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潇湘十二楼
编辑|潇湘十二楼
香港长和集团与贝莱德集团价值228亿美元的港口收购协议突然陷入僵局。
就在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即将访问巴拿马的前夕,巴拿马政府宣布对长和集团旗下巴拿马港口公司启动全面审计,指控其存在“多项违规行为”并拖欠12亿美元债务。

这一动作被外界视为向美国示好,而巴拿马总统穆利诺同时宣布退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标志着该国在中美博弈中的立场出现微妙转变。
巴拿马运河自1914年通航以来,始终是国际地缘政治的核心焦点。
1903年,美国通过支持巴拿马独立获取运河开凿权,并在此后85年间实际控制运河运营,直至1999年根据《巴拿马运河条约》完全移交主权。然而,运河的战略价值从未被美国淡忘。

2025年1月,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在就职演说中公开宣称“巴拿马运河是美国重要国家资产”,甚至扬言“不排除武力收回”。
尽管巴拿马政府援引《联合国宪章》条款向联合国投诉美国的武力威胁,但特朗普政府持续施压:国务卿鲁比奥2月访问拉美时,将“夺回运河”列为外交优先议题;五角大楼则宣布与巴拿马安全部队扩大合作,并于4月启动以“保护运河安全”为名的联合军演。
长和集团旗下的和记港口自1997年起运营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特许经营权将持续至2043年。
然而,美国近年来多次指责该港口“可能被中国用于军事目的”,特朗普更称其为“国家安全风险”。

2025年1月,巴拿马审计署突然对和记港口启动调查,声称其未履行特许协议中的财务义务。
值得玩味的是,调查启动时间恰逢特朗普就职次日,而审计结果公布前,巴拿马最高法院已受理针对1997年特许合约的违宪诉讼。
巴拿马律师指出,合约中存在“漏洞”,允许长和集团对港口周边基建项目行使否决权,可能“损害国家利益”。
笔者认为,此举为巴政府终止合约提供了法律依据,而加拿大第一量子矿业在巴铜矿资产被收回的案例,或成为长和集团的“前车之鉴”。

面对美国压力,巴拿马的“妥协”姿态引发连锁反应,4月8日,赫格塞斯在巴拿马城码头发表讲话,称“将共同从中国影响力下夺回运河”,并指责中国试图将运河“武器化”。
中国驻巴使馆次日严正驳斥,强调中国从未参与运河管理,且美方“历史唯一切断运河的正是美国入侵”。
经济层面,巴拿马退出“一带一路”将导致中资支持的科隆集装箱港等基建项目停滞,而美国贝莱德集团则伺机介入收购长和资产。
军事层面,美军以“防范潜在威胁”为由,向巴拿马增派部队并开展战术演练,被指“以安全合作之名行威慑之实”。

巴拿马的“转向”可以看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脆弱性。一方面,美国通过经济制裁、军事合作和舆论攻势多管齐下;另一方面,中国以“尊重主权”和“平等合作”争取道义支持。
巴政府目前面临两难,若屈从美国,可能丧失对运河的实质控制权;若疏远中国,则需承受基建停滞与经贸损失。
更深层次看,这场博弈映射了全球权力格局的变迁,美国试图通过控制关键航道维系霸权,而中国则以“一带一路”推动南南合作。

巴拿马的选择不仅关乎自身命运,更将成为拉美地区乃至全球“中间国家”应对中美竞争的缩影。
巴拿马运河的永久中立地位曾被视为多边主义的象征,而今却在单边主义冲击下摇摇欲坠。
当赫格塞斯的专机降落在巴拿马时,这个中美洲小国已站在十字路口,是成为大国博弈的棋子,还是坚守主权引领区域合作?