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上市公司网/文
中美关税战下,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可能存在被摘牌的风险。中国香港市场成为中概股回流的主要市场。据香港交易所最新的上市要求,高盛估计有27只、总市值达1.35万亿元人民币(约1840亿美元)的中概股,或将有资格在香港进行双重主要上市或第二上市。
此前,美国财政部长曾对媒体表示,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可能被摘牌,作为贸易谈判条件的一部分。也有媒体指出,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将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除牌。
中概股面临的退市风险并非一朝一夕。早在2018年,特朗普政府挑起首次贸易战,全球经济格局随之震荡。同年4月,港交所放宽对“同股不同权”和VIE架构的限制,允许以中国为业务重心的公司在港进行第二上市,为中概股回归拆除了关键的制度藩篱。
在中美持续博弈的大背景下,美国中概股头顶美国监管与退市的双重阴霾。重压之下,阿里巴巴、网易、京东等头部中概股纷纷奔赴香港,完成第二上市。这一系列动作,既是企业基于全球资本市场风云变幻做出的战略调适,通过打造多元融资渠道分散风险,又能顺势提升在本土市场的影响力。如今,中概股回归港股市场热度渐起,下一个回归的“爆款”企业成为市场瞩目的焦点。
中概股回归并非只盯着港股,A股市场同样是重要选项。但从数据来看,港股更受青睐。Wind数据显示,目前387家美国中概股里,已有56家回归港股,占比14.47%,而回归A股的占比仅6.46%。
中概股回流正悄然预热,这一趋势不仅有望提升香港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地位,对港股IPO也会带来显著加持。当前,不少国外企业暂停赴美上市进程,对市场持观望态度,在此情形下,香港在全球IPO市场的排名走向也引发诸多猜测与分析。
据高盛测算,目前符合回流香港条件的27家中概股,总市值高达1.3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拼多多、满帮、富途等巨头市值均超千亿。若这些企业成功回流,将对香港市场的流动性与估值体系产生结构性重塑。国外分析师指出,美国计划推动中国股票退市的举措,可能促使香港再次成为IPO中心。
目前,香港已建立便利已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在港进行双重上市或第二上市的监管框架。针对全球最新变化,已指示证监会和港交所做好准备,若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希望回流,必须让香港成为它们首选的上市地。港交所亦会加紧做好在东盟和中东市场的联系和推广工作,吸引更多当地优质企业来港上市,同时汇聚更多国际资金到港。
据德勤研报分析,香港市场在寻求国际融资、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全球化布局的中资企业大中型交易的支撑下继续回暖,市场流动性、成交量和估值均有所改善。结合香港IPO市场在2025年一季度显现反弹,新增一批海外公司上市,助力香港市场在全球IPO筹资额竞争激烈的排名中保持第四名的成绩。
德勤中国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香港特区政府正积极吸引更多内地及海外战略企业、家族企业和私募股权基金在港设立总部、运营和研发中心。这一举措有望催生一批新的IPO候选企业,尤其是在科技和创新领域。这些监管和政府举措将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者的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从背景、双重选择的内涵、香港的竞争优势及市场影响等角度进行解析:
一、背景与核心驱动因素
中美博弈下的监管压力
美国近年来持续施压中概股,包括《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FCAA)的审计底稿争议、关税政策波动以及潜在退市风险。例如,美国财长贝森特近期表示“一切对华政策选项都在谈判桌上”,加剧了中概股的避险需求。
退市风险
尽管短期内大规模退市可能性较低(因近万亿美元市值中概股退市将冲击美股流动性),但长期的政治不确定性迫使企业寻求替代上市地。
香港的战略布局
香港特区政府及港交所通过政策调整(如放宽“同股不同权”和VIE架构限制)、优化上市规则(如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规则18C章),并积极吸引国际资本,为中概股回流铺平道路。例如,财政司长陈茂波明确指示“香港必须成为中概股回流首选地”,并推动与东盟、中东市场的合作以扩大全球融资网络。
二、香港重回IPO中心的关键支撑
中美博弈正在重塑资本流动
美国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它直接威胁中概股的生存空间。数据显示,目前约有230只中概股在美国上市,总市值敞口为4600亿美元,但这一规模已从2021年底的1.1万亿美元大幅下降。这不仅是政策压力,更是资本市场格局变化的体现。美国的摘牌威胁,实际上是在利用资本市场作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
香港的制度优势在这种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凭借“一国两制”的独特地位,香港既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又与国际资本市场无缝衔接。这种双重身份让香港成为中概股的避风港,同时也让香港在全球资本市场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香港正在从“连接器”变成“枢纽”
香港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其制度优势,更在于它正在主动塑造自己的角色。数据显示,高盛估计有27只中概股符合回流香港的条件,总市值高达1.35万亿元人民币。这些企业的回归不仅为香港市场注入了流动性,还可能通过纳入港股通吸引更多的内地投资者。
更重要的是,香港正在通过制度创新强化自身吸引力。比如,港交所推出的“科企专线”,为科技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上市支持。这种主动性表明,香港不再只是连接内地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桥梁,而是正在成为资本流动的核心枢纽。
回归港股是企业的理性选择
中概股选择回归港股而非A股,背后有着清晰的逻辑。港股的上市规则更加灵活,能够适配不同规模和结构的企业,而A股对科技企业的接纳能力相对有限。此外,港股的国际化特性让企业能够更紧密地对接国际市场,为跨境业务和海外市场拓展提供支持。
不过,这种选择并非没有代价。港股的估值水平相对较低,可能限制企业的融资能力。而且,港股市场高度依赖外部环境,地缘政治风险和全球经济波动可能对其稳定性产生影响。这种复杂性让中概股的回归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全球化与地缘政治的博弈正在加剧
中概股的回归潮,实际上是全球化与地缘政治博弈的缩影。美国试图通过资本市场施压,削弱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香港的崛起则反映了中国在资本流动和市场规则制定上的话语权争夺。未来,香港能否真正成为资本流动的枢纽,取决于其能否在制度优势之外,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资本市场。这不仅是香港的挑战,也是全球化与地缘政治博弈的缩影。
A股和港股对中概股各有独特吸引力。回归A股,国内投资者对本土企业熟悉度高,企业容易收获较高估值,为后续融资发展筑牢根基;港股上市制度灵活,多种上市标准并行,能适配不同类型、规模的企业,助力企业紧密对接国际资本市场,拓展跨境业务与海外市场。
香港的崛起,既是地缘政治博弈的结果,也是其自身制度创新与市场定位的体现。未来,香港能否在全球资本流动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将取决于其能否在制度、市场深度和稳定性上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