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云,今年五十三岁,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北方农村家庭。
我们家兄妹三人,我是老二,上有一个哥哥李强,下有一个妹妹李娟。
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我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跟着村里的老乡去南方打工。
后来在一家服装厂做了几年,学了点技术,三十岁那年,我回到老家县城,开了一家小型缝纫作坊,也算有了自己的事业。
我结婚比较晚,三十五岁才遇到现在的妻子王霞。她是个踏实能干的人,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人特别勤快。我们没有孩子,婚后一直过得很平淡。妻子身体不好,这些年我们也基本没再折腾生育的事。
哥哥李强比我大三岁,早早结了婚,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嫂子是个挺强势的人,家里大小事务基本都她说了算。
小时候家里穷,父母偏心哥哥,家里好吃的、好用的都先紧着他,我和妹妹一直觉得受了不少委屈。
后来父母去世,哥哥理所当然拿走了家里唯一的两间老房子。
我心里有些不满,但想着大家都是一家人,也就没再计较。
可是,真正让我和哥哥闹掰的,是在父母去世后的第三年。
他那时候做生意失败,欠了一屁股债,跑来找我借钱。
我那会儿刚刚把作坊扩大,自己也没多少积蓄,但还是咬牙借了五万块给他。
谁知道,几年过去了,哥哥不但一分钱没还,还跟我翻脸说:“你本来也没孩子,挣那么多钱留着干嘛?
帮我就是帮咱家,你要是计较这些,心也太狠了!”
这话让我寒了心。从那以后,我跟哥哥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甚至连过年都懒得去他家了。
那一年,哥哥的儿子,也就是我的侄子李浩考上了大学。
说实话,我对这个侄子谈不上多亲近,但孩子从小就挺懂事,见了我总会喊一声“大爷”,态度也比他父母好很多。
考上大学那天,他专门跑来找我,说:“大爷,我知道我爸妈和你有些矛盾,但我还是想来跟你说一声,这次能考上大学,多亏了你以前给我交的补习班费。”
我愣住了,后来才知道,几年前我借给哥哥的五万块钱,有一部分是用在了侄子身上,给他报了各种辅导班。
李浩又说:“我爸妈不好意思开口,但我是真心感激您。以后我一定努力学习,将来好好报答您。”那天,他执意给我磕了个头,搞得我心里五味杂陈。
过了几天,我拿了一万块钱,亲自送到侄子手里:“浩子,这是大爷给你的开学礼,读书是好事,好好努力。”
侄子一开始死活不要,说:“大爷,我爸妈欠您的钱还没还,这钱我不能收。”
我摆摆手:“那是他们的事,跟你没关系。你是我侄子,读书是正事,别想太多。”
侄子接过钱,眼圈都红了。可我没想到,这一万块钱,竟成了我们关系的转折点。
后来,侄子每逢寒暑假都会来我家看望我和妻子。
刚开始,他只是偶尔来,带点水果或小礼物,坐下来和我聊聊学校里的事。
慢慢地,他来得越来越频繁,有时候还会帮我跑腿,带妻子去医院体检。
妻子开玩笑说:“浩子比我们亲儿子还贴心。”
印象最深的是两年前的冬天,那时候妻子病情加重,急需住院。
我和妻子商量着卖掉作坊凑钱,可侄子知道后,竟然从学校专门请假回来,陪着我四处借钱。
他对我说:“大爷,我现在没能力挣钱,但我有时间,跑腿的事就交给我吧。”看着他忙前忙后张罗,我心里说不上是什么滋味。
那次,侄子不仅帮我筹到了医药费,还陪着我在医院熬了整整一个星期。妻子住院期间,他每天早晨给我带早餐,晚上陪我守夜。后来妻子出院了,他才回了学校。
去年,他大学毕业,进了一家不错的公司。
我们都替他高兴。
没想到的是,他拿到第一份工资后,专门跑来看我们,给妻子买了一套保暖内衣,还硬塞给我五千块钱。
他说:“大爷,这是我第一次挣钱,您和大娘一定要收下。不管以前家里发生了什么,您对我的好,我一辈子都记得。”
我怎么舍得收这钱?可侄子态度很坚定:“您要是不收,就是不认我这个侄子了。”那一刻,我的鼻子酸得不行。
今年腊月二十二,侄子给我打电话,说过两天要带女朋友来家里吃饭,还问我想吃点什么。
他的语气里带着一如既往的亲切和关心:“大爷,天冷了,您和大娘记得多穿点衣服。
我这次回来,顺便给您看看我最近的存款计划,以后您和大娘的生活我都包了。”
挂了电话,我坐在炕头上,心情复杂。想起这些年和哥哥的矛盾,再看看侄子的懂事和体贴,心里不禁感慨万千。妻子开口问我:“要不,今年我们去你哥家走一趟?浩子是个好孩子,他这么孝顺,咱们也不能让他为难。”
我沉默了很久,没有回答。
多年后,侄子让我感动的不仅是他的孝顺和感恩,更是他对家庭关系的珍视。他总说:“大爷,您是我的亲人,亲人之间哪儿有解不开的结。”或许,我和哥哥之间的隔阂,真的该放下了。
这件事,我还没想好怎么做。但我知道,不管未来如何,这个侄子,早已让我这个做大爷的心中满是欣慰和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