市场导向进行引导。千篇一律的偶像剧、甜宠剧之所以不断出台,是因为有受众。那么如果受众始终不成长、不改变,行业本身也缺少动力去改变。因此对观众人群进行细分、引导和熏陶就是重要的。

但我想强调的是,这种引导并不是命令式、自上而下强加的,而是渐进式、以感性推动徐徐图之的。这里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经济大环境对于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影响。毕竟,经济环境的改变和转换对于上层建筑的影响是有个过程的,太急、太缓都不好,要注意节奏。

再一方面,演员自身也需要转变观念,不要觉得饰演有一定年龄层次的女性角色是压力。在这方面,凯特温斯莱特的《东城梦魇》算是最好的示范了。

另一方面,就是我强调过多次的那个问题,需要对于“我们想要的生活方式和未来”进行不断地想象、描绘和实践。所有问题的题眼,都在于我们想要建立一个怎样的生活方式,以及为了这个生活方式,需要如何展开奋斗和实践。这是我们如今面临的最紧要的问题。

如果说过去若干年,我们都是照着既有的路径去按图索骥的话,那么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我们只能面临自己去寻找和摸索的“困境”。毕竟,以前我们看港台剧、日韩美剧,那些影视作品中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影响了我们。而当今世界大家的眼界和生活习惯逐渐趋同,却都缺少未来的方向,那么这就只能是一个自我实践的问题。

当然,从历史、从现实中去寻找答案,或者答案的碎片,也是一种可行的方式。这正如保罗•亨利•朗在《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说:“最有意义的历史教训之一是,随着新时代而出现的新思想的种子一般总可以在前一时代中找到。”我们一再一再地重复这一观点,这就是选择相信,选择希望。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